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使讨论更有价值 使课堂更有效率

【作者】 刘俊秀

【机构】 山东省昌乐县新城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随着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讨论”成了大多数教师惯用的一种课堂基本组织形式。所谓“讨论”就是对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这样在教学中,“讨论”的价值就得到了提升。“课堂讨论”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互相合作,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方法。那么,如何使讨论更有价值,使课堂更有效率呢?
  第一、课堂讨论的有效组织
  1.组织讨论内容
  课堂讨论,就是教师展示某个问题和现象,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进行论证。要想让学生能有话可说,有力可辨,出现真知灼见,讨论专题的选择应该是精心策划、深思熟虑过的,而不是信手拈来,随随便便的。比如:有的概念和原理还有着争论,某些问题并非只有一个答案;有些问题虽然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但包含较难的概念,需要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还有些问题属于一题多解,需要学生抓住题意认真分析,寻找各种方法的来源,比较方法间的异同,发现简单方便的解题思路,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当这些问题在学生中引起反响时,那么学生就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积极性,为了使本小组的观点能被大家认同,学生们会全心的投入到讨论中。
  2.协调讨论时间
  课堂讨论的展开,一般要经过情境的创设(或背景材料的呈现)———自由讨论——表述见解———师生总结四个阶段。要完成这个过程,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充裕的自由讨论时间,环环相扣,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内在潜力,这样课堂上才有可能出现激烈的争辩,引发精彩的奇思妙想。时间的长短教师应视具体情况灵活掌握。这就需要教师应对学生的知识储备、接受能力有所了解,对问题引起的反响有预见性。
  3.分清讨论的“主角”与“配角”
    从“教”的角度看,教师无疑是“主角”,学生是“配角”;从“学”的角度看,则学生是“主角”,教师是“配角”了。在通常情况下,一堂课总是教师讲的多,学生说的少;但是也有特殊的情形,有时会倒过来学生讲的多,教师说的少——这就是课堂讨论课,传统的课堂教学最大的弊端是“一言堂”讲课模式。在不少学校里,不管教学内容如何,不问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状况怎样,也不管学生是否能很好地理解,往往由教师滔滔不绝地一讲到底。显然,这样讲课模式是很难吸引学生注意,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
 第二、课堂讨论的时机把握
    课堂中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讨论,讨论不能代替独立思考,讨论源于教学的需要。因此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应该选择有思维深度的问题进行讨论,使讨论更有价值。
1.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讨论
  教学中有些内容比较抽象,学生靠自己理解会很难。重难点知识靠老师讲解也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可以把蕴藏在教材中的知识点挖掘出来,精心设计讨论活动,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仅完成了教学目的,突出了重点,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探讨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围绕教学重难点组织讨论,往往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研究解决问题,亲历知识解决的整个过程,思维步步深入,对知识的掌握自然就更加地牢固,有助于学生分析和综合能力的发展。
2.对学生持有的不同见解展开课堂讨论
  在课堂上,经常出现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争论,持有不同的见解。由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以及认知水平的差异,教师对学生的见解不能做简单的否定,要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出发,鼓励学生勤于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见解中,捕捉有价值的观点,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有助于学生思考多方面的意见。
3.对课堂上学生的某些质疑展开课堂讨论
  学生经常会对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或者新旧问题的结合点产生怀疑、困惑,这容易使他们学会质疑。教师要肯定学生质疑的能力,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并且要结合问题,抓住一些问题的关键,组织小组进行展开讨论,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从而使学生的想法和体验得到尊重,体现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确定讨论模式
  而课堂讨论课则是“群言堂”式的,通常由教师提出讨论题目,让全体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围绕讨论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教师只是在学生讨论过程中适时插上几句,到课将结束时作一下小结。课堂讨论课上的好,是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很同意调动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出他们的思维热情的。讨论课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讨论来获取新知识的,由于讨论时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因此到讨论结束之时教学目的已经达到,教学任务已经完成了。课堂讨论课的形式是比较自由灵活的:既可以是整堂课45分钟,也可以只讨论十分八分钟;既可以是全班性的,也可以是三五人为一小组的讨论。
     5.学生讨论应让其吃“粗料”
  课堂讨论法这种方法与其他一些教学方法相比,它是一种能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望的好方法。道理是很简单:同样的教学内容如果由教师“嚼细嚼烂”后“喂”给学生,学生“吃”起来是没有什么味道的;而如果把一些“半生不熟”的“粗料”倒给他们,让他们自己去咀嚼和体会,情形就不大一样了,他们会吃的津津有味,如果教师不管学生的胃口如何,硬吧那些知识一股脑儿塞给学生,其结果必然会囫囵吞枣,他们会患上消化不良症的;而如果采用课堂讨论方法,引导学生你争我论、你敲我打,那么,尽管从表面上看来教师没有花费多大气力,但从实际效果看,应当是令人满意的。
    总之,课堂讨论是学生参与教学并实现自我教育的好方法。只有使课堂讨论更有价值,才能使课堂更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