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欣赏

【作者】 朱 毅

【机构】 四川省古蔺县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的良好文化涵养,所以自1993年诗歌鉴赏在高考试题中出现以来,就深受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好评。但由于考生文化底蕴薄弱,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直偏低。
  但是,整体而言,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 
  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王维的《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通过对山间清幽美景、山村淳朴民风、乡间勤劳百姓的描述,诗人勾勒了心中理想的社会境界,表达了对目前隐居生活的满意之情,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咏物诗,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用心体味。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边塞诗: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如范仲淹。
  咏怀诗:如果说写景诗是借景来抒情的话,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即为抒怀。鉴赏这类诗词,首先要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事,然后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
咏史诗: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瞬息变幻,或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咏史诗的代表人物是刘禹锡、杜牧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堪称咏史诗的典范。
    那么,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怎样才能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在考场上圆满完成诗歌鉴赏的答卷呢?根据我诗歌教学的体会,我认为对古典诗歌的阅读与鉴赏主要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面调节学诗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除了前面讲到要在教材与学生本身的兴趣上下功夫之外,那就是:教师教学必须充满激情,唯有如此,才能被诗打动,唯有如此,才能在教学中引导、打动学生。诗的特质决定激情在整个欣赏过程中的作用。
二、充分发挥现代化设施在教学中的作用。
诗歌的意境营造是极为重要的。如果得以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诗歌感受环境,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这对某些诗词曲的欣赏是极有效果的。有些必要的背景介绍,如果以画面的方式快速展示,让学生有所了解,一些比照性的诗歌作出列举,对欣赏诗歌效果明显。
     要全面体现诗歌中的诗情画意,诗歌的绘画美,音韵、节奏的音乐美,诗歌结构形式的建筑美(如杜甫的《春望》,联联相对,起承转合天衣无缝)。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集文字、画面和音乐三位一体的动态组合方式,使学生在欣赏诗歌中有一种全新的感受,并尽可能地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例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图组合成一组脉络相通、动静相生、错落有致的画卷。再如王维诗的画面性;白居易的《琵琶行》音乐性,都可以把诗歌的审美性充分地加以展示。
三、分析欣赏方法要新,教师要不断地创造和接受一些新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上教师必须有创新意识。教师可以借鉴他人的方法,甚至国外的一些可取的教学技法。我认为:个性化的方法是首位的。这就像一位歌手,一味地模仿别人是没有生命力的,属于自己的东西才是根本。教师可以从诗歌的形式美或意境美或情感美中挖掘一些新东西,其中包括一些想象性的东西,这些东西是绝不雷同的,它就可以成为你的风格。这些可能就是你最有吸引力的地方,也即你的魅力所在。
  例如对李商隐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理解,除表示“丝”的双关所表现出来的坚贞爱情,我们还可以引申到其它领域,甚至提出质疑。对宋词中三句各自表达情感世界的诗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宋·晏殊《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宋·柳永《蝶恋花》),“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我们可以从做学问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作出新解:在困惑思索中寻找目标,认定目标后永不回头的追求与奋斗,苦苦追寻的有时来得意想不到。
四、反复诵读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由此可见,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读之同时,还需展开想象。
  总之,学无涯,教也无涯。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诗歌,不同的教师可以据自己的风格,尽力发挥各自的特长,教出自的特色,教出有个性的学生,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生活,这才是教育终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