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谈谈提高政治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作者】 张前龙

【机构】 安徽省六安市新安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政治课教学效率不高已成为师生的共识,严重影响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为改变这一现状,政治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方法,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政治课教学   有效性   做法
  提高政治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和深化课程改革的需要,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政治理论素养提高的需要,是政治科教师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重大实践课题。
  一、重视教学资源开发
  教学资源开发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深化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弥补教材相对稳定性所带来局限性的需要,能够使课堂教学更好地反映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成果,体现时代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政治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政治教师之所以要高度重视教学资源开发。究其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课程标准》的要求。《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根本依据,对教学活动具有指导性、规范性和约束性,是教师教学必须严格遵循的基本法则。《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课程资源开发的要求。二是由政治学科性质决定的。政治学科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体现时代精华。三是由教材局限性决定的。教材虽然按照《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编写的,但一经定稿就具有了相对稳定性,随着时间推移,教材中的一些观点和材料落后于时代,因而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局限性,缺乏应有的时效性,影响政治课教学。四是教学的实际需要。政治科的特殊性和教材固有的局限性决定了教师应以《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托,面向社会,关注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调整,关注社会生活热点,将处理后的新观点新材料融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教师应以《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为依据,立足于教材进行资源开发,正如崔允漷所强调:“教师……必须依据课程标准进行二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设计。”为此,教师应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开发政策资源。政治科性质决定了教师应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要关注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调整,在此基础上立足于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将其转化为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的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在思想上能够紧跟时代步伐。教师在教学资源开发时既不能偏离教学目标,将政治课变成纯粹的时事教育课,也不能不加选择地大量引入,增加学生学习负担。二是开发社会热点资源。教师适当引入社会热点资源结合教材知识进行分析,既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知识。因此教师在处理社会热点时应从有利于教学又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角度对海量的社会热点进行精心挑选和必要的技术处理。三是开发乡土资源。乡土资源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经验,很多内容是学生耳熟能详的。为此,教师应在筛选、加工和提炼后为课堂教学注入源头活水。
  二、优化处理教学内容
  教材往往是专家按照《课程标准》要求编写的,体现着他们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但在《课程标准》到教材转变的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出入,正如崔允漷所指出的:“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的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的内容载体。但是在课程标准到教材转化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部分信息失真。”教材是为教师课堂教学提供重要的内容文本和教学资源,不是出于教师教教材的需要而编写的,因而教材有着不同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特定的逻辑体系和知识体系,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地教教材,那么会严重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就决定了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处理。
  教师应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把握其精神实质,并以此为依据,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教学内容的优化处理。正如赵稀斌所说的:“教师需要对课程标准进行‘二次开发’,即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及对课程的理解,构建更细致、更具体的学科知识框架和学习要求。”但部分教师特别是新手教师往往照本宣科地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严重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些教师虽然对教材进行一定程度的处理,但尚未达到优化的高度,难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为此,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经验,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认知水平、理解接受能力、思维方式和思维特点等,立足于教材,从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角度适度地打破教材知识序列,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形成适合于学生学习的知识体系,使教师的教学思路符合学生的学习思路,这样教师传递的信息就能够顺畅地进入学生思维通道,减少信息流失与损耗,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教师传授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简约化的知识结构,以利于学生高效地掌握教材知识。
  在此,以必修三《文化生活》中的第五课“文化创新”为例来说明教学内容的优化处理。“文化创新”是第二单元的落脚点,也是该模块的教学重点。教材编写思路:先从横向维度——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的传播交流,再从纵向维度——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最后聚焦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内容安排两个框题,各有三个条目。但教材编写的思路与学生学习的思路存在较大差距,如果教师按照教材自然顺序讲授知识,会给学生以零乱之感,不易掌握。为此,教师可围绕“文化创新”将教学内容整合为“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三个层次,逐层剖析。在此基础上,勾画出简约的知识结构,以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该课知识。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教学内容的优化,能够使教师的教学思路与学生的学习思路保持基本一致,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互联系着的知识,从而为他们灵活运用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优化教学内容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正如韩风辰所要求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只是片面的处理教材内容,还应该考虑到自己的学生怎样才能认识好、学习好教材内容,要在能为学生提供有效帮助的前提下对待、处理教学内容。”教师在优化教学内容问题上应克服随意性,增强其科学性和合理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学者指出,教学方式多样化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体验到多种学习经历,让学生不会因为单一的教学方式而疲劳,……从而让学科知识在学生的大脑里得以巩固。研究发现,教师使学生对课发生兴趣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善于采用多样的教学行为。为此,政治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受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难易程度和复杂程度、学生认知风格及兴趣爱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教师应在通盘考虑的基础上在教学中适时适当地交替使用以下四种主要方式:
  教师讲授与学生思考相结合。现代教学要求教师少讲精讲,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但教师讲授仍然是必不可少的,为此,教师在讲授难点知识和易混知识时应放慢语速,加重语气,或将陈述句转变成为疑问句,或将知识要点转变为小的问题,以引起学生注意,略作停顿,让他们跟着教师的讲授思路边听边思考。如政治生活“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有较多的易混观点和概念。教师在讲授核心知识和社会热点时应提出具有一定综合性、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运用已学知识和当下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如教师在讲授科学发展观之后,提出从经济生活角度说明为什么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及如何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又该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思想?学生只有经过脑力活动,才能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回答与教师点评相结合。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并给予他们展示思考成果的机会,简单问题由学生集体回答,较为复杂的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应从不同层次学生中随机提名回答,其他学生做补充。教师应善于倾听他们的陈述,从中发现问题,以便及时有效地予以矫正。这样做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又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情况,对存在的问题予以及时解决,以加深印象。
  组织学生开展辩论。真理越辩越明,教材观点的辩论有利于学生获得更明确的认识。政治科中的一些观点如“传统文化是财富”与“传统文化是包袱”两个截然相反的观点等可组织学生开展辩论。教师在课前布置辩题,合理分组,各自准备,课堂辩论,教师综述。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而且有助于学生在辩论中提高认识,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
  组织学生合作探究。“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学生学习需要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合作以取长补短,为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提供值得探究和能够探究的问题,如从《经济生活》角度探究产品质量与企业和消费者的关系及启发,从《政治生活》角度探究如何建设法制社会等问题。让学生课外准备,课堂上由各组代表展示成果,课后再行整理,张贴成果。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正当的竞争意识,而且有利于优化学生思维方式,完善思维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开发的资源充实教材;优化处理教学内容,以便学生更好地学习;采用多种方式组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以提高政治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