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结合中医专业的微生物和免疫学教学模式探索

【作者】 王红英 丁剑冰 王 松 马秀敏 周晓涛

【机构】 (新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 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是中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但是大多数中医专业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学习这门课程。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在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理论和实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上,进行了结合中医专业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中医;教学模式
  Abstract: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is important basic?course of Chinese medicine, most Chinese medicine students were puzzled how to learn this course. In order to arouse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we carried out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explo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ofessional teaching mode in the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content, method and means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and achieved good result.
  Key words: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pecialty ;teaching model
  微生物和免疫学是我校各专业必修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微生物种类多,免疫抽象难学,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们发现中医类(中医临床、中西医结合临床和针灸推拿专业)专业的学生学习微生物和免疫学时,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验课,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绝大多数学生也不重视。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进行了一些教学上的探索,与同仁分享。
  1 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理论内容与中医专业结合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以微生物和免疫学知识的教学为主,同时增加了很多与中医相关的知识点,做到中西医结合,使学生明确这门课与中医之间的关系,认识到学习这门课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习兴趣[1]。
  阴阳学说是中医的理论基础,在中医学整个理论体系中贯穿始终,即人是阴阳对立统一的整体,只有阴阳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机体的各种功能活动才能趋于正常[2]。所以我们在有关免疫球蛋白的教案中增加了中医的阴阳学说,在介绍免疫的概念时,告诉学生免疫是机体识别“非己”、排斥“异己”,维持自身的相对平衡和稳定,让学生明白免疫功能不能过强,也不能低于正常,阴阳失去平衡,免疫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就会出现一系列的病变,即免疫学所强调的免疫平衡观念与中医学的阴阳平衡理论很相似;在学习免疫球蛋白的功能时,结合中医的正气,即正气旺盛,免疫功能正常,机体才能发挥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学习正常菌群时,在相应内容的教案和讲解时,我们将中医的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与微生态的平衡相结合。即中医认为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人和环境之间也是互相影响的,是一对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六合之中,自然环境之间,是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当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体也会发生与之相应的变化[3],微生物中的正常菌群在环境、宿主和微生物这个微生态保持动态平衡时,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教师要让学生知晓,可以运用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作为指导思想,既注意宿主(人体)与外环境的统一,又要注意人体内环境的统一,环境不但影响人体的生理状态,而且也影响正常微生物群的生态状态[3]。微生态失衡类似于中医的正气(平衡)向邪气(失平衡)转化,则正常菌群转化为条件致病菌,出现病理改变。
  在治疗时,中医使用的“扶正祛邪”,其实就是调动机体的抗病力,调节微生态平衡,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比如补气的方药就可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即如果将中医的正气理论合理地与西医的免疫理论相类比,对于疾病治疗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4]。
  通过这样的讲解,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知识不再是孤立的,有些是与中医学理论相同的,与自己的专业也是相关联的,学生有了兴趣,逐渐喜欢和重视微生物学和免疫学这门课程了。
  2 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内容中医专业结合的教学
  中医专业的学生实验课时少,而且过去没有综合实验,在新大纲制定时,我们增加了“浓汁标本的病原学鉴定”这个综合实验内容。在过去我们都是按照西医专业学生的方法进行讲解,学生觉得学无所用,提不起兴趣,实验报告的书写也不认真。现在,中医专业学生进行这个试验时,我们将中医的“正气”与“邪气”引入到实验讲解中,正气具有免疫系统的动能,邪气为对人体致病的各种致病因子,中医认为疾病是人体正气和病邪这一对矛盾斗争的过程。在病原微生物的刺激下免疫系统正常的应答反应能力及其所表达的功能是构成正气的重要因素,有利于维持“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状态[5];如果邪胜正弱,说明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则机体患病。在临床上化脓性感染主要由化脓性细菌感染所致,作为一个医生不管是中医大夫还是西医大夫,诊断疾病是首要职责,这个综合试验是可以帮助你们诊断感染病人的病原体,为你们治疗病人提供依据。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可将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知识与自己的专业知识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对学习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重视程度,也加强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应用现代实验技术研究、开发中医中药。
  3   采用病案教学法(Case Based Studing,CBS)
  病案教学法以一个内容完整、情节具体、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事例为基础,以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以病例提出的问题为线索,以自学讨论为主,通过预习、复习课本知识及查阅资料,师生、生生之间双向和多向互动,使学生对案例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教给学生与案例相关的重要知识、原理和方法等,加深他们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借以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7] 。中医临床专业和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的学生将来都是临床医生,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很多内容都和疾病有关,所以在这两个专业我们开展了病案教学法,一部分学生通过病例来学习相关内容,另一部分依然采用传统的讲授方法,病案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和总体的学习,也联系了临床。
  4   运用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临床,提高了教学质量[8]。微生物结构简单、形体微小,肉眼看不见;免疫学知识抽象难懂,完全用传统的板书等方法,学生不易理解,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我们将所有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借助一些图片将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展示给学生,有些难点重点内容不仅有文本、图片,还配以动画和音频。为了让学生加深对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在中医学理论中的认识,在课件中先放入相应内容中医学的课件,比如形象的“阴” 和“阳”、正气和邪气相互斗争的动画,然后引入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知识,如某种细菌的致病性,微生物和免疫学改变的一个过程,临床病人病理改变的图片。通过这种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直观,帮助了学生理解和记忆,提高了教学效果。
  5 结合中医专业教学模式的思考
  为了提高中医类专业学生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应该从大学、教师和学生多方面努力。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将中医学和微生物学和免疫学融会贯通,在理论课和实验课都增加了中医学的知识,这样占用了一定的时间,所以不应该将微生物的理论课时从30减少到20课时。目前,教师上课时很多内容只能提纲挈领讲授,没有充裕的时间增加中医学内容,影响了教学效果,大学应该考虑至少恢复课时。
  教师应加强中医学方面的学习。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教师都是西医专业毕业,中医学知识很有限,如果不弥补这方面的缺憾,教师上课时只从西医角度讲解,学生会觉得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与中医学是相互孤立的,这样会影响学生综合思维的训练,不利于中西医的结合。
  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是较早接触临床的课程,而且在某些方面与中医学是相同的,学生应重视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学习,对将来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有重要的作用。
  结合中医专业进行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教学模式的尝试,教师的中医学素养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加了,以后我们会继续努力,使这种教学模式不断改进和完善,最终提高中医类学生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濮燕屏 程慧娟 汪长中,官 妍. 中医药院校医学免疫学教学方法刍议[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4):1738-1740.
  [2] 江 华,尹素改,彭 新. 中医与免疫关系浅析[J]. 河南中医,2010;30(7):714-715.
  [3] 韩捷. 从《医学微生物》教学过程中体会微生态与中医理论的关系[J]. 江西中医药,2009;40(5):14-15.
  [4] 张 熙. 关于中医免疫学与现代免疫学相关性的思考[J]. 湖南中医杂志,2005;21(3):45-46.
  [5] 李庆生,袁嘉丽,陈文慧. 中医学“正气”应包括微生态与免疫平衡[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28(7):1-7.
  [6] 屈微,李康生,杨锦华,等.CBS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微生物学通报,2005, 32(2): 134-7.
  [7] 徐学锋,莫美华,钟青萍,等. 微生物学案例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 微生物学杂志, 2011, 31(5): 105-107.
  [8] 王红英,马秀敏,倪萍,丁剑冰. 多媒体在医学微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0;5(12):960-附页.
  ①本文为新疆医科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NO.YG2013001,YG2011051,YG2013017)
  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②通讯作者:丁剑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