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

【作者】 张恒忠

【机构】 山东省昌乐县高崖库区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新学期开始,在上语文习作时,要求学生写一篇观察日记,全班学生竟然有一大半同学抄袭;在上科学课时,让学生说说身边的动植物,大部分同学只能说出几种常见的动植物的名称,有的同学竟然说不出花生、玉米的生长过程。我想,孩子们身在农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观察条件,而他们却视而不见,这怎么行呢?孩子的观察力是需要培养的,必须抓住小学阶段这个有利时机,培养孩子的观察力。
         (一)激发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有了观察的兴趣,学生就会孜孜不倦地勤于观察,使自己的观察力得以提高。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的。
        1.利用身边的事物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我校是一处高中的旧址,占地面积大,动植物种类多。我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带领学生从校门口两边的垂柳开始,在校园里观察植物,并且边观察边做记录。如落叶乔木有:杨树、柳树、梧桐树、洋槐树、银杏树等;长青植物有松树、柏树 冬青等;果树有:桃树、杏树、梨树、樱桃树、李子树、山楂树、柿子树、核桃树等,木本花有:樱花、紫荆花、海棠花、月季、蔷薇、连翘等;草本花有:鸡冠花、夹竹桃、菊花、一串红等。学生们看了后惊呼:“哇,这么多植物啊!”当他们好几个人拉起手来合抱那棵高大挺拔的杨树时,脸上更是洋溢着自豪的笑容。现在他们的观察记录本上详细地记着每一种植物的名称、简介,还附有插图,他们还采集了树叶做成标本呢!校园里的动物也不少,尤以鸟类居多,如啄木鸟、斑鸠、猫头鹰、布谷鸟、鸽子等,还有一些叫不出名字来很漂亮的小鸟,在院墙的南边还发现了野鸡呢。经过引导,学生们对平时视而不见的东西开始注意了,并积累了不少观察的材料。
        2.利用科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我和学生搜集了许多科学家勤于观察的故事并在课堂上进行了交流。如:阿基米德洗澡时受到启发发现了水的浮力定律;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巴甫洛夫从狗吃食物流唾液这一熟悉的现象中发现了大脑活动的秘密;达尔文的故事法布尔的故事等;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为了研究历史上气候的变迁,在50年的时间里,持之以恒地积累资料,观察物候,终于完成了跨度5000年的研究……许许多多科学家成功的故事使学生明白观察是思考之母,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科学发现诞生在细致的观察之中,观察是发明创造的基础。从而激发学生科学观察的欲望。
        3.利用科学教材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每上科学课,我充分利用教材的知识点,引导学生观察,培养观察兴趣。科学课上的实验,能学生个人做的,尽量个人做,能分组做的,绝不只由老师来演示,我要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观察,得出结论,即使他们的观察不是很到位,结论不是很正确,也锻炼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上科中“玩具里的科学”一节,我让学生从家中带来了自己喜欢的玩具,和同学边玩边观察其中的奥妙。在玩不倒翁时,弄明白了不倒翁之所以不倒是因为上轻下重,底面是半球形,一个同学说,我以后要发明一种鞋,穿上后别人推的时候就不会摔倒,就不会有危险了。同学们都为他这种奇思妙想鼓掌。我不由为他的爱动脑筋而感到高兴。当我由衷地表扬他时,其余同学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二)教给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
        为了有效地进行观察,更好地锻炼观察力,掌握良好的观察方法是必要的,要培养对事物进行科学观察的能力和习惯。 
        1.确立观察目的。目的性是观察力的最显著的特点,有目的观察才会对自己的观察提出要求,获得一定深度和广度的锻炼。反之如果东张西望,左顾右盼,对事物熟视无睹,学生的观察力就得不到锻炼。例如《花的构造》,学生只是按平常的方法去观察花的话,往往只是注意到漂亮的花瓣。相反让学生有目的的去观察的话,除了色彩艳丽的花瓣,他们还会观察到花的萼片、雄蕊、雌蕊等。只有带着目的性的观察才是有效的观察,才能尽快提高自己的观察力。 
        2.制订观察计划。在观察前,对观察的内容做出安排,制订周密的计划。如果在观察时毫无计划,漫无条理,那就不会有什么收获。观察的计划,可以写成书面的,也可以记在脑子里。像《校园里的小动物》一课,没有布置学生制订详细的观察计划之前,汇报交流时他们往往只能宽泛的说说在学校里看到哪些小动物,而具体地“小动物是什么样,有多大,在干什么,周围是什么样的环境,它们对外界刺激有什么反应”等这些问题能不能详细描述。制定好这些计划后,再按照计划去进行观察。这样观察到的效果与没有计划、随心所欲的看的效果截然不同。
  3.选择观察方法。根据观察对象和观察内容选择适合的观察方法。观察的顺序,或从远到近,或自上而下,或由内而外。不同的顺序、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发现事物的特点就有可能不一样。例如《花的构造》,首先让学生明确我们应该怎么样进行观察?“随意用手去撕开看,行不行?”“怎么样观察,能够比较完整的看到花的每一个部分?”“从里面到外面,这样的方法好不好?”引导学生找出恰当的观察方法:从外到里, 一层一层地进行解剖,解剖后按顺序排列好。
  4.进行观察。在做好充分准备后,即可按照计划实施观察。在观察过程中按计划完成所确定的内容,在观察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没有想到的情况时,可以适当的调整观察计划。观察时要耐心和细致并使用正确的观察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要及时、客观的记录。例如学生观察甲鱼,发出的声音使蜗牛受到了惊吓,它缩到壳里不出来,这时,就不能再按部就班地进行观察。而应告诉学生要尽量避免发出很大的声音,静静地等待甲鱼出壳后再进行观察。
        5.整理观察资料。将观察过程中的记录进行整理,并把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总结归纳,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经过不断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学生对于过去视而不见的东西,现在能够留心观察,并且爱问几个为什么。同时,写作水平也有了提高。现在,学生积累了不少资料,写作文也不再抄袭了,语言表达能力也有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