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细心疏导对症下药,春风送暖排忧解难——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 王 琰
【机构】 新疆库尔勒市实验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在现当今时代,激烈的竞争,教育的限制,家庭教育的缺失或不当往往导致中学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和障碍。而中学时期正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势在必行。那么,常见的中学生心理问题有那些呢?其影响因素有那些呢?我们又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呢?本文现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一、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学习问题
在现代社会,学历及舆论导向、父母对子女的过高期望、学生在学校中必须适应高节奏的学习生活和教师的高标准要求等因素, 使得学生在长时间的多重压力下表现出学习焦虑、厌学症和考试焦虑等心理问题。
1.学习压力问题。 目前,有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采取一些违反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如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压缩学生的休息时间等。这样,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学生脑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而且,对分数的错误看法也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痛苦,导致心理压力加大。
2. 考试焦虑。在现行的中等教育体制中,我国的教育结构中还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现象,普通中学表现尤为突出,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基本上是为升学而准备的,然而,实际上升入高中和大学的只是一部分,学生面临的是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特别是后进生更是感到升学无望。一种毕业后无出路的忧愁和恐慌感控制着他们,这一种情况反映在考试上,就出现考试焦虑。另外,由于老师和家长过分看重学生的成绩,学生如果考不好,则会遭到老师以及家长的批评和指责,这样也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影响,从而表现为考试焦虑。
3. 厌学的问题。教育结构的不合理性和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导致了学生对学习的厌倦程度越来越严重。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再加上平时老师和家长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学生没有自由玩乐的时间,这些都加重了学生对学习的厌倦。
(二)交往问题
交往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中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更有甚者,教师对学生缺乏尊敬,贬低其价值的不良态度使学生的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青少年都强烈地渴望友谊,朋友之间的感情非常浓厚,他们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但也存在着大量问题:如情感不够稳定;对朋友的要求苛刻,有排他心理;对朋友的选择有时缺乏原则等等。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不和父母对中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多方面的,“有被抛弃感和愤怒感;并有可能变得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还常常使得他们对学校作业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他们会认为是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并制造了痛苦,憎恨父母家庭,因为家庭是不幸的一切所在。
除了上述两点之外,青春期特有的心理也是影响学生心理的一个因素。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因而闭锁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处于消极情况下的心理而言的。中学生若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同时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他们的情绪情感往往很激荡,表露而又内隐,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二、培养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策略
根据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实际,学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调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1)教师要为人师表,用言传身教的高尚品质来影响学生。教师不仅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而且还担负着引导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的责任。教师的言谈举止以及待人接物,为人处事都可能直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的思想和作风都时时刻刻在影响着学生。
(2)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学校各学科教学之中。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教育教学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整体教学工作中的一部分,教师要改变以往只看成绩不看能力的评价方法。在教育中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埋怨,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3)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自信意志。中学生正处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树立远大理想,确立人生目标,才有可能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才能激起学生的自信进取,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从而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才能对自己的人生道路做出正确的规划。
(4)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运动会、文艺会演、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等,有助于学生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精神,在活动中锻炼自己,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有助于在活动中创设良好的交际环境,舒解心中的压抑和焦虑,在交往中培养学生宽广的胸怀和乐观的情绪。
总之,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全方位、多角度的实施,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工作担负起来,尝试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减少学生心理障碍、行为障碍,进而预防各种精神疾病的发生,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使他们能积极应对社会挑战,从而为社会培育出合格的人才。
一、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学习问题
在现代社会,学历及舆论导向、父母对子女的过高期望、学生在学校中必须适应高节奏的学习生活和教师的高标准要求等因素, 使得学生在长时间的多重压力下表现出学习焦虑、厌学症和考试焦虑等心理问题。
1.学习压力问题。 目前,有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采取一些违反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如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压缩学生的休息时间等。这样,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学生脑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而且,对分数的错误看法也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痛苦,导致心理压力加大。
2. 考试焦虑。在现行的中等教育体制中,我国的教育结构中还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现象,普通中学表现尤为突出,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基本上是为升学而准备的,然而,实际上升入高中和大学的只是一部分,学生面临的是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特别是后进生更是感到升学无望。一种毕业后无出路的忧愁和恐慌感控制着他们,这一种情况反映在考试上,就出现考试焦虑。另外,由于老师和家长过分看重学生的成绩,学生如果考不好,则会遭到老师以及家长的批评和指责,这样也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影响,从而表现为考试焦虑。
3. 厌学的问题。教育结构的不合理性和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导致了学生对学习的厌倦程度越来越严重。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再加上平时老师和家长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学生没有自由玩乐的时间,这些都加重了学生对学习的厌倦。
(二)交往问题
交往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中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更有甚者,教师对学生缺乏尊敬,贬低其价值的不良态度使学生的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青少年都强烈地渴望友谊,朋友之间的感情非常浓厚,他们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但也存在着大量问题:如情感不够稳定;对朋友的要求苛刻,有排他心理;对朋友的选择有时缺乏原则等等。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不和父母对中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多方面的,“有被抛弃感和愤怒感;并有可能变得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还常常使得他们对学校作业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他们会认为是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并制造了痛苦,憎恨父母家庭,因为家庭是不幸的一切所在。
除了上述两点之外,青春期特有的心理也是影响学生心理的一个因素。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因而闭锁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处于消极情况下的心理而言的。中学生若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同时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他们的情绪情感往往很激荡,表露而又内隐,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二、培养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策略
根据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实际,学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调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1)教师要为人师表,用言传身教的高尚品质来影响学生。教师不仅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而且还担负着引导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的责任。教师的言谈举止以及待人接物,为人处事都可能直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的思想和作风都时时刻刻在影响着学生。
(2)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学校各学科教学之中。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教育教学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整体教学工作中的一部分,教师要改变以往只看成绩不看能力的评价方法。在教育中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埋怨,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3)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自信意志。中学生正处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树立远大理想,确立人生目标,才有可能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才能激起学生的自信进取,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从而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才能对自己的人生道路做出正确的规划。
(4)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运动会、文艺会演、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等,有助于学生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精神,在活动中锻炼自己,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有助于在活动中创设良好的交际环境,舒解心中的压抑和焦虑,在交往中培养学生宽广的胸怀和乐观的情绪。
总之,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全方位、多角度的实施,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工作担负起来,尝试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减少学生心理障碍、行为障碍,进而预防各种精神疾病的发生,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使他们能积极应对社会挑战,从而为社会培育出合格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