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数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导学问题设计

【作者】 沈永红

【机构】 湖北省谷城县茨河镇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导学问题、创设导学问题情境,可以把教师教的主观愿望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应有明确的思维指向,宽松的思维空间、完整的思路要求,要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思维环境。怎样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导学问题,来启迪学生的思维呢??下面本人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几点看法:
  一、导学问题的设计要注意新知迁移点
  多数小学数学新知的学习都建立在旧有知识的锚桩之上,围绕新知的生长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唤醒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让学生提炼出有利于新知学习的概念、法则等等,不仅能够给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还能为知识的顺利迁移做好铺垫。
  比如《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学问题:
  (1)做一做。竖式计算并验算。58+203         1007-478
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         )。
   (2)学一学。预习例1,想一想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试着在书上完成“练一练”相关题目。
   (3)想一想。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
  (4)问一问。我想提出的问题是(        )。
  反思:这组导学问题的设计围绕着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间的异同展开,先让学生重温整数加减法计算过程,提取“数位对齐,低位算起,满十进一(或退一作十)”的计算经验;继而通过对“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的追问,使学生明确把小数点对齐,其实就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这与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一脉相承的。在计算时同样需要从低位算起,同样得遵循满十进一或退一作十的计算法则。所不同的是,小数加减法需要对齐上面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计算结果能化简的要化简。应该说,这三个问题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这一导学问题着眼于沟通整、小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课堂学习实现对新知的自主建构。
  二、导学问题设计的要有启发性
  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学习,教师的责任不在于简单地教给学生一个结论,而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掌握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因此,教师要根据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主动地找到答案。
   三、导学问题的设计应在学生知识发展点上
  数学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生活。许多数学知识,尤其是一些数学概念的建立都必须依赖于生活实例的支撑。在设计导学问题时,引领学生有意识地关注生活实例,并通过相应的观察与操作活动,积累一些感性经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形成概念。
  例如,《认识三角形》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学问题:1.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的?2.做一做。用长方形纸剪一个三角形,你能说出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吗?3.学一学。认真阅读教材,思考:怎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任意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4.问一问。我想提出的问题是(             )。
  生活中含有三角形的物体很多,如果不是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学生往往熟视无睹。安排课前“找一找”,学生有了时间与空间上的保障,因而能够寻找和发现许多含有三角形的物体,在寻找的过程中,学生有可能萌生思考:“为什么要把这些东西设计成三角形呢?”从而增强自主学习和课堂探究的内驱力。而“做一做”和“学一学”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了三角形,也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抽象概括出三角形的特征进行了铺垫。
  四、导学问题的设计要开放且有度
  批判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是一种反思性实践。教学不是要求学生对教材内容完全地进行接受式的学习,而是要求学生通过反思、批判的方式进行自我意义的生成与建构。在意义的重建过程中,探究是最基本的活动方式。学生只有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才能更深刻地领会知识,获得体验与感悟。因此,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避免频繁地提一些知识性问题,而更多地提一些需要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对新知进行分析综合、重组加工的问题,体现其导学作用。同时,教师需要及时判断问题的答案是否合理,有无独创性,并择优进行引导深化。 
  例如曾在听《三角形的分类》一课时,学习中教师让每个学生都做了各种三角形的纸片,让学生给不同的三角形进行分类,测量、观察、比较,并展开了交流: 
  生1:有的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我们把它叫做锐角三角形。 
  生2:每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两个锐角。 
  生3:一个三角形中有直角就没有钝角,有钝角就没有直角。有时直角和钝角一个都没有。 
  教师在肯定和欣赏了学生的发言之后,继续追问:刚才只有一个小组把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归为一类,取名锐角三角形。其他三角形呢? 
  生4:我觉得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就叫做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就叫做钝角三角形。 
  生5:刚才我们说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才能称锐角三角形,现在光凭一个角判断,是不是太武断了? 
  生4:在一个三角形中,你能找出三个直角或者三个钝角吗?我们发现一个三角形中只能有一个直角或一个钝角,所以就这样大胆地命名了…… 
  反思:教师的课堂导演追问注重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考虑到学生已有的对于角的分类的经验,教师提出了思维空间比较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怎样对三角形进行分类。问题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挑战性的,有利于培养勤于思考、积极探究的学习品质。当学生经过初步思考,认识到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应为一类,思维不能深入的时候,教师又及时进行追问,在肯定学生探究成果的同时,引导学生继续深入思考。值得一提的是,教师没有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就急于给学生提出一些琐碎的提示性问题,避免了问题密度的过于频繁对学生思维力度的减弱。高效课堂导学提问应当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做出调整。
  课堂导学提问看似简单,但实施起来却往往有相当的难度。它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变化莫测,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难预料性。作为教师,我们只有结合教学实际去设计导学问题,才能保证有效教学和高效教学,从而提高学生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