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创新意识
【作者】 兰 琳
【机构】 新疆巴州和静县第一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教师要善于组织开放式教学,课堂上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创新意识 培养,研究
一、创设创新氛围
传统教育中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发展受到压抑,无法让学生进行真正的主体学习,更谈不上创造性。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传统的教师权威式的师生关系应让位于平等的、相互尊重、相互促进的交往方式,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应得到充分的尊重。只有这样,创造性学习才有可能。
1.教学民主
陶行知说:“创造力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并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教学民主是创造力形成的阳光、雨露和沃土。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创设出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大胆设想,敢于质疑。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萌发创造动机,才能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摆出一副“圣人”形象是非常有害的,因为它妨碍了学生与教师间平等交流,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2.不迷信书本
创新教育要使学生敢于思想、善于思想。教师要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从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未来文明的创造者,只有今天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明天才能善于创新、善于超越。
《马背上的小红军》一文讲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个掉队的小红军,宁肯牺牲自己也不肯骑陈赓的马,不肯吃陈赓的青稞面的故事。学习过程中,学生大胆地对教材提出疑问,课文着重写小红军是怎样不肯骑陈赓的马,不肯吃陈赓的青稞面,直到最后小红军昏倒在草地上,才被陈赓抱上马背。学生提出课文以《马背上的小红军》命题不是很恰当。教师积极给予肯定,“谁能给文章换个更好的题目呢?”此时,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可爱的小红军”、 “坚强的小红军”、 “草地上的小红军”、 “倔强的小红军”。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倔强的小红军》最能体现小红军一心想着他人,毫无利己之心的崇高思想。后来,再版教材题目果真改为《倔强的小红军》。这是对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最好肯定。学生只有把书本、权威当作"对手",敢于对权威评头品足,主体学习的创造性、积极性才能得以充分发挥,使他们成为尊重事实、独立思考,充满自信的人。
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学起于思,缘于疑。质疑问难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获得发展的前提。
1.学生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是创新学习的前提,也是语文学科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切入口
教师应对学生的质疑,报以满腔热情。在初始阶段,当学生还不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在方法上给予指点,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1) 针对课题提问。
(2) 从课文的语句、内容方面提问。
(3) 从课后思考题中,找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提问。
(4) 从课文内容的前后联系上提问。
(5) 从语言的运用上提问。
(6) 从标点符号的运用方面提问,特别要引导学生注意省略号、引号、叹号的使用,看看有什么值得提问的地方。
2.师生共同梳理问题
研究表明,责任心和自主选择有着密切联系,“要我做”与“我要做”的主动程度,表现在学生身上大不一样。主动选择带来主动的学习,提供学生选择的教育,才可能是有效和成功的教育。选择大多数学生关注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掌握创造学习的主动权,学会梳理、比较、选择的本领。
3.把质疑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1)质疑问难不仅安排在学生初读课文时,更应该鼓励学生在深入学习过程中产生了新疑问,随时质疑。
(2)课文学习完,再想一想还有什么不懂的。教师可借助学生提问在课堂教学的结尾再次为学生提供一个思考、探索、联想、创造的机会。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它主要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要把学生学习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广阔的空间自主地学习,创造性的学习。
1.组织开放的语文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它燃烧。教师不是做学生、思维的保姆,要让知识成为学生自己思考的果实。
课堂上的语文学习,默读思考,就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潜心研究;讨论就应该让学生各抒己见,议论纷纷;朗读就应该书声朗朗,声情并茂。当学生有疑惑时,教师采取启发式,开启学生思想的闸门,让学生才思泉涌;当学生遇到难点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集思广益、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当学生各持己见、互不相让,采取讨论式或多方辩论式,让学生各抒己见,哪怕争个脸红脖子粗,谁也驳不倒谁,这辩论过程中就是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
2.运用语文的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想象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在训练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必然会对学生的思维发生影响,想象渗透入思维,才能有创造性思维,想象的发展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一特性,为我们语文学科开展创新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有人说作者写作时“用意十分,下笔三分”,那没有写出的七分就是“空白”,就是作者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如《穷人》一文写在寒风呼啸的夜晚,穷人桑娜独自抱回了邻居西蒙死后留下的两个孩子,担心丈夫的责怪,丈夫出海捕鱼回来后得知情况,催促妻子去抱回孩子,这时妻子一动不动,突然拉开了帐子。文章到此嘎然而止。拉开帐子之后发生了什么情况,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理想象,使文章结尾多样化。
关键词:创新意识 培养,研究
一、创设创新氛围
传统教育中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发展受到压抑,无法让学生进行真正的主体学习,更谈不上创造性。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传统的教师权威式的师生关系应让位于平等的、相互尊重、相互促进的交往方式,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应得到充分的尊重。只有这样,创造性学习才有可能。
1.教学民主
陶行知说:“创造力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并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教学民主是创造力形成的阳光、雨露和沃土。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创设出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大胆设想,敢于质疑。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萌发创造动机,才能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摆出一副“圣人”形象是非常有害的,因为它妨碍了学生与教师间平等交流,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2.不迷信书本
创新教育要使学生敢于思想、善于思想。教师要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从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未来文明的创造者,只有今天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明天才能善于创新、善于超越。
《马背上的小红军》一文讲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个掉队的小红军,宁肯牺牲自己也不肯骑陈赓的马,不肯吃陈赓的青稞面的故事。学习过程中,学生大胆地对教材提出疑问,课文着重写小红军是怎样不肯骑陈赓的马,不肯吃陈赓的青稞面,直到最后小红军昏倒在草地上,才被陈赓抱上马背。学生提出课文以《马背上的小红军》命题不是很恰当。教师积极给予肯定,“谁能给文章换个更好的题目呢?”此时,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可爱的小红军”、 “坚强的小红军”、 “草地上的小红军”、 “倔强的小红军”。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倔强的小红军》最能体现小红军一心想着他人,毫无利己之心的崇高思想。后来,再版教材题目果真改为《倔强的小红军》。这是对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最好肯定。学生只有把书本、权威当作"对手",敢于对权威评头品足,主体学习的创造性、积极性才能得以充分发挥,使他们成为尊重事实、独立思考,充满自信的人。
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学起于思,缘于疑。质疑问难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获得发展的前提。
1.学生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是创新学习的前提,也是语文学科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切入口
教师应对学生的质疑,报以满腔热情。在初始阶段,当学生还不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在方法上给予指点,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1) 针对课题提问。
(2) 从课文的语句、内容方面提问。
(3) 从课后思考题中,找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提问。
(4) 从课文内容的前后联系上提问。
(5) 从语言的运用上提问。
(6) 从标点符号的运用方面提问,特别要引导学生注意省略号、引号、叹号的使用,看看有什么值得提问的地方。
2.师生共同梳理问题
研究表明,责任心和自主选择有着密切联系,“要我做”与“我要做”的主动程度,表现在学生身上大不一样。主动选择带来主动的学习,提供学生选择的教育,才可能是有效和成功的教育。选择大多数学生关注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掌握创造学习的主动权,学会梳理、比较、选择的本领。
3.把质疑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1)质疑问难不仅安排在学生初读课文时,更应该鼓励学生在深入学习过程中产生了新疑问,随时质疑。
(2)课文学习完,再想一想还有什么不懂的。教师可借助学生提问在课堂教学的结尾再次为学生提供一个思考、探索、联想、创造的机会。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它主要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要把学生学习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广阔的空间自主地学习,创造性的学习。
1.组织开放的语文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它燃烧。教师不是做学生、思维的保姆,要让知识成为学生自己思考的果实。
课堂上的语文学习,默读思考,就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潜心研究;讨论就应该让学生各抒己见,议论纷纷;朗读就应该书声朗朗,声情并茂。当学生有疑惑时,教师采取启发式,开启学生思想的闸门,让学生才思泉涌;当学生遇到难点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集思广益、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当学生各持己见、互不相让,采取讨论式或多方辩论式,让学生各抒己见,哪怕争个脸红脖子粗,谁也驳不倒谁,这辩论过程中就是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
2.运用语文的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想象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在训练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必然会对学生的思维发生影响,想象渗透入思维,才能有创造性思维,想象的发展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一特性,为我们语文学科开展创新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有人说作者写作时“用意十分,下笔三分”,那没有写出的七分就是“空白”,就是作者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如《穷人》一文写在寒风呼啸的夜晚,穷人桑娜独自抱回了邻居西蒙死后留下的两个孩子,担心丈夫的责怪,丈夫出海捕鱼回来后得知情况,催促妻子去抱回孩子,这时妻子一动不动,突然拉开了帐子。文章到此嘎然而止。拉开帐子之后发生了什么情况,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理想象,使文章结尾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