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培养学生写作能力需多措并举
【作者】 徐 斌
【机构】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升隆中心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传统教学方法显然捉襟见肘,跟不上教育发展新步伐,更不符合我们“00后”学生学习实情,我们必须创新,多措并举。
关键词:小学作文 教学方法 写作能力 培养
作文是语文能力的综合实践,是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语文教学培养的重要内容。但在实践中,如何指导学生写作,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很多教师对此感到束手无策。造成这样结果,原因就是作文教学没有像课文教学有教材那样“有凭有据”,完全需要教师创意设计,不仅要教学生怎样写、写什么的问题,还要教学生怎样改、怎么收集素材的问题,加之学生作文能力是个漫长渐进过程,很多急于求成的教师看不到效果而更加迷茫、不自信,感到举步维艰。如何开展作文教学,提升学生写作能力?让我用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心得---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做到多措并举。
一、激发写作兴趣,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
兴趣是学习的强劲动力,是学生“我要学”的内驱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作文更是如此,一种综合运用知识的脑力劳动,更容易让学生“苦不堪言”。现实中,很多学生“谈文色变”,“说写生畏”。造成这种畏难心理,不能说与我们教学方法无关,学生不想写、不会写、写不出、改不来,都是作文教学中的常见现象,我们要分析造成学生这样结果的原因,首先要解决学生不想写的问题。这其实就是一个兴趣问题。教师要想方设法,创新教学举措,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树立作文信心,使其产生“不吐不快”的写作需求。
(一)降低写作要求,小步前进。很多教师对作文要求不是站在学生角度出发的,而是用成人的作文标准去衡量,要求结构完整、条理清晰,语通字顺,有真情实感。这对作文能力较差的小学生来说,显然有“揠苗”之嫌。我们不能拔高,对于差生,我们只求小步前进,先求“通”,再求“好”逐步提高。在作文指导时,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先考虑“写什么”,再考虑“怎么写”。在语言表达上,让学生从小养成一个习惯,写了一个句子就问一问自己:这个句子“通”吗?在写得“通”的基础上,再逐步要求写得“好”。
(二)善用激励评价,体验成功。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如果我们的学生总是经历失败,从未尝试成功的喜悦,他们就有可能丧失信心,永远得不到成功。俗言说得好,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学生作文兴趣也是能“夸出来”的,在“夸”中他们树立自信,获得成功体验,激发写作兴趣。因此我们要经常表扬、鼓励学生,特别要鼓励程度较差的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我在进步”,“作文并不是那么难”,从而克服克服畏难“怕写”心理。
二、引导观察积累,帮助学生做好素材收集
作文需要厚积薄发。“厚积”是基础,是解决学生“无料可炊”的前提。实践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多观察,从现实生活收集事件描写的素材;多积累,从知识中习得作文方法和语言表达方法。
(一)加强阅读训练。阅读是学生获得作文范例的基本途径,学生可以从读中学到“怎样写”。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就强调了读写结合的重要性。因此我们要开展读书、读报活动,发动学生把他们读到的好书向全班同学推荐,并做好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交流。并在黑板的角落留出一角,让学生轮流抄写自己读到的好的句子或成语。这不仅能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还能习得写作技巧和作文方法。
(二)引导留心观察。观察是获得作文内容事件来源的重要渠道,也是解决学生有事可写的重要途径。实践中,我们可以三个方面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获取素材。①多看多听。多看,就是经常认真地看,看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弄清事物的特点、性质。多听,就是注意听懂人们的不同意见,了解生活中人们最关心事件的不要反映。②多问多想。多问,就是把自己平时看到的某些不明白的事情向老师、同学求教,使自己了解得更多。多想就是把自己观察到的事情在头脑中多回忆,多问几个“为什么”。③多记多写。就是要动手记载捕捉,能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及时记下来,写成生活日记,观察日记。
三、加强实践训练,丰富写作培养教学策略
写作能力提升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加强实践训练,丰富写作培养教学策略,才能在反复训练中发展学生作文能力。
(一)运用童话引路。针对小学生富于幻想、喜爱童话的特点,我们可以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听童话、说童话、读童话、写童话,从而把学生引上爱听、爱说、爱读、爱写之路。开始,可先听老师讲童话故事,再让学生自己讲一讲,最后写下来,或者让学生看图写童话,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提高作文的兴趣和作文能力。
(二)开展片断练习。作文教学不能仅在每周一次的作文课上要求,日常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开展片断练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小作文”。
(三)加强语文实践。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作文能力培养也是如此。我们知道,生活中写作实践的资源和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如让学生自编手抄报、为红领巾广播站写稿,“元旦”送贺年片,给同学、亲友写信,开会做记录等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就能提高写作能力。
(四)引导学生自改。好作文是改出来的。作文修改也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但很多教师只是要求学生去修改,而没有授予作文修改的方法,更没有用实际例子去引导学生如何修改,致使学生无作文修改意识,也没有修改方法,更没有修改习惯。现在,我们可借助多媒体下的电子白板和电子投影仪,把学生作文展示在屏幕上引导学生如何修改。这样更形象直观,更容易让学生习得作文修改方法和技巧。
总之,我们要提高写作教学认识,创新写作教学策略,持之一贯,坚持落实到日常教学中,让学生在反复实践中提升写作素养。而传统写作教学方法显然捉襟见肘,不符合我们“00后”学生学习实情,我们必须创新,做到多措并举。践行中,我们教师不能没有信心,更不能忽冷忽热,要坚定信念,相信付出总会有收获。
参考文献:
[1]朱水根,新课程小学作文教学[J].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陈佳,浅谈作文教学中学生感受生活能力的培养[J].新教育论坛,2008。
[3]杨克跃,学生写作能力培养刍见[A].中国当代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C].地震出版社,2001。
关键词:小学作文 教学方法 写作能力 培养
作文是语文能力的综合实践,是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语文教学培养的重要内容。但在实践中,如何指导学生写作,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很多教师对此感到束手无策。造成这样结果,原因就是作文教学没有像课文教学有教材那样“有凭有据”,完全需要教师创意设计,不仅要教学生怎样写、写什么的问题,还要教学生怎样改、怎么收集素材的问题,加之学生作文能力是个漫长渐进过程,很多急于求成的教师看不到效果而更加迷茫、不自信,感到举步维艰。如何开展作文教学,提升学生写作能力?让我用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心得---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做到多措并举。
一、激发写作兴趣,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
兴趣是学习的强劲动力,是学生“我要学”的内驱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作文更是如此,一种综合运用知识的脑力劳动,更容易让学生“苦不堪言”。现实中,很多学生“谈文色变”,“说写生畏”。造成这种畏难心理,不能说与我们教学方法无关,学生不想写、不会写、写不出、改不来,都是作文教学中的常见现象,我们要分析造成学生这样结果的原因,首先要解决学生不想写的问题。这其实就是一个兴趣问题。教师要想方设法,创新教学举措,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树立作文信心,使其产生“不吐不快”的写作需求。
(一)降低写作要求,小步前进。很多教师对作文要求不是站在学生角度出发的,而是用成人的作文标准去衡量,要求结构完整、条理清晰,语通字顺,有真情实感。这对作文能力较差的小学生来说,显然有“揠苗”之嫌。我们不能拔高,对于差生,我们只求小步前进,先求“通”,再求“好”逐步提高。在作文指导时,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先考虑“写什么”,再考虑“怎么写”。在语言表达上,让学生从小养成一个习惯,写了一个句子就问一问自己:这个句子“通”吗?在写得“通”的基础上,再逐步要求写得“好”。
(二)善用激励评价,体验成功。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如果我们的学生总是经历失败,从未尝试成功的喜悦,他们就有可能丧失信心,永远得不到成功。俗言说得好,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学生作文兴趣也是能“夸出来”的,在“夸”中他们树立自信,获得成功体验,激发写作兴趣。因此我们要经常表扬、鼓励学生,特别要鼓励程度较差的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我在进步”,“作文并不是那么难”,从而克服克服畏难“怕写”心理。
二、引导观察积累,帮助学生做好素材收集
作文需要厚积薄发。“厚积”是基础,是解决学生“无料可炊”的前提。实践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多观察,从现实生活收集事件描写的素材;多积累,从知识中习得作文方法和语言表达方法。
(一)加强阅读训练。阅读是学生获得作文范例的基本途径,学生可以从读中学到“怎样写”。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就强调了读写结合的重要性。因此我们要开展读书、读报活动,发动学生把他们读到的好书向全班同学推荐,并做好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交流。并在黑板的角落留出一角,让学生轮流抄写自己读到的好的句子或成语。这不仅能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还能习得写作技巧和作文方法。
(二)引导留心观察。观察是获得作文内容事件来源的重要渠道,也是解决学生有事可写的重要途径。实践中,我们可以三个方面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获取素材。①多看多听。多看,就是经常认真地看,看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弄清事物的特点、性质。多听,就是注意听懂人们的不同意见,了解生活中人们最关心事件的不要反映。②多问多想。多问,就是把自己平时看到的某些不明白的事情向老师、同学求教,使自己了解得更多。多想就是把自己观察到的事情在头脑中多回忆,多问几个“为什么”。③多记多写。就是要动手记载捕捉,能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及时记下来,写成生活日记,观察日记。
三、加强实践训练,丰富写作培养教学策略
写作能力提升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加强实践训练,丰富写作培养教学策略,才能在反复训练中发展学生作文能力。
(一)运用童话引路。针对小学生富于幻想、喜爱童话的特点,我们可以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听童话、说童话、读童话、写童话,从而把学生引上爱听、爱说、爱读、爱写之路。开始,可先听老师讲童话故事,再让学生自己讲一讲,最后写下来,或者让学生看图写童话,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提高作文的兴趣和作文能力。
(二)开展片断练习。作文教学不能仅在每周一次的作文课上要求,日常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开展片断练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小作文”。
(三)加强语文实践。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作文能力培养也是如此。我们知道,生活中写作实践的资源和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如让学生自编手抄报、为红领巾广播站写稿,“元旦”送贺年片,给同学、亲友写信,开会做记录等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就能提高写作能力。
(四)引导学生自改。好作文是改出来的。作文修改也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但很多教师只是要求学生去修改,而没有授予作文修改的方法,更没有用实际例子去引导学生如何修改,致使学生无作文修改意识,也没有修改方法,更没有修改习惯。现在,我们可借助多媒体下的电子白板和电子投影仪,把学生作文展示在屏幕上引导学生如何修改。这样更形象直观,更容易让学生习得作文修改方法和技巧。
总之,我们要提高写作教学认识,创新写作教学策略,持之一贯,坚持落实到日常教学中,让学生在反复实践中提升写作素养。而传统写作教学方法显然捉襟见肘,不符合我们“00后”学生学习实情,我们必须创新,做到多措并举。践行中,我们教师不能没有信心,更不能忽冷忽热,要坚定信念,相信付出总会有收获。
参考文献:
[1]朱水根,新课程小学作文教学[J].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陈佳,浅谈作文教学中学生感受生活能力的培养[J].新教育论坛,2008。
[3]杨克跃,学生写作能力培养刍见[A].中国当代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C].地震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