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在语文课堂中要加强人文教育
【作者】 李荷英
【机构】 新疆巴州和静县第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语文学习是学生个体的行为,是一个复杂的富于个性的心理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不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尽量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文本所反映的知识进行同构,这种同构会反映出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理解,当然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把语文教育教学和生活紧紧联系起来,成为学生理解文本与生活的桥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也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到生活中的真善美,成为能够担当建设社会的身心健康的真正人才。
关键词:人文教育;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语文教学;人文性
注重人文精神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优秀传统,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把传道放在了首位。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小学语文的人文教育目标之一就是要“提升课堂人文意识,使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以“提倡人文关怀”为导向,把人文教育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内容中,逐渐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要把蕴含在语言文字里的人文内涵在教学实践中凸现出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树立人文观念,发挥教师的示范与引领作用
1.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表达教师爱心,荡起回应。“爱”是教师教育教学的基石,也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环节,没有爱,所有的人文精神将失去了光彩。教师要以爱为根,多种方法与学生产生共振,从而达到教育目的。我们不能把眼光放在知识接受上,重知识能力而轻爱好与特长教育,使学生与学生间、学生与老师之间不能和平共处,缺乏融洽宽容的人文内涵。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无私地关爱每一个学生,尊重并欣赏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都能成才,并把这种信心传递给学生,在学生心中荡起回应。
2.发展健康的生活情趣,展示教师个性,熏陶感悟。其实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都有自己光辉的一面。发挥自己的长处,展示自己的个性魅力,让学生充分感知感悟是非常重要的。每个小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是有意识、有情感的。学生会因为教师的洒脱博学美丽优雅而崇拜而模仿学习,也往往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强大的动力。教师的教学应有创造性,创新具有自己鲜明的风格的教学模式,只有个性丰满的教师,才能培养也个性丰富的学生。
3.多读多写,颂扬正气,针贬时弊。著名语文教师于渏说过“语文教师应是杂家,应是百科全书,应是实实在在弘扬人文精神的第一人”。而多读多写,即是成为杂家的基石。广泛的阅读,让书中的人文精神内化吸收,让人文精神渗透入自己每个细胞。这样你才能在课堂上,不自觉地散发人文的光辉,你才能在教学中展示自己,颂扬正气,针贬时弊。让学生感受到人性的教育,这样学生才有学习的榜样,从小树立人文、人情之光。
二、充分利用教材,夯实人文基础
汉语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它有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
教学中,我们的课本有很多的课文,我认为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区分时间的投入,重要的文章要精讲,让学生能够很清晰的了解文章主题思想、文章的重要内容、文章的重要句子等等。在我们的教学中要勇于进取,用一种独特的思维去引导学生,吸引学生,让学生将学习作为一种乐趣长期的坚持下去,养成一种爱读书、好读书的境界。
三、在“听”的能力训练过程中培养良好习惯
听知能力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听知能力强的学生对知识接受快、理解准、记忆牢、学习效率高。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听的能力训练,不仅有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而且会促进思维和记忆力的发展,提高智力水平。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听广播、听报告、听谈话、听讲课、听命令、听指示、听故事、听演讲、听朗读等途径训练学生的听知能力,以此达到提高能力、促进良好习惯养成的效果。“听”的能力训练过程其实就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性教育的过程:听别人讲话,精神要高度集中,不可三心二意;要能排除环境和情绪的干扰,耐心、冷静地听别人发言,并能迅速进行分析、理解、牢牢地记住主要内容;要学会尊重别人的劳动,不要东张西望或做小动作,不要无端插嘴打断别人的说话;个别交谈时,态度要积极,表情要自然大方,要注意对方的表情,并随时用简短的语句或恰当的动作表示是否理解了对方的讲话……这些都是“学会做人”的基本道理。
四、让课堂回归生活,充分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1.访一访,观察生活。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如教学《小露珠》,布置学生提前在夏秋之际的一个早晨观察露珠,再回家上网查相关资料,增强学生对露珠的形状、由来的认识,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更强,教学效果较好。
2.学一学,体验生活。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3.写一写,歌颂生活。文以载道。作文是心灵的写照,是认识的再现,是感情的流露,有什么样的认识和感情就有什么样的文章。
“人文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教育,是塑造民族灵魂的教育,没有强大的人文精神支持就没有崇高的献身精神,就难有‘留取丹心照汗清’的业绩。”因此,作为教师,要把人文素质的养成渗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和社会实践中,在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训练贯彻人文精神,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人文之光自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充满崇高的理想情操,充满创造力、想象力的语文学科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学科。
参考文献:
1. 洪镇涛;改进语文教学的一些体会[J];中学语文;1981年01期
2. 顾广玲;人文精神与素质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0年
关键词:人文教育;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语文教学;人文性
注重人文精神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优秀传统,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把传道放在了首位。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小学语文的人文教育目标之一就是要“提升课堂人文意识,使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以“提倡人文关怀”为导向,把人文教育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内容中,逐渐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要把蕴含在语言文字里的人文内涵在教学实践中凸现出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树立人文观念,发挥教师的示范与引领作用
1.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表达教师爱心,荡起回应。“爱”是教师教育教学的基石,也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环节,没有爱,所有的人文精神将失去了光彩。教师要以爱为根,多种方法与学生产生共振,从而达到教育目的。我们不能把眼光放在知识接受上,重知识能力而轻爱好与特长教育,使学生与学生间、学生与老师之间不能和平共处,缺乏融洽宽容的人文内涵。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无私地关爱每一个学生,尊重并欣赏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都能成才,并把这种信心传递给学生,在学生心中荡起回应。
2.发展健康的生活情趣,展示教师个性,熏陶感悟。其实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都有自己光辉的一面。发挥自己的长处,展示自己的个性魅力,让学生充分感知感悟是非常重要的。每个小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是有意识、有情感的。学生会因为教师的洒脱博学美丽优雅而崇拜而模仿学习,也往往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强大的动力。教师的教学应有创造性,创新具有自己鲜明的风格的教学模式,只有个性丰满的教师,才能培养也个性丰富的学生。
3.多读多写,颂扬正气,针贬时弊。著名语文教师于渏说过“语文教师应是杂家,应是百科全书,应是实实在在弘扬人文精神的第一人”。而多读多写,即是成为杂家的基石。广泛的阅读,让书中的人文精神内化吸收,让人文精神渗透入自己每个细胞。这样你才能在课堂上,不自觉地散发人文的光辉,你才能在教学中展示自己,颂扬正气,针贬时弊。让学生感受到人性的教育,这样学生才有学习的榜样,从小树立人文、人情之光。
二、充分利用教材,夯实人文基础
汉语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它有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
教学中,我们的课本有很多的课文,我认为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区分时间的投入,重要的文章要精讲,让学生能够很清晰的了解文章主题思想、文章的重要内容、文章的重要句子等等。在我们的教学中要勇于进取,用一种独特的思维去引导学生,吸引学生,让学生将学习作为一种乐趣长期的坚持下去,养成一种爱读书、好读书的境界。
三、在“听”的能力训练过程中培养良好习惯
听知能力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听知能力强的学生对知识接受快、理解准、记忆牢、学习效率高。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听的能力训练,不仅有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而且会促进思维和记忆力的发展,提高智力水平。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听广播、听报告、听谈话、听讲课、听命令、听指示、听故事、听演讲、听朗读等途径训练学生的听知能力,以此达到提高能力、促进良好习惯养成的效果。“听”的能力训练过程其实就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性教育的过程:听别人讲话,精神要高度集中,不可三心二意;要能排除环境和情绪的干扰,耐心、冷静地听别人发言,并能迅速进行分析、理解、牢牢地记住主要内容;要学会尊重别人的劳动,不要东张西望或做小动作,不要无端插嘴打断别人的说话;个别交谈时,态度要积极,表情要自然大方,要注意对方的表情,并随时用简短的语句或恰当的动作表示是否理解了对方的讲话……这些都是“学会做人”的基本道理。
四、让课堂回归生活,充分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1.访一访,观察生活。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如教学《小露珠》,布置学生提前在夏秋之际的一个早晨观察露珠,再回家上网查相关资料,增强学生对露珠的形状、由来的认识,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更强,教学效果较好。
2.学一学,体验生活。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3.写一写,歌颂生活。文以载道。作文是心灵的写照,是认识的再现,是感情的流露,有什么样的认识和感情就有什么样的文章。
“人文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教育,是塑造民族灵魂的教育,没有强大的人文精神支持就没有崇高的献身精神,就难有‘留取丹心照汗清’的业绩。”因此,作为教师,要把人文素质的养成渗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和社会实践中,在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训练贯彻人文精神,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人文之光自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充满崇高的理想情操,充满创造力、想象力的语文学科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学科。
参考文献:
1. 洪镇涛;改进语文教学的一些体会[J];中学语文;1981年01期
2. 顾广玲;人文精神与素质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