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新课改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浅析
【作者】 蒋载鹏
【机构】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可见,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教学目的的要求,更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
语文教师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情操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也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
那么,如何把思想品德教育艺术地融入语文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德育与智育共同进步呢?在教学中,我做了以下探索:
一、善于运用教材中的德育元素,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爱国主义教育又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现行语文教材中包含许多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如孔子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入世思想以及民本思想;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爱民思想和忠君思想;王勃的“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的报国情怀;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的抱负;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感……教学这些名篇时,语文教师要认真引领学生秉爱国之志,立志奋发,成为祖国的栋梁。
二、践行新课改理念,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1、践行课改理念,实现教育形式的转变,教育形式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在教育形式上认真研究中学生的特点和规律,采取中学生喜闻乐见和生动活泼的方式。改变过去教育形式的单调和封闭。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即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语文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神圣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必尽义务。这样时时处处都控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想意识总拘泥于传统的固定框架之内。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要开放学生的思想。教师应该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认识、观点,即便是错误的,也允许其充分地暴露出来,然后再加以肯定或者引导,这样既有利于营造畅所欲言、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又有利于体现教育的针对性。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让学生的思想在活动中进一步得到体验,得到升华。我们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写社会调查,让学生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培养健全的人格。
三、注重学生学情实际,渗透质疑精神
在教育方法上做到“灌”和“导”相结合,变“被动”为“主动”。
传统语文教学中,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及自我意识,多被动接受,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压抑和扼制其创造性。新课程注重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个性。
四、结合课本知识,渗透“感恩”教育
感恩”是人生最可宝贵的财富之一,也是一个人良知的表现。一个人从出生到去世,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来自于各方面的恩惠。父母有恩于我们,师长有恩于我们,社会有恩于我们,国家有恩于我们,大自然有恩于我们,在汶川5.12大地震中,全国对灾区无私的支援有恩与我们,灾后建设中山西父老有恩于我门。灾后教育中渗透感恩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好方法,在青海玉树地震期间,我们引导学生学会感恩,我们5.12极重灾区学生也积极为玉树地震灾区学生捐款捐物,践行感恩教育思想。语文教材中也不乏这样的教育材料,我们要结合实际加以运用,比如:初中诸葛亮的《出师表》,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文章都有非常明显感恩内容。教学《出师表》,可以向学生讲清诸葛亮用一生的奉献诠释了感恩的内涵。他隐居隆中,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却未得施展。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诸葛亮感谢刘备的知遇之恩,从此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并延伸于“感动中国人物”中去。让学生学会关注社会人生,懂得感恩的人永远是值得人们尊敬的人。
语文教师要教育学生从小懂得感恩,学会感恩。感恩父母,给予我生命;感恩老师教会我成长;感恩帮助自己的人,他们使自己感受善良;甚至学会感恩伤害自己的人,因为他们让自己学会坚强。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感恩的世界才变得有你有我;我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懂得感恩无处不在,世界也会变得美丽!
五、以社会实践为“活水”,渗透德育内化力
《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要求“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当今之学生应该是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有为青年。积极关注“社会热点”,诸如“民主与法制”、“节约能源”、“环保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等。教学中,我们组织学生参加有关羌族民俗民风的课题研究,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历史名胜、文化传统、风俗民情,把语文学习引向民族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中来,学生在广泛的生活实践中活学语文,活用语文,语文教学成为了学生走向语文实践的桥梁和纽带。
总之,新课改下的中学语文教学必须与德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语言文字中丰富的思想内容,自然渗透德育内涵, “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德育的情感熏陶,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园。
语文教师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情操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也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
那么,如何把思想品德教育艺术地融入语文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德育与智育共同进步呢?在教学中,我做了以下探索:
一、善于运用教材中的德育元素,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爱国主义教育又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现行语文教材中包含许多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如孔子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入世思想以及民本思想;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爱民思想和忠君思想;王勃的“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的报国情怀;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的抱负;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感……教学这些名篇时,语文教师要认真引领学生秉爱国之志,立志奋发,成为祖国的栋梁。
二、践行新课改理念,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1、践行课改理念,实现教育形式的转变,教育形式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在教育形式上认真研究中学生的特点和规律,采取中学生喜闻乐见和生动活泼的方式。改变过去教育形式的单调和封闭。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即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语文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神圣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必尽义务。这样时时处处都控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想意识总拘泥于传统的固定框架之内。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要开放学生的思想。教师应该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认识、观点,即便是错误的,也允许其充分地暴露出来,然后再加以肯定或者引导,这样既有利于营造畅所欲言、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又有利于体现教育的针对性。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让学生的思想在活动中进一步得到体验,得到升华。我们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写社会调查,让学生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培养健全的人格。
三、注重学生学情实际,渗透质疑精神
在教育方法上做到“灌”和“导”相结合,变“被动”为“主动”。
传统语文教学中,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及自我意识,多被动接受,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压抑和扼制其创造性。新课程注重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个性。
四、结合课本知识,渗透“感恩”教育
感恩”是人生最可宝贵的财富之一,也是一个人良知的表现。一个人从出生到去世,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来自于各方面的恩惠。父母有恩于我们,师长有恩于我们,社会有恩于我们,国家有恩于我们,大自然有恩于我们,在汶川5.12大地震中,全国对灾区无私的支援有恩与我们,灾后建设中山西父老有恩于我门。灾后教育中渗透感恩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好方法,在青海玉树地震期间,我们引导学生学会感恩,我们5.12极重灾区学生也积极为玉树地震灾区学生捐款捐物,践行感恩教育思想。语文教材中也不乏这样的教育材料,我们要结合实际加以运用,比如:初中诸葛亮的《出师表》,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文章都有非常明显感恩内容。教学《出师表》,可以向学生讲清诸葛亮用一生的奉献诠释了感恩的内涵。他隐居隆中,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却未得施展。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诸葛亮感谢刘备的知遇之恩,从此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并延伸于“感动中国人物”中去。让学生学会关注社会人生,懂得感恩的人永远是值得人们尊敬的人。
语文教师要教育学生从小懂得感恩,学会感恩。感恩父母,给予我生命;感恩老师教会我成长;感恩帮助自己的人,他们使自己感受善良;甚至学会感恩伤害自己的人,因为他们让自己学会坚强。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感恩的世界才变得有你有我;我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懂得感恩无处不在,世界也会变得美丽!
五、以社会实践为“活水”,渗透德育内化力
《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要求“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当今之学生应该是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有为青年。积极关注“社会热点”,诸如“民主与法制”、“节约能源”、“环保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等。教学中,我们组织学生参加有关羌族民俗民风的课题研究,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历史名胜、文化传统、风俗民情,把语文学习引向民族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中来,学生在广泛的生活实践中活学语文,活用语文,语文教学成为了学生走向语文实践的桥梁和纽带。
总之,新课改下的中学语文教学必须与德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语言文字中丰富的思想内容,自然渗透德育内涵, “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德育的情感熏陶,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