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论中学语文情感教育

【作者】 赵艳琴

【机构】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阿克苏市高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中学语文教学活动,究其根本是师生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交融的过程。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而很少提到情感陶冶的目标。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语文教学过程之中,以加强语文教学的情感功能。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谐友爱关系,营造宽松教学氛围;优化课堂教学教法,激发学生情感兴趣;把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融为一体,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情感教育 情感世界 全面发展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更是一门人文学科,是极具思想内涵的特殊工具。对于语文教育教学来说,教师的感情投入,较之其他学科更为重要。因为课文本身都饱含着丰富的感情,如果不能以感情浸润学生的心田,则无论是思想教育还是语言知识训练,都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在美的世界里去感受、体验、品味,从而使自己的感情得到升华。在语文教学中,就应把握文中汹涌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因此可以说,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是灵魂。 
  一、语文情感教学的含义 
  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总是以带有某些特殊色彩的体验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带有某些特殊色彩的体验的心理现象就是情绪和情感。简单地说,就是人对客观事物不同程度的内心体验。比如:顺利完成工作任务能使人轻松愉快;失去亲人会给人带来痛苦悲伤;面对别人的挑衅会引起激动或愤怒;美好的事物使人产生爱慕之情;丑恶的现象令人产生憎恶之感。所谓情感,是人们根据某种标准去评判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语文情感教育,如同智育、体育、美育等一样,是青少年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即在语文教学中用美文输之以情,教师动之以情,学生领之以情,由无数的“情”的操作而综合为“情操”的生成,达到心灵和心灵的契合。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情感教学对语文教师的要求 
  语文教学因其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特殊性,既有严谨的科学性,又有强烈的人文色彩,是一种更具创造性的劳动,因此对语文教师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情感修养,必须拥有良好的职业情感,这样才能保证教师在课堂上始终洋溢着饱满的工作热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持有积极、稳定、协调的情感,自我动情,移情体悟,调控情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具备的良好的情感调控力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教师要努力运用美文佳作中所饱含的真挚感情,叩击学生的心弦,使教师、学生与作品传达的感情达到一种完美的统一,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鸣;其次,教师的情感调控力体现在适时适度地把握、调控课堂教学的情感氛围上;再次,教师的情感调控力还体现在自制力上,优秀的教师时时注重情绪的稳定协调,保持心态平稳。 
  三、语文情感教育的作用 
  第一,教师的情感具有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主要表现为教师的不同情感可以使学生产生不同的态度和行为,老师在课堂上的冷漠、埋怨、烦躁等情绪,会使学生学习兴趣减弱,遏制了学生认知和良好情感体验的形成。第二,老师的积极情感在激发学生学习中具有吸引力作用。这种吸引力作用主要表现在学习兴趣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内动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反复证明。第三,教师的情感在师生之间产生双向互动反馈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尊重、信任、理解、关心,使学生从内心产生对教师的尊敬、好感和依赖。随之,自尊、自信、自强的学习热情油然而生。这种积极的情绪,使学生始终处于亢奋的学习状态,求知欲增强,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四、语文情感教学的基本途径 
  情感是可以交流的。心理学认为,情感与认识过程紧密联系着。客观事物只有当它被人们认识了的时候,才有可能引起人的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对学生情感的调动应是教师自觉的、有意识的行为。 
  1.保持愉快、饱满、振奋的精神状态 
  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欢欣和鼓舞。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动人,没有主动,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这表明了教师掌握和控制自己的情感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充满了爱,也充满了矛盾。教师因家庭不和、工作不顺或课堂上出现不愉快的现象等,使教师的精神、心理受到刺激,或忧伤、或怨恨、或悲观等,这时教师一定要注意掌握和控制自己的情感,要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不能把消极、不良的情绪传染给学生,更不能迁怒于学生,否则,不仅会影响师生之间的情感,而且会影响教师对教材中情感的正确抒发,这样就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情感。 
  2.学会声情并茂地朗读 
  朗读能将无声无情的语言文字变成有声有情的口头语言。郭沫若在《文艺论集》中描述道:“立在海边,听着一种轰轰烈烈的怒涛卷地吼来的时候,我们不禁心要跳耳要鸣,我们的精神便要生出一种勇于进取的气象。”节奏有力的涛声能引发人的情思,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自然也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从而直接受到感染熏陶。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语言生动、优美的佳作,教学这样的文章,不宜把知识过于割裂,而应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时可让学生从正确的停顿、重音、语调、句调等方面直接感受作品情感的脉搏,使学生“耳醉其音”、“身醉其境”、“心醉其情”,这样在师生双方共同的努力下,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进行妙趣横生的讲解  
  讲解课文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手段,它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讲解课文的过程,不仅是师生共同进行文学鉴赏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情感交流、艺术形象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教师的语言不仅应具有传统教学中所要求的准确性、简明性、逻辑性的特点,还应具有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和感染力的特点。于漪老师说:“语言不是无情物,教师的语言更应饱含深情”“教师的语言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在学生的心中弹奏,就要善于传情、善于注情”。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中的动情处,满怀感情地诱导、讲解、分析,以便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使审美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这样教师的语言就不仅能传授正确的知识,也能传达丰富的(下转第51页)(上接第3页)情感,从而获得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4.启迪学生丰富的想象  
  “语言艺术不具备形象的物质形态,欣赏者凭感官直观不到任何形象,而需要通过语言符号在想象中感受艺术形象。”可见,语言艺术具有表现性和再现性的特点,而表现和再现的桥梁就是想象。想象是丰富情感的重要手段,借助想象可以扩充作品的想象空间。文学作品用语言文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活的画卷,这些画卷应该说是生动的、鲜活的,但它又是以静止的、毫无色彩动感可言的文字表现,它的感人力量必须经过读者的解读、加工和创造。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新的教学理念去启迪学生丰富的想象,使学生能根据教师的语言并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表象,在头脑中进行加工和创造,达到思接千里,视通万载,这样学生就能得到真切的情感体验,就能与作者产生感情世界的沟通与共鸣。     
  5.创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构建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的活动,但教育者是构建的主体。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与信任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后进生,教师不能以成见看人,更不能横眉冷对、侮辱体罚他们。培根说过:“灰心生失望,失望生动摇,动摇生失败”。因此教师要善于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充分肯定他们所取得的进步,尽量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创设理解、信任、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师生交流,从而产生情感共鸣。 
  参考文献:
  1.李云霞;阅读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探究[J];教育与职业;2008年26期 
  2.周兴桥;情感教育在新课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教师版);2007年02期 
  3.朱小蔓;当代情感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研究;1994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