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中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
【作者】 周小伟
【机构】 天津市河东区教育中心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中学阶段是身体发育最快的阶段,也是心理素质逐渐成熟的阶段。然而,面对社会的高速发展,各种文化思潮的涌现,学业竞争压力的加大,很多中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着各种心理障碍和情绪困扰,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作为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认识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了解其发生的原因,并能结合心理学的知识加以解决,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有竞争力的人才。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问题 青春期
中学生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他们的生理、心理在迅速地发展和剧烈的变化,而这些方面的发展都需要心理健康做基础。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社会朝着多元化的方向转型,各种文化思潮的泛滥以及学业上的激烈竞争,使中学生的思想观念乃至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也引起了中学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冲突和情绪困扰。那么,常见的中学生心理问题有那些呢?其造成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又该采取什么措施来应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呢?这些都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阐述。
一、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
中学阶段是生理急剧发育的时期,也是心智逐渐成熟的时期,正是由于处于这样的过渡期,从而使得中学生的心理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再加上他们自身缺乏解决一些问题的方法,从而造成一些心理健康的问题。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学习方面的问题,例如学校恐惧、学习障碍、厌学、考试焦虑等。二是个人情绪行为方面的问题,例如性格内向,敏感,喜怒无常,容易冲动,过度焦虑紧张,爱与人争执,抑郁等。三是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例如心理闭锁,人际交往缺失,与同学、父母、家长隔离,不合群,在班级没有归属感,做任何事都消极悲观等。四是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例如父母过高的期望导致的学习焦虑,自我意识的增强导致的叛逆心理,与父母观念的不同导致的心理隔离等。五是青春期方面的问题,例如性意识的觉醒造成的性幻想,对异性的渴望造成的早恋问题,手淫带来的自责负罪感等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生物遗传因素
首先是遗传因素的影响。心理卫生学特别是临床精神病学在遗传因素、性格与体质、性别与发病年龄和器质性因素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遗传因素在某些精神疾病发病中有一定的作用。例如,有资料表明父母双方都为精神分裂症的子女发病率远高于正常家庭的子女。其次是病菌、病毒感染所造成的影响。再次是大脑的外伤和化学物质所造成的影响。此外,某些严重的躯体疾病和生理机能障碍也可以成为认知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原因。
(二)社会环境因素
1.家庭环境与早期教育。研究发现,那些在单调贫乏环境中成长的学生,其心理发展通常会受到阻碍,潜能的发展也会受到抑制。而那些能够给子女提供必备的物质基础、教育条件,父母的思想开明有较好的教育方式,家庭成员间的关系融洽的家庭,其子女往往能获得较好的发展。在个体的早期发展中,父母对子女给予信任、鼓励和支持容易使个体在与人交往中产生安全感、信任感,而那些缺乏父母的疼爱、关怀与照顾的孩子,就容易产生孤独、无助的性格特征,甚至出现焦虑症和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2.生活事件与环境变迁。大量的研究表明,即使是比较小的社会生活变动,如果它们连续的发生,累积起来的效果也会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明显的影响。例如父母经常性的吵架很容易使孩子缺乏安全感,导致出现抑郁无助的情况。另外,所处环境的巨大变迁也会使个体产生心理应激反应。例如,刚进入一所新学校的中学生,由于环境的变化,他们在适应新的环境时容易出现困难。
(三)个体心理因素
1.各种心理冲突。心理冲突是相反的或相互排斥的冲动欲望或趋向同时出现时产生的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许多心理学家们认为未解决的心理冲突是健康的大敌。中学生经常面临选择,如父母强迫上的辅导班与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的冲突,帮助同学隐瞒错误与告诉老师间的冲突,选择同学间的友情或爱情的冲突等等。中学生面临这些冲突一般都能做出选择,但由于他们自身知识经验的局限性,做出的选择难免会与社会规范等相冲突。中学生在抉择困难时,常常会致使他们出现焦虑、失望等负性情绪体验。
2.特殊的人格特征。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同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类型特征。研究表明,特殊人格特征往往是导致相应精神疾病,特别是神经官能症的发病基础。例如,谨小慎微、求全求美、优柔寡断、墨守成规、敏感多疑、心胸狭窄、事事后悔、苛求自己等强迫性人格特征,很容易导致强迫性神经症;再如,易受暗示、耽于幻想、情绪多变、容易激动、自我中心、爱出风头等特殊人格特征,很容易导致癔病症。
三、保持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措施
在培养和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中,学校教育是很重要的。为使中学生能够保持心理健康,促进其发展和完善,学校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人生观、世界观是人格结构的核心,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有了科学、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才能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有客观正确的认识,从而采取恰当的行为方式来面对。但是在当今社会,由于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转型,出现了很多错误的思潮,如拜金主义的盛行,读书无用论等,都对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起到负面的作用,学校在进行教育时要加以引导,因为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关系到心理是否能够健康的发展。
2.引导中学生树立健康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作为客体存在的各方面的意识,包括对自身机体状态的意识,自己的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对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认识,对人我关系的意识。中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力在不断提高,但他们还难以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自我意识经常出现偏颇。作为教师,应该帮助他们充分的认识自己,正确的评价自己,接纳自己。
3.帮助中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青春期后,中学生开始出现心理断乳现象,他们在情感上开始逐步脱离父母的庇护,渴望自己独立起来,但如果他们(下转第46页)(上接第59页)没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的苦闷既不愿向父母倾诉,又找不到其他社会支持体系,就会使他们产生一种被隔离感和无助感。另外,帮助中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让他们能较好的社会化。通过人际交往,可以使中学生放松身心,增进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增进沟通和理解,在遇到困难与挫折的时候,能够得到更多的支持与帮助。
4.帮助中学生学习心理卫生知识,保持健康稳定的情绪
中学时期是学生的身体发生巨大变化的阶段,特别是第二性征的出现,这是他们以前没有遇到过的。身体上的急速变化,使得一些中学生感到困惑、情绪不佳或出现不良行为。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有必要给学生们讲解一些心理保健的知识,例如:如何转移负性情绪、怎么调节苦闷心境等等,他们掌握了一些常用的心理卫生知识后,就能在碰到问题的时候加以应用,从而避免情绪的大起大落,保持心理健康。
5.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活动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招聘专业的心理老师,在学校举办一些心理展览,如“做个快乐的自己”,“不再神秘的青春期”等等,通过这些展览介绍一些调节情绪改善心理状态的方法,让他们意识到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心理测验,通过这些测验来让学生们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也可以借此进行一些团体咨询,使学生不断的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有时候,中学生面对的问题可能不是他们自我能解决的,这时向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就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路海东主编.教育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张承芬,孙维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
[3]张敏,王振勇.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
[4]沃建中.中小学心理素质教育的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问题 青春期
中学生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他们的生理、心理在迅速地发展和剧烈的变化,而这些方面的发展都需要心理健康做基础。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社会朝着多元化的方向转型,各种文化思潮的泛滥以及学业上的激烈竞争,使中学生的思想观念乃至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也引起了中学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冲突和情绪困扰。那么,常见的中学生心理问题有那些呢?其造成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又该采取什么措施来应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呢?这些都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阐述。
一、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
中学阶段是生理急剧发育的时期,也是心智逐渐成熟的时期,正是由于处于这样的过渡期,从而使得中学生的心理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再加上他们自身缺乏解决一些问题的方法,从而造成一些心理健康的问题。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学习方面的问题,例如学校恐惧、学习障碍、厌学、考试焦虑等。二是个人情绪行为方面的问题,例如性格内向,敏感,喜怒无常,容易冲动,过度焦虑紧张,爱与人争执,抑郁等。三是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例如心理闭锁,人际交往缺失,与同学、父母、家长隔离,不合群,在班级没有归属感,做任何事都消极悲观等。四是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例如父母过高的期望导致的学习焦虑,自我意识的增强导致的叛逆心理,与父母观念的不同导致的心理隔离等。五是青春期方面的问题,例如性意识的觉醒造成的性幻想,对异性的渴望造成的早恋问题,手淫带来的自责负罪感等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生物遗传因素
首先是遗传因素的影响。心理卫生学特别是临床精神病学在遗传因素、性格与体质、性别与发病年龄和器质性因素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遗传因素在某些精神疾病发病中有一定的作用。例如,有资料表明父母双方都为精神分裂症的子女发病率远高于正常家庭的子女。其次是病菌、病毒感染所造成的影响。再次是大脑的外伤和化学物质所造成的影响。此外,某些严重的躯体疾病和生理机能障碍也可以成为认知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原因。
(二)社会环境因素
1.家庭环境与早期教育。研究发现,那些在单调贫乏环境中成长的学生,其心理发展通常会受到阻碍,潜能的发展也会受到抑制。而那些能够给子女提供必备的物质基础、教育条件,父母的思想开明有较好的教育方式,家庭成员间的关系融洽的家庭,其子女往往能获得较好的发展。在个体的早期发展中,父母对子女给予信任、鼓励和支持容易使个体在与人交往中产生安全感、信任感,而那些缺乏父母的疼爱、关怀与照顾的孩子,就容易产生孤独、无助的性格特征,甚至出现焦虑症和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2.生活事件与环境变迁。大量的研究表明,即使是比较小的社会生活变动,如果它们连续的发生,累积起来的效果也会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明显的影响。例如父母经常性的吵架很容易使孩子缺乏安全感,导致出现抑郁无助的情况。另外,所处环境的巨大变迁也会使个体产生心理应激反应。例如,刚进入一所新学校的中学生,由于环境的变化,他们在适应新的环境时容易出现困难。
(三)个体心理因素
1.各种心理冲突。心理冲突是相反的或相互排斥的冲动欲望或趋向同时出现时产生的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许多心理学家们认为未解决的心理冲突是健康的大敌。中学生经常面临选择,如父母强迫上的辅导班与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的冲突,帮助同学隐瞒错误与告诉老师间的冲突,选择同学间的友情或爱情的冲突等等。中学生面临这些冲突一般都能做出选择,但由于他们自身知识经验的局限性,做出的选择难免会与社会规范等相冲突。中学生在抉择困难时,常常会致使他们出现焦虑、失望等负性情绪体验。
2.特殊的人格特征。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同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类型特征。研究表明,特殊人格特征往往是导致相应精神疾病,特别是神经官能症的发病基础。例如,谨小慎微、求全求美、优柔寡断、墨守成规、敏感多疑、心胸狭窄、事事后悔、苛求自己等强迫性人格特征,很容易导致强迫性神经症;再如,易受暗示、耽于幻想、情绪多变、容易激动、自我中心、爱出风头等特殊人格特征,很容易导致癔病症。
三、保持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措施
在培养和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中,学校教育是很重要的。为使中学生能够保持心理健康,促进其发展和完善,学校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人生观、世界观是人格结构的核心,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有了科学、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才能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有客观正确的认识,从而采取恰当的行为方式来面对。但是在当今社会,由于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转型,出现了很多错误的思潮,如拜金主义的盛行,读书无用论等,都对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起到负面的作用,学校在进行教育时要加以引导,因为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关系到心理是否能够健康的发展。
2.引导中学生树立健康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作为客体存在的各方面的意识,包括对自身机体状态的意识,自己的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对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认识,对人我关系的意识。中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力在不断提高,但他们还难以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自我意识经常出现偏颇。作为教师,应该帮助他们充分的认识自己,正确的评价自己,接纳自己。
3.帮助中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青春期后,中学生开始出现心理断乳现象,他们在情感上开始逐步脱离父母的庇护,渴望自己独立起来,但如果他们(下转第46页)(上接第59页)没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的苦闷既不愿向父母倾诉,又找不到其他社会支持体系,就会使他们产生一种被隔离感和无助感。另外,帮助中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让他们能较好的社会化。通过人际交往,可以使中学生放松身心,增进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增进沟通和理解,在遇到困难与挫折的时候,能够得到更多的支持与帮助。
4.帮助中学生学习心理卫生知识,保持健康稳定的情绪
中学时期是学生的身体发生巨大变化的阶段,特别是第二性征的出现,这是他们以前没有遇到过的。身体上的急速变化,使得一些中学生感到困惑、情绪不佳或出现不良行为。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有必要给学生们讲解一些心理保健的知识,例如:如何转移负性情绪、怎么调节苦闷心境等等,他们掌握了一些常用的心理卫生知识后,就能在碰到问题的时候加以应用,从而避免情绪的大起大落,保持心理健康。
5.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活动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招聘专业的心理老师,在学校举办一些心理展览,如“做个快乐的自己”,“不再神秘的青春期”等等,通过这些展览介绍一些调节情绪改善心理状态的方法,让他们意识到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心理测验,通过这些测验来让学生们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也可以借此进行一些团体咨询,使学生不断的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有时候,中学生面对的问题可能不是他们自我能解决的,这时向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就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路海东主编.教育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张承芬,孙维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
[3]张敏,王振勇.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
[4]沃建中.中小学心理素质教育的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