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意蕴.意境.意义:班主任“提防心理”的多维言说

【作者】 秦晓鸥

【机构】 江苏省灌云高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班主任是学生的引导者、规训者、服务者,以及联系家校的纽带。班主任的提防心理就发乎于其多重角色与多维人际关系交织状态,并外显于其班级管理的日常话语中。透过这些话语,可以明晰地开掘出其班级管理的心理意义,进而有效地促使其角色的发挥。
  关键词:班主任;提防心理;心理意义
  班主任,作为学生的引导者、规训者、服务者,以及联系家校的纽带和桥梁,这种多重角色与多维人际关系交织状态,很自然地让班主任的提防心理就发乎于此,并外显于其班级管理的日常话语中。透过这些话语,可以明晰地开掘出其班级管理的心理意义,进而有效地促使其角色的发挥和专业化成长。
  一、班主任提防心理的意蕴内涵
  提防,说白了,就是趋利避害,至少是避害。班主任,由于其工作的日常性、角色的多重性,以及人际的多维性,特别是学生担负家长的寄托,加之班主任本身对自己所带班级的寄托,尤其是家长对子女以及班主任的寄托,这种趋利避害的心理状态是很常见的,也是正常的,会带来积极的作用。
  二、班主任提防心理的人际背景
  (一)学生的视角
  在新课程理念的视域里,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这种主体地位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凡涉及到教育,学生的主体地位便凸现出来。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是由教师与学生相互构成的一个小型的社会系统,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其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情感态度、人格品性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班主任老师作为学校教育中班级集体的直接组织者与管理者,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各方面的影响是最大的。”1在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谱系中,班主任,究其实质而言,是在扮演着引导者、规训者、服务者的三重角色。班主任的提防心理,便是从这三种身份自然延伸出来并发挥一定甚至在某些情境下是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作为引导者,班主任不仅在学业上要引导学生,而且在思想、价值观上,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为人处世方面也要引导学生,从这个意义上说,班主任提防的心理,主要是体现在提防学生的价值观出现偏差,因此会注意到自己的言行是否会对学生起到误导作用。
  其次,作为规训者,班主任的职责主要是在学生的行为规范方面将学生的言行举止引入正轨,特别是高一年级的新生,在开学之初,入轨教育尤其重要,这是班主任的职责所在,推卸不得,也不可能推卸的。作为入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以及在度过入轨教育期之后的常规学业开展的长时期里学生言行的主要监督规训者,班主任的提防心理主要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自己的“权威”2树立不稳,或者给学生一种无力量的感觉,再一个就是规训向体罚的转变,规训,稍不留神就可能变为体罚,这样势必会给学生带来某种程度的伤害,而且也会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这就要把握一个度,恰如李泽厚先生所言:“什么是度?度就是掌握分寸,恰到好处。为什么?因为这样才能到达目的。”
  再次,作为服务者,班主任的职责主要体现在环境的营造,教育,就其实质而论,就是环境的营造,环境犹如磁铁一样,会将人性中的某些东西吸引出来,并形成习惯,这里的环境既包括物理环境,也包括心理环境,而且吗,在这两者之间,心理环境,其意义更重要,有研究者就将班主任视为学生的“心理医生”4。从环境营造着的意义上讲,班主任的提防心理所提防的对象是自己在营造环境的过程中某些可能会对学生带来消极影响的言行。
  (二)家长的视角
  学生担负着家长的寄托,班主任也担负着家长的寄托,而班主任又是和学生朝夕相处的最亲密的教师群体,自然地,家长与班主任的联系会更直白、更直接,而且最能体现出家长对子女的亲切期待。由此,在处理班主任与家长的关系时,班主任的提防心理就是由上述的两个寄托延伸出来的,其提防的对象是家长因寄托(无论是家长对自己的寄托还是家长对于班主任的寄托)没有得到实现或者打折扣而产生的抵触心理。
  三、班主任提防心理的话语外显
  言为心声,班主任的日常班级管理话语是折射其“提防心理”的一扇窗。
  话语一:我不会在班会上将某个同学树立为榜样
  树立榜样,无形之中会将班里的学生分化,分成优等生和差等生,甚至会带来两级分化,这里,班主任之所以不在班里树立榜样,是出于如下两个方面的考虑,也就是要提防两种情况的发生:
  一个是有些学生因为被树立为榜样,会有一种优越感,甚至会觉得自己成绩好,就是班主任的宠儿,无视纪律。
  再一个是有些学生会将差等生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会对其精神带来阴影,对其处于关键时期的价值观的形成极为不利。
  上述两种情况,无疑地,都不利于学生的精神成长。为了防止上述两种情况的发生,班主任就要做好学生精神成长的辅助工作,对学生施以精神关怀,因为“班主任教育劳动的主要目的是育人,教育劳动的主要内容是关怀学生的精神生活、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精神关怀者的角色很贴切地表达了班主任的劳动性质。对学生的精神关怀是以人为本教育的本质规定,是教育人性化的重要体现。它准确地反映了班主任教育劳动的性质:班主任所从事的是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的精神劳动;班主任应具有对学生充满关怀、爱护的感情,以精神关怀培养学生的关怀精神。”5可行的做法是教育每一个学生做最好的自己,不要和别人比,要和自己比,看看自己的今天比昨天进步了没有,进步了多少,并对相应的学生采取一定的物质奖励,不必贵重,可以是一张小奖状等等。
  话语二:考完试后,可以适当放松,否则压得太严,会适得其反
  这是基于学生考试心理的一种考量,“做好班主任工作,一个重要前提是必须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并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培养学生自觉的道德意识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6,班主任的“心理医生”的角色,决定了班主任要把准学生的考试心理。本来,阶段检测是为学生的学业进步提供契机与平台的,但是这是建立在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考前引导的正确性的前提下的。考试过后,从这个意义上讲,上述话语折射出了这样的提防心理:防止学生对考试产生抵触心理和畏惧情绪,甚至是厌学倾向,更甚者,会产生对这门考试科目的反感。班主任采取适当的“听之任之”的态度,让学生有空闲反思自己,规划未来,不要陷入考试成绩不佳所来的自责懊悔中二无法自拔。班主任这种看似无为而治的做法恰恰可以缓解学生紧张的考后心理。
  话语三:约家长到学校来,一定要说明学生的个人行为可能带来的不好风气,这样,可以让家长站在自己一边,尤其是大老远来的,否则,他们会觉得一点小事儿就把我们从大老远叫来。
  班主任身上肩负着家长的寄托,寄托的内容有一部分就是希望班主任好好管教自己的孩子,不要出什么乱子,如今,出现了乱子,自己的孩子违纪了,家长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班主任有怨言的,“孩子交给你了,还出现问题,班主任怎么管的”,把家长请来,要消除其怨言,特别是某些家长的“就这大点儿事儿,值得我大老远跑一趟吗?”的心理,班主任就要说明利害,防止心理抵触。
  四、班主任提防心理的专业意义
  上述三句话,只是班主任班级管理日常用语中的点滴截取,分别从学生的精神成长、考试心理、家校关系这三个视角对班主任的提防心理及其采取的相应措施作了描述性的探究。班主任的提防心理是班主任出于多重角色和多维人际关系交织下自然而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其积极作用是很明显的。发乎提防心理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期待与自身的多重角色相匹配,并且维持多维人际关系的平衡和均匀,对提升班主任的专业化成长还是大有裨益的。而“在教师专业化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班主任工作必须由经验型向专业化转变。作为班主任应该对班主任专业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通过学习—实践—反思—科研—再实践的专业化道路,来提高班主任工作的专业化水平,才能更好的胜任班主任工作。”7提防心理,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班主任在专业化成长道路上的一剂催化剂。
  参考文献:
  [1] 温琳班:《主任是学生的“ 心理医生”》,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年第9期。
  [2] 李泽厚:《历史本体论》,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第1页。
  [3] 林穗迎:《心理医生:班主任的“新”角色》,《教育导刊?中小学教育》,2001年12月号第24期。
  [4] 黄正:《平精神关怀:班主任专业化的核心内容》,《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9月。
  [5] 杨晓慧:《班主任要摸透学生心理》,《文学教育》,2012.01。
  [6] 王建杰:《班主任专业化的必要性与实现策略探讨》,《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12月。
  1温琳班:《主任是学生的“ 心理医生”》,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年第9期。
  2 关于班主任的角色转变,由权威型向对话型转变,可参考李花:《新时期班主任角色初探》,《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5 年 6 月 。
  3李泽厚:《历史本体论》,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第1页。
  4林穗迎:《心理医生:班主任的“新”角色》,《教育导刊·中小学教育》,2001年12月号第24期。
  5黄正:《平精神关怀:班主任专业化的核心内容》,《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9月。
  6杨晓慧:《班主任要摸透学生心理》,《文学教育》,2012.01。
  7王建杰:《班主任专业化的必要性与实现策略探讨》,《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12月。
  作者简介:基本信息:秦晓鸥 ,男,1984年生,汉族,山东省日照市人;江苏省灌云高级中学(地址:江苏省灌云县伊山镇建设西路188号,邮编222200)教师,中学二级;硕士研究生学历。
  获得荣誉: 2013 年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主办的优秀教学论文评比二等奖;2013年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主办的中小学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二等奖;2013年连云港市教育学会主办的优秀教育论文评比一等奖。
  2014年度江苏省“师陶杯”论文比赛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