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作文教学之我见

【作者】 张春菊

【机构】 山东省胶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一提到作文,不仅仅是学生愁,老师对怎么指导学生写作也往往很头疼。教师不讲解写作思路、不举例子,学生就找不着方向;教师一讲,一举例子,又往往会造成学生仿写套写,甚至千篇一腔,缺少真情实感,枯燥乏味。近几年来,我努力在工作实践中探索,力争摆脱这一尴尬的局面,取得了一些良好的效果,现总结一下与大家交流。
  一、 激发创作欲望,培养写作兴趣。
  1、 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培养写作激情。
  作文的选题很重要,我认为要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必须得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学生对所经历的人、事、物熟悉,能够通过回忆来再现、再体味,尤其是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话题,很容易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不过,我在让学生作文之前,往往会先让学生列一下大致的写作提纲,然后根据提纲分组交流,互相指导写作思路、写作顺序等,在交流之后再提笔成文。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在行文时可以有序、流畅的表达。
  2、 巧设情景,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抓住学生喜欢听讲故事的特点,把表层的识记、分析、理解、想象等思维活动带入可感知的情境。运用故事中曲折的情节、奇妙的对话等等,激活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诱导启发学生学习作文的语言、词汇,打开写作的思路。
  运用故事创设情境最重要的就是找准故事与作文的切换点,当学生的兴奋点或者故事达到高潮时就应该是最佳的切入时机,这时候往往可以“触一点而动全身”。例如,我在讲作文“剪纸的故事”时,先根据一幅剪纸图画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正在娓娓道来的时候,忽然停下来,说了一句:后面的故事老师忘了,看看谁能替我继续想下去?是不是也能讲出精彩甚至比我讲的还精彩呢?在鼓励他们思考、列出故事提纲后,指了几名学生继续后,还有很多学生想起来续说故事。我不无遗憾的说:“时间关系,实在没机会让大家都讲一讲了。这样吧,你们把自己编的故事写一写,我看看之后选精彩的读给大家听。如果你觉得这个故事还不足以表现出你的才华,老师这儿还有几幅剪纸,也可以根据这几幅调动你的超级想象力,编出一个动人的故事。”多媒体出示几幅剪纸后,从学生洋溢着神采的脸上,我看到了成功。
  3、 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积累作文素材。
  观察能力的高低往往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写作素养的关键,孩子的好奇心是天性,但是观察能力却不是与生俱来,需要我们加以引导、培养,教师尤其注意的是要破解“熟地无美景”的思维定势,使学生能够从司空见惯、熟以为常的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表达对美的赞叹。
  (1)组织好观察写作课。有目的地创设让学生有话可说的教学情境,在看与思、思与说、说与写之间建立可感的联系,然后予以点拨,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之际,依物而说,有感而发,发而为文。每个学期一开学,学生往往都会对校园产生新奇感,教师可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组织学生对校园环境进行观察,边观察边组织学生进行欣赏、评议,然后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有侧重点地进行描述,都会写出不错的作文。
  (2)上好作文欣赏课,学习表达技巧,积累丰富语汇。近几年来,我一直坚持每两周一节习作欣赏课,欣赏的内容有时候是我遴选的经典美文,也有时候是学生推荐的好文章。让学生从听录音、读范文、赏词句等多个角度感知内容,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还经常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与文章相关的资料、图片、别人的读后感等等,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领略文章的内容之美、表达之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知能力、欣赏能力、表达能力都会得到提升,这样在表达自己的观察、感悟时也会逐渐的使用好词好句,学会选择表达的技巧和方法了。
  二、作文也需要创新意识。
  1、降低要求和难度,让学生能够自由发挥。
  有位名人说过:“在过程中追求完美,其结果反而不完美,如果能使过程变得简单,其结果一定很完美。”话虽然说得有点儿绝对,但细细品味也不无道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过于一贯的对学生整齐划一,“一把尺子量长短”会促进好学生的信心,但是也会使一部分学生在你测量的过程中失掉信心。这就启发我们在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时“每人一把尺子”,对部分学生适当降低难度,用适合他们个人的“尺子”进行测量,量出他们的信心,使得学生尽可能的把自己真心想写的写出来,写真人、写真实、写出真情实感,这就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拘一格降人才”。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强化一个意识:作文,其实没有那么难!
  2、作文内容生活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指导,首先就得着力于让学生有话可说,这就要求我们尽可能的能够唤起学生现有的生活体验,引导他们从生活中发现并积累作文的素材,写好日记。除了唤醒学生的记忆外,我们也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实物演示、过程体验等方法,将作文内容生活化,尽可能的达到“我手写我思”,写自己的生活体验,写出真情实感,表现出自己的东西,这才会避免“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怪现象。
  三、读写结合,教给学生表达的技巧。
  阅读是作文的基础,因此,阅读教学中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积累运用能力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从课文教学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圈、划、抄、读、背、析、品等环节,指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积累相关的词汇,领悟作者的表达技巧等方式,丰富学生的语汇,学会用合适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阅读当然不能仅仅限于课堂上对课文内容的解读、感悟,还应大力提倡学生多读课外书,尤其是多读名著。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了,经多见广,审美能力、思维能力、欣赏能力等等必然会有一个质的飞跃,为写作储备了丰富的材料,同时又可以从经典阅读中获得启迪,使自己的作品也能够有深度、有广度、有力度,具有恒久的魅力。
  总之,实现作文教学高效途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平常美”,运用从阅读中积累的丰富语汇、表达技能,让从平常的生活中挖掘、提炼的素材渗透自己独特的思想、智慧,写出自己独特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