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数学教学运用情境培养学生创造力摭谈
【作者】 次旦卓玛
【机构】 西藏日喀则地区南木林县艾玛乡孜东完小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培养学生创造力是新课标的强烈呼唤,也是数学作为奠基学科的重要义务。小学数学理应担当如此重任。
关键词:小学数学 情境 创造力 培养
创造力是立于竞争社会不败的关键词,是学生获得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新课标对此作出强烈呼唤,要大力培养学生创造力,为学生未来工作和生活奠定良好数学素养。小学数学作为奠基学科,理应担当如此重任。但由于受“应试”思想左右,“重分轻能”,机械重复性的题海战术耗去教学的大半光阴,致使学生创造力未能获得良好培养。幸运地是新课标力挽狂澜---“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实践小学数学教学中,我运用情境培养学生创造力颇有些心得,下面,倾情献出,但愿以飨同仁。
一、创设质疑情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而传统教学,教师独揽“满堂灌”,学生主动参与少,被动接受多,凸现不出主动性和主体性,养成了“题来动手、读来动口、问来动脑”的被牵着的学习意识,其创造思维受到压抑和扼制。这是有悖于新课标精神的。而我不愿重蹈覆辙,教学中精心创设质疑情境,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以达到发展学生创造力的目的。
(一)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批判性思维的重要品质,强调质疑,敢于否定,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这种思维很具挑战性,能摆脱习惯、权威等定势,敢于打破传统、经验的束缚和影响,产生一种新颖、独到的前所未有的问题来认识事物,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的理解与思维的发展。我们知道,传统教学中,学生尽信书,唯书是尊,不会有半点怀疑。但我设计的质疑环境让学生体验到了批判性质疑在学习中的巨大作用。例如第十二册数学教材中有这样一道习题:一辆汽车在普通公路上行驶,每小时行45千米,从甲地到乙地要行8小时。如果改从高速公路上行驶,每小时行120千米,只需几小时?学生提出质疑,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不可能是同一条路,那么路程一定相等吗?若改为同一条公路的慢车道和快车道就好了。教师及时表扬了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善于质疑的品质。学生受到赏识,思维就会更活跃,更专注于数学课堂。
(二)探究性质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探究性学习中发现问题就成为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动力,没有问题,探究性学习就不会继续和深入。为此,古人朱熹指点是“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也就是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质疑,教会学生思考,会提出问题,于无疑处质疑。这样才能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发展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创设交流情境,变“个体学习”为“集体合作”
合作学习是近年来课改的重要成果,打破了传统学习单打独斗的学习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从中也能习得良好的合作方法。但这种方法是基于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之上的,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思维阻碍时才能开展,才能变“个体学习”为“集体合作”,让学生在合作中讨论、争论,甚至辩论,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顿悟,从而破解学习困难。在这种过程中,学生创造个性就能得到彰显,创造力就能获得发展。
(一)变式练习时,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数学中的变式练习很多,如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等。开展变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方式,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数学教学中,出现最多也就是一题多解,对于同一题,学生有不同的解法,在相互合作时,由于解法不一样,交流便自有心得,这样可以相互启发,思维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而集中。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式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思路开阔;而集中式思维则具有普遍性、稳定性、持久性的迁移效果,是学生掌握规律性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因此,在这一交替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灵活性都有所发展,能够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通过分析、比较、优选,同学们发现了最佳的思路和方法,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
(二)破解难点时,引导学生动手合作。教学难点是指教学中学生较难理解、不易接受的知识内容,是课堂教学中的“拦路虎”,如不及时解决,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学过程中,能够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技巧来有效地突破难点,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教学基本功,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所以,我们必须想方设法破解难点,我的方法是引导学生动手合作。这样有利于发挥学生长处,同学间相互启发、拨动,产生巨大的思维合力,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也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我们在教学中提倡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操作、实践,找出规律,提炼方法。如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学生通过一起思考,一起试着剪拼图形,一起讨论。在想、做、说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融合,结果学生们拼出了多种图形。不但得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更重要的是发展了思维,让学生获得了合作学习的快乐体验,感受到了合作学习在克难攻坚中的重要作用。
当然,培养学生创造力,仅停留在情境创设上是不够的。我们教师自身还必须具有创新精神,能创新教法,创造性引导学生学习,尊重学生个性,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只有这样,学生的创造力才能得以培养和提高,才能真正担负起数学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的义务。
参考文献:
【1】[英]德·波诺,《思维的训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2】《创造学及其应用》,科学普及出版社,1999年版。
【3】邬云德,走向开放式教学的教学设计,数学教学研究,2002.6。
【4】李玉琪,创造性思维与数学教学,山东教育学院学报,1991.2。
【5】贺祖英,创设问题情境与学生思维,中国教育学会,2001.9。
关键词:小学数学 情境 创造力 培养
创造力是立于竞争社会不败的关键词,是学生获得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新课标对此作出强烈呼唤,要大力培养学生创造力,为学生未来工作和生活奠定良好数学素养。小学数学作为奠基学科,理应担当如此重任。但由于受“应试”思想左右,“重分轻能”,机械重复性的题海战术耗去教学的大半光阴,致使学生创造力未能获得良好培养。幸运地是新课标力挽狂澜---“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实践小学数学教学中,我运用情境培养学生创造力颇有些心得,下面,倾情献出,但愿以飨同仁。
一、创设质疑情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而传统教学,教师独揽“满堂灌”,学生主动参与少,被动接受多,凸现不出主动性和主体性,养成了“题来动手、读来动口、问来动脑”的被牵着的学习意识,其创造思维受到压抑和扼制。这是有悖于新课标精神的。而我不愿重蹈覆辙,教学中精心创设质疑情境,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以达到发展学生创造力的目的。
(一)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批判性思维的重要品质,强调质疑,敢于否定,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这种思维很具挑战性,能摆脱习惯、权威等定势,敢于打破传统、经验的束缚和影响,产生一种新颖、独到的前所未有的问题来认识事物,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的理解与思维的发展。我们知道,传统教学中,学生尽信书,唯书是尊,不会有半点怀疑。但我设计的质疑环境让学生体验到了批判性质疑在学习中的巨大作用。例如第十二册数学教材中有这样一道习题:一辆汽车在普通公路上行驶,每小时行45千米,从甲地到乙地要行8小时。如果改从高速公路上行驶,每小时行120千米,只需几小时?学生提出质疑,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不可能是同一条路,那么路程一定相等吗?若改为同一条公路的慢车道和快车道就好了。教师及时表扬了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善于质疑的品质。学生受到赏识,思维就会更活跃,更专注于数学课堂。
(二)探究性质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探究性学习中发现问题就成为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动力,没有问题,探究性学习就不会继续和深入。为此,古人朱熹指点是“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也就是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质疑,教会学生思考,会提出问题,于无疑处质疑。这样才能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发展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创设交流情境,变“个体学习”为“集体合作”
合作学习是近年来课改的重要成果,打破了传统学习单打独斗的学习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从中也能习得良好的合作方法。但这种方法是基于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之上的,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思维阻碍时才能开展,才能变“个体学习”为“集体合作”,让学生在合作中讨论、争论,甚至辩论,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顿悟,从而破解学习困难。在这种过程中,学生创造个性就能得到彰显,创造力就能获得发展。
(一)变式练习时,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数学中的变式练习很多,如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等。开展变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方式,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数学教学中,出现最多也就是一题多解,对于同一题,学生有不同的解法,在相互合作时,由于解法不一样,交流便自有心得,这样可以相互启发,思维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而集中。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式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思路开阔;而集中式思维则具有普遍性、稳定性、持久性的迁移效果,是学生掌握规律性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因此,在这一交替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灵活性都有所发展,能够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通过分析、比较、优选,同学们发现了最佳的思路和方法,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
(二)破解难点时,引导学生动手合作。教学难点是指教学中学生较难理解、不易接受的知识内容,是课堂教学中的“拦路虎”,如不及时解决,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学过程中,能够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技巧来有效地突破难点,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教学基本功,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所以,我们必须想方设法破解难点,我的方法是引导学生动手合作。这样有利于发挥学生长处,同学间相互启发、拨动,产生巨大的思维合力,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也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我们在教学中提倡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操作、实践,找出规律,提炼方法。如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学生通过一起思考,一起试着剪拼图形,一起讨论。在想、做、说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融合,结果学生们拼出了多种图形。不但得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更重要的是发展了思维,让学生获得了合作学习的快乐体验,感受到了合作学习在克难攻坚中的重要作用。
当然,培养学生创造力,仅停留在情境创设上是不够的。我们教师自身还必须具有创新精神,能创新教法,创造性引导学生学习,尊重学生个性,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只有这样,学生的创造力才能得以培养和提高,才能真正担负起数学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的义务。
参考文献:
【1】[英]德·波诺,《思维的训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2】《创造学及其应用》,科学普及出版社,1999年版。
【3】邬云德,走向开放式教学的教学设计,数学教学研究,2002.6。
【4】李玉琪,创造性思维与数学教学,山东教育学院学报,1991.2。
【5】贺祖英,创设问题情境与学生思维,中国教育学会,2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