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个性化作文探微

【作者】 张玉香

【机构】 甘肃兰州市城关区雁滩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课改中,引导让学生捕捉自己“独特的感受”,书写个性化作文。 
  关键词:课改  心灵体验 个性化作文
  课程改革给语文教学带来的变化莫过于作文对老师的巨大挑战。修订后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这是对传统作文教学或为应试要求的得分而作,或为印证某种高尚的思想而编,或为体现某项章法技巧而写,或为迎合教师的某种所好而撰的学生作文的大胆挑战。作为新课标的直接实践者,我们应如何去正确有效地指导学生作文呢?
  在几年的课改实践中,我觉得倡导个性化作文的做法比较成功。
  个性化作文倡导作文应是人文精神的张扬和升华,本来就是用书面语言反映客观世界,表现自我精神,抒发心灵体验的行为,这是作文的本质属性。而小学生时代是人生发展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是人生中不可重复的、有独特价值的一个时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中,学生有自己的情感、意愿、需要,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儿童活泼可爱,又大胆坦率,他们不需要掩饰自己的各种感受。我们以往的作文教学往往过分压抑、限制了学生们大胆表露真情、张扬个性。让童心说话,正好可以弥补这种缺憾。我们一定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北师大第九册第三单元主题是“变化”,作文肯定要围绕这个单元进行,初上这个单元时,我觉得这个题目虽然简单,很生活化,但要想让“变化”走近、变小,并非易事,因此,上课文之前,我一直在想,细微、感动人的变化在哪里?究竟有哪些?怎样让学生从内心捕捉到变化?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有天去商场,看到售货员拿着一双双鞋让顾客试穿,三番五次,五次三番,不仅没有不耐烦之色,而且脸上始终堆笑,态度热情,临走还不忘说一声:“您慢走,穿得好再来!”想到小时候见到营业员站在柜台里面的那种盛气凌人,服务态度简直是天壤之别呀!这不都是因为社会在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意识、经营理念都在发生变化吗?服务态度的改变正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从售货员到教师、司机、医生等各个行业,从事不同职业的人群工作态度又何尝不在变化?
  从职业的不同,我又想到人的思想意识、身体状况、饮食习惯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对待工作,以前认为端个铁饭碗是人一生的保障,现在社会就业范围广,行业多,铁饭碗已经不是人们最佳的选择。不管是哪个行业,服务意识已经深入人心。
  人们的整体意识在变,个体的思想变化是基础。想想自己,对许多问题的认识越来越现实,越来越成熟。在热血澎湃的年龄,我想等自己将来挣到大钱,一定要先给父母买一套漂亮的大房子,捐助十几个失学儿童……想着想着,年龄已大,钱没挣到,许多目标根本就是空中楼阁。慢慢明白,善可以不是惊天动地,它可以润物无声,春风化雨。比如给予问路人热心的指点,给予冒失、无意者一个真诚的微笑,是与别人同进、同出一个门槛时的停顿、谦让的脚步,是雨中一份买来的报纸,是对父母一句问候,是打给父母的一个电话……善,是忠、孝、诚、敬的总称。热心助人,但漠视自己,对朋友义气,却让父母牵肠挂肚的人怎配得上能用一个“善”字?我的思想变化着,我的思想也在成熟着。
  有了这样的思想认识,启示学生的思想那就游刃有余,学生手下的变化让我吃惊,感动,有的学生从人的身材变化,探究追溯到人的健康状况的变化,找到了促使这些变化的根源,就是现今人们生活压力大,生活方式单一,健康意识差,饮食产品的变化等,最后呼吁人们每天坚持锻炼,少喝饮料,少吃加工食品,多吃自制食品等,给当代人的健康状况敲响了警钟。
  孩子们除了发现生活中的诸多变化,追溯其根源外,有的还得出了许多哲理性结论。结论的得出,源于孩子们细心的捕捉,是孩子们对生活的用心。有个孩子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变化就在不知不觉间。这个结论是这样得出来的:有天,电视台来我校采访,当对我班的两个学生在操场摄像时,其他班级下课了,低年级的学生顿时围在记者身边,让采访无法顺利继续下去。看着当时混乱的场面,我立即组织低年级学生,让他们排好队,柔声细语地对孩子们说:“咱们比比,看谁站得好 谁站得好,谁遵守纪律,就让他也上电视!”就我的这句话,让学生捕捉到了变化。我班那个学生这样写到:“当时,我全身微微一颤,有种熟悉的感觉袭遍全身,抬头四顾,老师、操场、我、记者叔叔,是什么让我如此感动?一低头,看见了低年级学生,突然,我懂了,是声音!是张老师的声音,是那种温婉的声音!一、二年级时,老师就是用这种柔缓的语调跟我们说话的。我看着老师,回忆着往事,心中被一种异样的情愫拨动着。上课铃响了,我回到了五年级教室,张老师又用我现在习惯的声音将我带到了课堂。原来,变化就在不知不觉间……”
  我也被学生的细微、敏锐感动着。我欣赏着变化,感动着变化。和孩子们一起在个性化作文中变化着。
  课程标准所说的“独特的感受”,是自己独有的、别人没有的感受。这种感受,往往是个性化的。蕴含创新价值,因此值得“珍视”
  作文有没有“独特的感受”,有没有“创意”,关键在于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能从多角度观察生活,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势,突破固有的条条框框,发现过去发现不了的或者别人尚未发现的东西。“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就是能发现事物的闪光点。只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足够的敏感,那么就能发现一般人发现不了的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一定要过细的观察事物,把事物与事物作横向的比较,才能把事物的特征捕捉到。能把“生活的丰富多彩”和“事物的特征”表达出来,这样的作文往往是“有创意了”的了。
  是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才能触动学生的“独特感受”?不一定。有时候日常生活的琐碎小事一样能触发学生的“独特感受”。家人的一句平常话,朋友的一个会意的微笑,教师鼓励的目光,陌生人的一个自然搀扶……都可能引起学生心灵的震动。学生把这一切如实的写下来,就有独特的个性化的东西在闪光,就能打动读者。
  打破模式化,倡导个性化,没有个性就没有生命力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作文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完成这个世纪任务而努力。这就是我们“作文教学个性化与学生作文个性化”课题提出的背景和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