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从学生认知出发,致力于语文素养的真正提高──我校舞蹈专业语文学科校本教材编写说明
【作者】 岳建军
【机构】 甘肃兰州女子中等专业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多年来,我校舞蹈专业的文化课基本上以现行初高中语文教材为基础,而在四年的时间之内(以后将调整为五年)完成初高中的课程,对于这些小学毕业生(有的小学尚未毕业)显然有些力不从心,再加上推行高中新课程之后,高中语文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品种更多,更让舞蹈专业的文化课教学捉襟见肘。为了减轻舞蹈专业学生学习负担,借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这一机遇,我校语文组老师从舞蹈专业学生认知特点出发,从致力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出发,精心策划、设计了一套科学有序、难易适中的语文学科文化课教材,供我校舞蹈专业学生使用。
这套教材分为《现代散文欣赏》《中外小说选读》《文言散文诵读》《古典诗歌鉴赏》《经典影片欣赏》五种。现分别介绍如下:
《现代散文欣赏》:
中国是“诗”的国度,也是“散文”的国度。早在先秦时代,散文的创作就已经十分繁荣。古代所说的散文,包括韵文以外的所有文体,今天,人们一般把区别于诗歌、小说、戏剧的文学作品称为散文。
我们常用“形散而神不散”来概括散文的特点。
散文的“形”,指散文的外在形式。选用了哪些材料,材料是如何组织的,采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语言使用上的特点,这些都可以看成是“形”。在一篇散文中,材料常常很“散”。像郁达夫《故都的秋》,文题点明是写北京的秋味、秋色,文中却提到“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并且,古人、洋人也进入了作品中。材料的组织,从表面上看也是“散”的。如《故都的秋》中,从天空写到牵牛花,再写到槐树的落蕊,秋蝉的残声,秋雨,以及枣树,很难说是按照一定的时间或空间进行转换的。再说表达方式,散文可以记叙,可以说明,可以议论,可以抒情,这种表达方式上的特点明显有别于说明文、议论文或小说等体裁。
散文的“神”,指蕴含于外在的“形”中的思想感情。它是内在的,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一般说,一篇散文的“神”总是集中的、凝聚的。
不管散文的“形”多丰富,它都从属于某种特定的“思想”,是经过“思想”的选择并能积极能动地反映“思想”,这就是“形散而神不散”。比如《故都的秋》,文中所有的景物,都是围绕“清”“静”“悲凉”这三个关键词选取的。
人们一向认为,散文是作者个人的自叙传,也就是说在散文中最能见到作者的真面目、真性情。所以鉴赏散文,就要揣摩作者思想感情的内涵、来由,理解作者的独特情怀、抱负和气质,用文中的情感魅力,来滋润我们的心田。有的散文,有揭示全文感情基调的中心句──“文眼”,像《故都的秋》中的“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一句,我们不妨从这类句子入手把握作者的情感。
鉴赏散文,还要分析作者在文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根据文章表情达意的需要,作者在文中总要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法,如象征、借景抒情、联想想象、以小见大等。我们应潜心体会这些表现手法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鉴赏散文,还要在品味语言上用心思。散文素有“美文”之称,优秀的散文,语言优美、凝练,值得我们反复诵读。诵读是学习散文的重要环节,要想真的学好散文,或者说学好语言,获得良好的语感,就需要多背诵现当代散文中的名篇。
《现代散文欣赏》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引导同学们阅读现当代散文,感受散文的艺术魅力。全书分两个单元。第一单元“名家阅览室”,选取在散文写作领域有突出成就并且适合学生阅读的现当代八位作家的散文,让大家知其人,然后读其作品。第二单元“主题阅读屋”,按主题内容,切分出十个主题,选取不同风格的散文作品。每篇散文后面,都有三道左右的思考题,意在引导大家切实读懂作品,把握作品特点。
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本书将引领大家进入多姿多彩的中国现当代散文天地。希望同学们通过对本书的学习,热爱我们优美的母语,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提高我们鉴赏散文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中外小说选读》:
小说是文学作品中影响最大的一种体裁,也是近代以来最受重视的文学种类。在20世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94位作家中,小说家占了40多位,可见小说在文学领域的中心地位。早在1835年,别林斯基就说:“什么书最被人爱读和争购?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
阅读小说,不像欣赏诗歌那样需要比较复杂的阅读技巧,但真正要鉴赏优秀的小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首先,得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其次,要有正确的审美观。
第三,还应把握小说这一文体的特点。
通过《中外小说选读》的学习,我们将找到鉴赏小说的门径。
一、整体感知内容,把握小说情节。
情节是小说的要素之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性格的展现与演变,都是在情节发展中完成的,小说的主题、作者的思想倾向也都是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清晰起来的。所以,阅读小说首先要感知作品内容,弄清楚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
二、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
一般情况下,理顺、理清了情节,大脑中对人物形象会有一个概括、笼统的印象。要让这个印象清楚、明晰、具体起来,还需要对小说中的具体描写,结合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作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合理的分析与推断。分析主题一定要着眼于作品,在对文本的具体分析和概括中得到自己的认识,万不可概念先行,先入为主,人云亦云。
三、运用想象推断,合理填充“空白”。
任何一篇(部)优秀的小说都会给读者留下巨大的“空白”,读者的想象和推断,能够丰富小说的思想和艺术内涵,这也是文学鉴赏的魅力所在。小说靠情节说话,靠人物说话,作者往往“隐藏”起来。从鉴赏的角度,“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一种相对的合理。比如,对《项链》的解读就是多元的,小说的主题是什么?对路瓦栽夫人应如何评价?答案并不是唯一的,不同时代和不同的价值观,对小说的理解会有很大的不同;读者的解读与作者创作的动机也可能有较大的距离。
四、揣摩作品的语言与艺术的“精妙”。
如谋篇布局、遣词造句、锤炼语言、对比衬托、侧面描写等,细细品味,才能咂摸出文学的韵味来。如鲁四老爷的“可恶,然而”,阿Q刑场上的画圈,曹操华容道上的“三笑”,葛朗台的临终一“抓”与“嘱咐”,真是耐人寻味,咀嚼不尽。如果能将这些凝缩的精华“泡”开,你也就找到进入文学鉴赏殿堂的门径了。
《中外小说选读》主要从欣赏的角度,选编了中国古代、中国现当代及外国小说中脍炙人口的佳作。从应对高考“文学类文本”的阅读出发,我们还特意编了一组小小说。整本书所选文本的深浅度与阅读理解文本的水平要求,充分考虑到舞蹈专业学生的认知能力、承受能力与鉴赏能力。在每篇小说的后面,我们设置了若干“研讨与练习”题,旨在促使学生仔细阅读作品并进行深入思考,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文言散文诵读》:
文言,也叫古文,是跟口语脱节的一种书面语,最初建立在汉代以前的口语基础上,这种口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不说了,但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一直到五四运动前的读书人,都把汉代以前的文章当作典范而模仿。这样,汉代以前的语言就成了一种贯穿中国几千年历史的书面语了,这种书面语就是文言。中国几千年浩如烟海的古籍绝大部分是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从这一意义上说,学习文言对于了解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文言跟白话相比,它的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基本上是稳定的。当然,因为模仿,不同时代的作家写出的文言难免无意中夹杂作家所处时代的词语和语法,不可能跟汉代以前的文章完全一样,但这种细微的变化并没有改变文言的基本面貌。
《文言散文诵读》的选文,是对现行中学语文课本中文言课文的有效整合,可以说篇篇都堪称千百年间中华文化的精华,值得同学们精读。我们在编选时按时代先后顺序设置了七个单元,每单元开始有一篇概述,介绍时代特点及这一时代散文创作概况,以期同学们对这一时代的背景及作家流派、风格有个粗线条了解。然后精选了那一时代的若干篇代表性作品,考虑到舞蹈专业学生的实际学力,我们没有选取那些过于古奥晦涩的作品。文中注释主要依据人教版课文的课下注释。每单元的后面,我们都附了一篇文言知识短文,让同学们比较系统地了解重要的文言知识。
《古典诗歌鉴赏》:
诗歌,是中国文学河流中最缤纷的浪花。从《诗经》《楚辞》开始,一直到元、明、清的中国古典诗歌,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极为瑰丽的珍宝。
诵读优秀的诗歌作品,可以体会到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语文素养和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诗歌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是通过感性的方式,通过诗的语言,自然地呈现出来的,我们读之,就能自然而然地受到滋润,受到感化。
《古典诗歌鉴赏》的编写,就是为了适应同学们学习古典诗歌的需要。它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引导同学们阅读古典诗歌,感受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全书分三个单元。第一单元“鉴赏指导”,精选了三篇名家鉴赏文,既有全局、宏观性的鉴赏指导,也有针对某一作品所进行的条分缕析的阅读鉴赏。第二单元“鉴赏示例”,主要着眼于给同学们介绍古典诗歌写作中常用的表达技巧。第三单元“鉴赏诵读”,我们按时间顺序,给同学们推荐了50首不同时代的代表作品,为便于同学们领会诗歌特点,我们在每首诗的前面加了必要的解说文字。
文学鉴赏是一种主体性很强的情感和思维活动。这本书的“鉴赏指导”“鉴赏示例”,以及文后的“思考”题目,用意在于启发引导,指出途径,激起兴趣,而对具体作品的理解,同学们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
希望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能有助于学生思想情操、鉴赏能力和语言素养的提高,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上中国的古典诗歌。
《经典影片欣赏》:
电影产生于19世纪末,至今只有百余年的历史。最初的电影是无声的,到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出现有声电影,1927年10月6日,由华纳兄弟公司拍摄的音乐故事片《爵士歌手》上映,标志着有声电影的诞生。接下来,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彩色电影。70年代,电影更是进入了电视屏幕,从此,电影成为一种占有最广大受众的艺术形式。
电影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综合了文学、戏剧、美术、音乐等艺术因素,通过演员塑造银幕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银幕艺术。它是最接近生活、最近似真实生活的一种艺术。
在不断发展的电影史上,一些经典的不朽名片经过岁月的检验,已证实了自身的价值。它们的恬淡与秀雅,它们的深刻与凝重,它们的大气与恢宏,带给我们美的享受与思想的启迪,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与感动。
电影作品浩如烟海,《经典影片欣赏》精选了感动观众心灵的20部中外经典影片,尽管它们只是电影世界中的几朵小花,但管中窥豹,你一定能从中领略到电影世界的五彩缤纷。
《经典影片欣赏》每一课分为“简而述之”“影片评价”“经典台词”“片段沉香”“幕后花絮”“思考探究”等栏目,引导同学们全方位了解、欣赏一部电影。希望同学们通过《经典影片欣赏》的学习,了解电影艺术的一般知识,欣赏中外电影史上有一定影响力的优秀影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与此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诗意与欢喜。
这套校本教材从申请立项到正式出版,用时一年。2013年10月,主要编写者就整套书的框架、体例召开了专门的会议,形成一致意见之后,填写了校本教材编写立项申请表。经学校同意后,即进入紧张而有序的编写程序。2014年3月,《现代散文欣赏》《古典诗歌鉴赏》《经典影片欣赏》先期完成了初稿。经学校同意,特聘请甘肃省特级教师、甘肃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委员王磊老师审读了全部书稿。结合王磊老师的审读意见,编写者作了必要的修订之后,送出版社立项。这中间,有关书的版式、封面的设计,几易其稿,正文的校对更是耗时良多。书稿经过三校之后,2014年6月,由王延学名师工作室牵头,邀请甘肃省教科所语文教研员及兰州市十余位骨干教师作了集中审读,以减少教材中有可能出现的纰漏。
正是有了上述一系列扎实而细致的工作,所以才有了现在这套从内容到形式都让人耳目一新的校本教材。值此校本教材正式出版之际,特别感谢为这套书的编写、审读、校对付出心血的老师,感谢光明日报出版社。
这套教材分为《现代散文欣赏》《中外小说选读》《文言散文诵读》《古典诗歌鉴赏》《经典影片欣赏》五种。现分别介绍如下:
《现代散文欣赏》:
中国是“诗”的国度,也是“散文”的国度。早在先秦时代,散文的创作就已经十分繁荣。古代所说的散文,包括韵文以外的所有文体,今天,人们一般把区别于诗歌、小说、戏剧的文学作品称为散文。
我们常用“形散而神不散”来概括散文的特点。
散文的“形”,指散文的外在形式。选用了哪些材料,材料是如何组织的,采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语言使用上的特点,这些都可以看成是“形”。在一篇散文中,材料常常很“散”。像郁达夫《故都的秋》,文题点明是写北京的秋味、秋色,文中却提到“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并且,古人、洋人也进入了作品中。材料的组织,从表面上看也是“散”的。如《故都的秋》中,从天空写到牵牛花,再写到槐树的落蕊,秋蝉的残声,秋雨,以及枣树,很难说是按照一定的时间或空间进行转换的。再说表达方式,散文可以记叙,可以说明,可以议论,可以抒情,这种表达方式上的特点明显有别于说明文、议论文或小说等体裁。
散文的“神”,指蕴含于外在的“形”中的思想感情。它是内在的,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一般说,一篇散文的“神”总是集中的、凝聚的。
不管散文的“形”多丰富,它都从属于某种特定的“思想”,是经过“思想”的选择并能积极能动地反映“思想”,这就是“形散而神不散”。比如《故都的秋》,文中所有的景物,都是围绕“清”“静”“悲凉”这三个关键词选取的。
人们一向认为,散文是作者个人的自叙传,也就是说在散文中最能见到作者的真面目、真性情。所以鉴赏散文,就要揣摩作者思想感情的内涵、来由,理解作者的独特情怀、抱负和气质,用文中的情感魅力,来滋润我们的心田。有的散文,有揭示全文感情基调的中心句──“文眼”,像《故都的秋》中的“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一句,我们不妨从这类句子入手把握作者的情感。
鉴赏散文,还要分析作者在文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根据文章表情达意的需要,作者在文中总要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法,如象征、借景抒情、联想想象、以小见大等。我们应潜心体会这些表现手法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鉴赏散文,还要在品味语言上用心思。散文素有“美文”之称,优秀的散文,语言优美、凝练,值得我们反复诵读。诵读是学习散文的重要环节,要想真的学好散文,或者说学好语言,获得良好的语感,就需要多背诵现当代散文中的名篇。
《现代散文欣赏》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引导同学们阅读现当代散文,感受散文的艺术魅力。全书分两个单元。第一单元“名家阅览室”,选取在散文写作领域有突出成就并且适合学生阅读的现当代八位作家的散文,让大家知其人,然后读其作品。第二单元“主题阅读屋”,按主题内容,切分出十个主题,选取不同风格的散文作品。每篇散文后面,都有三道左右的思考题,意在引导大家切实读懂作品,把握作品特点。
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本书将引领大家进入多姿多彩的中国现当代散文天地。希望同学们通过对本书的学习,热爱我们优美的母语,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提高我们鉴赏散文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中外小说选读》:
小说是文学作品中影响最大的一种体裁,也是近代以来最受重视的文学种类。在20世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94位作家中,小说家占了40多位,可见小说在文学领域的中心地位。早在1835年,别林斯基就说:“什么书最被人爱读和争购?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
阅读小说,不像欣赏诗歌那样需要比较复杂的阅读技巧,但真正要鉴赏优秀的小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首先,得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其次,要有正确的审美观。
第三,还应把握小说这一文体的特点。
通过《中外小说选读》的学习,我们将找到鉴赏小说的门径。
一、整体感知内容,把握小说情节。
情节是小说的要素之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性格的展现与演变,都是在情节发展中完成的,小说的主题、作者的思想倾向也都是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清晰起来的。所以,阅读小说首先要感知作品内容,弄清楚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
二、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
一般情况下,理顺、理清了情节,大脑中对人物形象会有一个概括、笼统的印象。要让这个印象清楚、明晰、具体起来,还需要对小说中的具体描写,结合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作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合理的分析与推断。分析主题一定要着眼于作品,在对文本的具体分析和概括中得到自己的认识,万不可概念先行,先入为主,人云亦云。
三、运用想象推断,合理填充“空白”。
任何一篇(部)优秀的小说都会给读者留下巨大的“空白”,读者的想象和推断,能够丰富小说的思想和艺术内涵,这也是文学鉴赏的魅力所在。小说靠情节说话,靠人物说话,作者往往“隐藏”起来。从鉴赏的角度,“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一种相对的合理。比如,对《项链》的解读就是多元的,小说的主题是什么?对路瓦栽夫人应如何评价?答案并不是唯一的,不同时代和不同的价值观,对小说的理解会有很大的不同;读者的解读与作者创作的动机也可能有较大的距离。
四、揣摩作品的语言与艺术的“精妙”。
如谋篇布局、遣词造句、锤炼语言、对比衬托、侧面描写等,细细品味,才能咂摸出文学的韵味来。如鲁四老爷的“可恶,然而”,阿Q刑场上的画圈,曹操华容道上的“三笑”,葛朗台的临终一“抓”与“嘱咐”,真是耐人寻味,咀嚼不尽。如果能将这些凝缩的精华“泡”开,你也就找到进入文学鉴赏殿堂的门径了。
《中外小说选读》主要从欣赏的角度,选编了中国古代、中国现当代及外国小说中脍炙人口的佳作。从应对高考“文学类文本”的阅读出发,我们还特意编了一组小小说。整本书所选文本的深浅度与阅读理解文本的水平要求,充分考虑到舞蹈专业学生的认知能力、承受能力与鉴赏能力。在每篇小说的后面,我们设置了若干“研讨与练习”题,旨在促使学生仔细阅读作品并进行深入思考,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文言散文诵读》:
文言,也叫古文,是跟口语脱节的一种书面语,最初建立在汉代以前的口语基础上,这种口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不说了,但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一直到五四运动前的读书人,都把汉代以前的文章当作典范而模仿。这样,汉代以前的语言就成了一种贯穿中国几千年历史的书面语了,这种书面语就是文言。中国几千年浩如烟海的古籍绝大部分是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从这一意义上说,学习文言对于了解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文言跟白话相比,它的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基本上是稳定的。当然,因为模仿,不同时代的作家写出的文言难免无意中夹杂作家所处时代的词语和语法,不可能跟汉代以前的文章完全一样,但这种细微的变化并没有改变文言的基本面貌。
《文言散文诵读》的选文,是对现行中学语文课本中文言课文的有效整合,可以说篇篇都堪称千百年间中华文化的精华,值得同学们精读。我们在编选时按时代先后顺序设置了七个单元,每单元开始有一篇概述,介绍时代特点及这一时代散文创作概况,以期同学们对这一时代的背景及作家流派、风格有个粗线条了解。然后精选了那一时代的若干篇代表性作品,考虑到舞蹈专业学生的实际学力,我们没有选取那些过于古奥晦涩的作品。文中注释主要依据人教版课文的课下注释。每单元的后面,我们都附了一篇文言知识短文,让同学们比较系统地了解重要的文言知识。
《古典诗歌鉴赏》:
诗歌,是中国文学河流中最缤纷的浪花。从《诗经》《楚辞》开始,一直到元、明、清的中国古典诗歌,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极为瑰丽的珍宝。
诵读优秀的诗歌作品,可以体会到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语文素养和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诗歌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是通过感性的方式,通过诗的语言,自然地呈现出来的,我们读之,就能自然而然地受到滋润,受到感化。
《古典诗歌鉴赏》的编写,就是为了适应同学们学习古典诗歌的需要。它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引导同学们阅读古典诗歌,感受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全书分三个单元。第一单元“鉴赏指导”,精选了三篇名家鉴赏文,既有全局、宏观性的鉴赏指导,也有针对某一作品所进行的条分缕析的阅读鉴赏。第二单元“鉴赏示例”,主要着眼于给同学们介绍古典诗歌写作中常用的表达技巧。第三单元“鉴赏诵读”,我们按时间顺序,给同学们推荐了50首不同时代的代表作品,为便于同学们领会诗歌特点,我们在每首诗的前面加了必要的解说文字。
文学鉴赏是一种主体性很强的情感和思维活动。这本书的“鉴赏指导”“鉴赏示例”,以及文后的“思考”题目,用意在于启发引导,指出途径,激起兴趣,而对具体作品的理解,同学们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
希望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能有助于学生思想情操、鉴赏能力和语言素养的提高,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上中国的古典诗歌。
《经典影片欣赏》:
电影产生于19世纪末,至今只有百余年的历史。最初的电影是无声的,到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出现有声电影,1927年10月6日,由华纳兄弟公司拍摄的音乐故事片《爵士歌手》上映,标志着有声电影的诞生。接下来,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彩色电影。70年代,电影更是进入了电视屏幕,从此,电影成为一种占有最广大受众的艺术形式。
电影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综合了文学、戏剧、美术、音乐等艺术因素,通过演员塑造银幕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银幕艺术。它是最接近生活、最近似真实生活的一种艺术。
在不断发展的电影史上,一些经典的不朽名片经过岁月的检验,已证实了自身的价值。它们的恬淡与秀雅,它们的深刻与凝重,它们的大气与恢宏,带给我们美的享受与思想的启迪,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与感动。
电影作品浩如烟海,《经典影片欣赏》精选了感动观众心灵的20部中外经典影片,尽管它们只是电影世界中的几朵小花,但管中窥豹,你一定能从中领略到电影世界的五彩缤纷。
《经典影片欣赏》每一课分为“简而述之”“影片评价”“经典台词”“片段沉香”“幕后花絮”“思考探究”等栏目,引导同学们全方位了解、欣赏一部电影。希望同学们通过《经典影片欣赏》的学习,了解电影艺术的一般知识,欣赏中外电影史上有一定影响力的优秀影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与此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诗意与欢喜。
这套校本教材从申请立项到正式出版,用时一年。2013年10月,主要编写者就整套书的框架、体例召开了专门的会议,形成一致意见之后,填写了校本教材编写立项申请表。经学校同意后,即进入紧张而有序的编写程序。2014年3月,《现代散文欣赏》《古典诗歌鉴赏》《经典影片欣赏》先期完成了初稿。经学校同意,特聘请甘肃省特级教师、甘肃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委员王磊老师审读了全部书稿。结合王磊老师的审读意见,编写者作了必要的修订之后,送出版社立项。这中间,有关书的版式、封面的设计,几易其稿,正文的校对更是耗时良多。书稿经过三校之后,2014年6月,由王延学名师工作室牵头,邀请甘肃省教科所语文教研员及兰州市十余位骨干教师作了集中审读,以减少教材中有可能出现的纰漏。
正是有了上述一系列扎实而细致的工作,所以才有了现在这套从内容到形式都让人耳目一新的校本教材。值此校本教材正式出版之际,特别感谢为这套书的编写、审读、校对付出心血的老师,感谢光明日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