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历史课堂中情境教学的应用

【作者】 姜良启

【机构】 山东郯城县高峰头镇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可以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设情境;方法;兴趣
  课堂教学就像一道大餐的烹饪,历史这道大餐有着丰富的原料、足够的作料。但历史学科的突出特点就是历史的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在时空上永远是分离的,而新课程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课堂的自然生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可以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在教学实践中,我一般采用以下做法:
  一、利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进行情境创设
  语言是最普遍、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通过语言的渲染和情感的真诚投入来创设氛围,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借助语言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引起学生共鸣。如学习 “岳飞抗金”时,有感情的朗诵《满江红》。使学生在“当时”的历史氛围中,思想情感转移到了岳飞身上,达到主动体验历史的目的,增强了识别美丑和客观评价史实和历史人物的能力。又如学习《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用这样的语言渲染气氛:“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近代历史的长河中,流淌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回到历史的1894年,共同体会那段令人荡气回肠的悲壮历史。”这样的语言使课堂一开始就笼罩了浓重的气氛,学生的思维与课本内容的氛围相融合,对于下面的教学起到了引领作用。
二、利用多媒体展示音像资料创设情境
  许多历史事件,通过音像资料放映,既可增加课堂容量,节约时间,也可以达到教师语言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因为它能全面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感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学习“南京大屠杀”,日本屠杀中国人民达30万, 仅凭教科书上短短一句话显得苍白无力。若配以影视资料和各种图片,使一幅真实的历史画卷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耳濡目染”的历史事实中,接受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决心。又如学习“五四爱国运动”,播放相关视频,使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广大青年学生站在时代前列的强烈责任感和彻底的、不妥协的革命精神,从而加深对“五四精神”的理解。
  三、利用史料、图片、实物模型等直观性素材创设情境
  如学习“隋朝大运河”展示了与大运河有关的两首诗,这两首诗对大运河一褒一贬。进而设问:“两首诗中的“河”是同一条,这条充满矛盾的河是什么河,为什么人们对它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呢?”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如学习《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一课时,充分展示四大文明古国各自的文明成就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其光辉灿烂的文明。再如学习《第一次燃遍全球的战火》一课时,用儿童电动玩具坦克,并发出模拟仿真的枪炮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设问 :“最早出现在战场上的坦克是什么样子的?它是在哪次战争中首次使用的?”通过这样的设问,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语言、实物、声音的配合,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过来,为一节课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在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发掘“热点”创设历史情境
  如学习《伟大的转折》一课时,用一组组图片对比改革开放前后的城市面貌和人民生活水平,使学生感受变化之大,自然生成“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的认识。又如学习“地区冲突”时,精心制作了一组极具视觉冲击力的镜头——在我国儿童欢庆“六一”的大背景下,逐个推出和特写巴勒斯坦“儿童的眼睛”:面对荷枪实弹士兵的“惊恐的眼睛”;望着炸成废墟般家园的“忧伤的眼睛”;病床上伤痕累累孩子的“哀怨的眼睛”;镶在骷髅般脸上的“饥渴的眼睛”……这一双双“眼睛”使在和平繁荣环境中成长的骄横脆弱的学生们立刻陷入了深思:“他们怎么了”?迅速进入了探究的“佳境”。
  五、通过角色扮演、形象模拟、学生讲故事等方法再现历史情境
  教师要善于打破时空限制,拉近现实与历史的距离,抓住历史知识与学生实际的契合点,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走进“历史”。如在学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一课时,多媒体展示《清明上河图》,让学生与画面中的人物对号入座,班里的学生摇身一变有的成了汴河上的船夫,有的成了忙碌清贫的饮食摊主,有的成了出身高贵的官员,有的成了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大家现身说法,谈自己的衣食住行,说自己的喜怒哀乐,俨然回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浑然不知身外的现实世界。又如学习抗日战争,为体现其“全民性”,分成军人组、国际组、艺术家组、民族工商业组、华侨组等,分组组织学生选定一种角色,搜集有关资料,讲述“自己”在抗战中的活动。学生参与度很高,“寓教于乐”。再如学习《决定美利坚命运的内战》一课时,为使学生理解《解放黑人奴隶宣言》颁布的作用,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表演情境:假如你是南方的一个黑人奴隶,看到这个宣言后,你决定怎么办?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思维也相当活跃:有说决定立即逃跑、投奔北方的;也有决定就地起义的;更有决定不露声色留下来,等待时机一举摧毁南方奴隶主统治的。学生们个个讲得有声有色,如此一来,教材“极大地调动了广大黑奴的革命积极性”的描述,学生就理解得非常透彻了。
  六、创设情境还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如学习秦汉时期医学成就时,涉及到中医学的发展,我首先让学生“描述你所看到的中医是怎样治病的?”从而进入这一内容的学习。
  历史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将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习能力渗透于其中,不是强输硬灌,更易被接受,更易生效。在实施过程中应把握好两个“度”:一是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不能是纯感性的、表面的、故事性的,而应是情理交融,有层次的、思辩性的、要有能力的自觉渗透;二是创设历史情境,激发情趣的手段不能是随心所欲的,自由散漫的,而应从教材与学生现有认知能力和知识结构联系,围绕教学目标,服务于教学任务,要有循序渐进的自觉安排。
  总而言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历史教学中“就本论本”将会使学生觉得老师 “语言无味”,从而产生厌倦心理,失去学习的兴趣,更莫谈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究。只有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才能进一步促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培养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