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创新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培养策略

【作者】 邹 鲲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南街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音乐是听觉艺术,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培养倾听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发展学生欣赏能力、审美能力的重要措施。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叫醒学生耳朵,创新策略培养学生耳朵,让学生具有良好的音乐欣赏体验能力。
  关键词:小学音乐  欣赏能力  培养  创新
  发展音乐听觉和欣赏能力是音乐教学的重要任务,是音乐作为奠基学科的必然要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我们的音乐教育,既不是为了培养作曲家,也不是为了培养演奏家,而是培养合格的听众。”然而,在“应试”指挥棒的影响下,音乐沦为“偏房”未引起教师、学校的高度重视,致使音乐教育效果较差,很多学生都只能停留在“好听、欢快、悲伤”这些肤浅的感知层面,更无法听懂经典音乐。因此,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迫在眉捷。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但要有这种紧迫意识,还要想方设法,创新策略,多措并举,让学生在良好教育方法中得到欣赏能力的培养。
  一、发展倾听能力,让学生感受音乐
  音乐是听觉艺术,我们主要通过听觉活动---倾听来感受、体验和欣赏音乐。因此,培养学生倾听能力是发展欣赏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倾听兴趣,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表达独立的感受和见解,养成聆听音乐的习惯,逐步积累欣赏音乐的经验。我们知道,音乐音响随时间的流动而展现,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正由于这种性质,才为学生在感受、表现音乐中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提供了广阔而自由的空间。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听多想,展开思维的翅膀尽情飞翔,让学生在想象中发展创想能力,提高感受与欣赏素养。如在教学《森林的歌声》时,我创设聆听情境,让学生在笛子、吉他、提琴等乐器的清脆悦耳声音刺激下发挥想象,感受音乐的独特魅力。并要求学生通过“听”,把感受到的、想到的用语言表达出来。结果很多学生发言:“我来到了美丽的森林里”、“我听到好多动物在聊天嬉戏”、“我似乎看到了美丽的山林里,有树禅、大鸟、杜鹃,他们正在嬉戏唱歌玩耍”、“我好像是一只小鸟在空中飞翔”等。通过这样提问,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用语言表述自己在听中的所想,既训练了学生良好倾听能力,培养了聆听习惯,又发展了学生创想能力。
  二、演唱主题音乐,让学生体验音乐
  演唱歌曲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而体验音乐是音乐教学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重要方式,要求:“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在音乐体验与感受中,享受音乐审美过程的愉悦,体验与理解音乐的感性特征与精神内涵。”我们知道,音乐主题是乐曲的核心,较好的把握旋律主题是获得音响体验的有效措施。学生对一部作品的印象和认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主题的理解和感受。因此,引导学生演唱乐曲主题旋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积极性,还有助于学生更快更准确地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提高体验能力。例如在教学欣赏奥芬巴赫的《船歌》时,为了让学生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在上课之始,我把主题旋律出示给学生,要求学生跟着电子琴视唱,当学生唱完之后告诉我:“老师,我在演唱的时候感觉旋律旋转起来了。”“老师,我好像坐在摇篮上。”“老师,我好像坐在船上。”显然,学生在富有情感地歌唱中,享受到了美的愉悦、受到了美的熏陶,体验感受到了乐曲的音乐形象,产生了更浓厚更真切的情趣。
  三、结合内容绘画,让学生想象音乐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道:“想象力是发明、创造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而小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其想象离不开具象事物的支持,在很大程度上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思维模式,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而作为欣赏能力中的重要内容---想象能力的发展,还需要借助直观的、形象的载体来表现音乐的主题和情感。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教学内容,运用其喜闻乐见的方式---绘画来表现,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领会音乐主题,运用绘画方式用线条把感受、体验到的通过想象勾勒出来。例如在教学意大利维瓦尔第的《春》这一欣赏课时,我引导学生把乐曲中的春天用多彩的画笔展现出来。学生兴趣很浓,积极性很高,很快就在图画纸上进行了创作,用他们手中的画笔展现出形态各异的春景图。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感受能力,又发挥了学生想象力,锻炼了思维能力。
  四、运用电教手段,让学生理解音乐
  随着“班班通”工程的全面实现,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入驻课堂、整合教学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知道,多媒体这种电教手段,不仅色彩鲜艳、图像生动,能为学生提供一种声音、文字、图象、动画相互结合而富于变化的图文并茂、影音结合的教学情境,还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过程当中去。正如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那样:如果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就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更准确、更有效地把握学习对象。因此,我们要充分运用电教手段,刺激学生视听等多种感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虽然音乐审美离不开听,但我们又不能仅仅停留在听觉阶段,因为音乐总是在表现并形成一定的意境。如果过分强调音乐是听觉艺术,那就只会注重音乐艺术本身而忽略其他方面的发展。新课标对此要求教师要合理运用电教手段,并在教学中将其融合成有机整体,帮助学生理解、消化和吸收音乐。这样,学生就会注重音乐与其他艺术的联系,开阔音乐视野、理解多元文化。
  总之,音乐是听觉艺术,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培养倾听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发展学生欣赏能力、审美能力的重要措施。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叫醒学生耳朵,创新策略培养学生耳朵,让学生具有较强音乐体验能力的“音乐大耳朵”,在听中开阔音乐视野,获得对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掌握音乐相关知识和技能、领悟音乐内含、提高音乐素养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熊坚毅,新课标下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一些方法 [J].陕西教育,2008。
  [2]唐蓓娟,浅谈小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J].金色年华,2008。
  [3]黄泉,浅谈多媒体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校园歌声,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