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与意见分析

【作者】 郭芮瑜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27万人,比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再增加28万人,创下历史新高。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介绍
  1、大学生就业成本提高。
  大部分毕业生最后一个学期几乎用全部精力在找工作。他们或托亲求友,或奔走于各种用人单位和人才市场之间。这不仅耗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也耗费了他们大量的财物。据国家教育部调查统计,近年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 凭亲戚朋友关系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已超过30%,而且有40%的毕业生认为关系后门在就业中的作用最重要。那些没有关系的毕业生,外在的消费也非常巨大。
  2、大学生就业时背离就业意愿的情况越来越多。
  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为了尽快谋得一个职位,不少大学生顾不得个人就业意愿,往往只为了生活而凑合找个工作岗位。这种背离就业意愿的勉强就业,也是当今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的一个表现。 
  3、中国大学生就业难成为普遍的社会心态。
  应届毕业生考研热不断升温,家长对子女大学毕业后就业忧虑重重,以及新闻媒体的频繁报道,都反映了人们对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强烈体验与感受。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分析 
  1、对高层次人才吸纳空间相对狭窄,高校毕业生就业适宜岗位相对有限或短缺,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根本原因。 
  2、教育产业结构与人才社会需求结构的错位,导致高校毕业生的结构性过剩。随着科技迅猛发展和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市场需求结构急剧变迁,生产结构的调整日益加快,部分传统生产领域日渐萎缩,人才结构和社会需求结构的错位,是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最直接原因。 
  3、不规范、不健全的的人才市场机制,加重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国家又没有在短时间内建立与之完全匹配的市场激励保障机制,宏观引导这些基层企事业单位理性地用人。这些用人单位不考虑毕业生特点和利益的挑剔心态与选人方式,造成择业和择人渠道紊乱不畅。 
  三、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解读
  2009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拓宽就业门路,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城乡基层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艰苦地区边远地区就业;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支持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
  四、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社会影响 
  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是不可争议的事实,这种现实已经对中国高等教育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强烈的影响,这种影响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高层次人才的浪费。
  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是高层次专门人才。大学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就意味着这一部分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闲置或不能在用其所长的岗位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这无疑是高层次人才的直接浪费。 
  2、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教育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文化资源,这些资源的使用集中表现为教育经费的投入。随着高校并轨改革和社会工资水平的整体提高,大学生的培养费用也逐年增长。如此大量的经费投入高等教育领域,培养出的大学生不能就业,无法获得收益回报,无疑等于这部分教育资源的浪费。 
  3、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教育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素养的根本保证。世界民族进化的历史经验和个体发展实验表明,提高素质的关键在于基础教育的扎实和高质量。只有如此,才能为高等教育提供优质的“原材料”,保证高等教育的高质量运行。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投入的倒置,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等教育的生源质量,使整个教育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 
  五、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的指导建议 
  今后一个时期内,大学生的毛入学率仍将保持稳定的增长,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形成,是多种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社会、高校、毕业生等几个方面全面配套改革,共同努力。
     (一)政府层面——制定与完善相关政策,构建和谐的就业外部环境
  1、加快社会生产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的步伐,创造更多的高层次就业需求。
  2、鼓励引导学生到基层、偏远地区就业,落实完善相关优惠政策措施。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逐步推进、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目前国家推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选拔优秀应届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三支一扶计划”,拓宽了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更加宽松的就业环境。
  3、规范人才劳务市场,健全就业机制。
  人事部门要彻底转变观念、机制和运作方式,真正成为高层次人才供需见面、调配、实现的规范场所,担负起及时进行人才供需信息的收集、发布和交流的职能,提高信息的实效性和可靠性,强化就业质量和巩固率。 
  4、尽快建立全国性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平台,为大学毕业生提供较为准确、及时的市场需求信息。
   (二)高校层面——发挥导向作用,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1、发挥导向作用,加强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质量。
  高校应积极推进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及时调整、合理设置学科专业,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逐步形成自身优势和特色。
  2、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工作考核机制。
  实行毕业生就业工作年度目标管理,将目标任务按院系进行层层分解,落实到单位,具体到人。建立毕业生就业工作考核机制,将就业工作完成情况与单位和个人考核、奖惩挂钩。
  3、加强毕业生就业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重视专兼职业务人员配备和素质的提升,通过校内培训、外送学习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积极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服务,形成“责任明确、措施有力、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局面。 
  (三)毕业生层面——要提高素质与能力
  首先,大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利用第一课堂的学习,加强对自己职业技能的训练、职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并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地结合。其次,大学生要不断转变观念,积极拓宽就业视野,树立多元就业的观念。最后,提高素质,加强诚信。 
  总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在今后一个阶段内将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但只要党和政府重视,制定与完善相关政策,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就有希望逐步得到解决。大学毕业生能够充分就业,对我国社会的稳定,教育事业的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将发挥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