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毛泽东诗词在《生活与哲学》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邓云峰

【机构】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高中政治必修3《生活与哲学》是学生的必修课程,但学生普遍感到有些枯燥,学习热情不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我尝试运用毛泽东诗词来辅助哲学教学,根据教学需要巧妙安排运用的时机,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发挥毛泽东诗词的作用,使学生在回顾和欣赏伟人诗词中,学习和理解哲学道理。
  关键词:毛泽东诗词   哲学  课堂教学
  对于众多初学哲学的高二学生来说,《生活与哲学》是一门“抽象而枯燥”的课,认为哲学高深莫测,不易理解,因而学习动力不足,有的甚至放弃对哲学的学习。其实,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来源于生活,是对具体知识的概况和总结。因此,我们在哲学教学中可以恰当运用已学过的其他学科知识来论证较抽象的哲学道理,语文中的诗词就是可以借鉴的重要资源。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更是一位独领风骚的诗人,其诗词中有不少名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学生对他的许多诗词比较熟悉,甚至能够背诵。恰当地对将这些诗词运用到哲学教学中,既有利于深入浅出地理解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又能加深学生对伟人诗词的记忆和理解,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在《生活与哲学》的教学中,我尝试运用学生已掌握的毛泽东诗词知识来调动学生学习哲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导语引入,激发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课少不了引人入胜的开头,巧妙的导语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吸引到课堂中来,促使学生自觉地去琢磨,有效地激发出急切学习新内容的强烈愿望,从而为整堂课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导语的导入形式多种多样,如复习导入、故事导入、漫画导入等,在哲学教学中恰当地用毛泽东诗词作为导入,同样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在讲授《社会历史的主体》框题时,先请学生齐声背诵《沁园春·雪》,接着提出问题:词中提到了哪些英雄人物?词中“风流人物”指的是谁?学生回答:人民大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设疑:普通民众对历史的作用比英雄人物更大吗?通过对比设问,创造浓厚的情感氛围,引发学生兴趣,去阅读教材,去探究人民群众(尤其是劳动群众)对社会起到了哪些作用,自然过渡到课堂教学内容。又如,在讲授《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框题时,引用《采桑子·重阳》上阕:“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有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通过设问,“人生易老”说明了什么道理?“岁岁重阳,今又重阳”说明了什么哲理?自然过渡到课题:事物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二、创设情境,突破重难点。哲学理论性强,其中的概念、原理大都是对自然知识的概括、提炼,如果平铺直叙,很容易使学生学得哲学虚空,越听越糊涂,甚至昏昏欲睡。再加上政治课多安排于上午最后一节或下午第一、二节,学生的精神状态相对较差,上课时注意力不能很好集中,反应也比较迟钝。若在教学中穿插一些诗词鉴赏,会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从而达到鼓舞士气,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在讲授《价值与价值观》框题时,将陆游和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进行对比设问:同样是咏梅,陆游和毛泽东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出现差异?从哲学角度看,这说明了什么道理?学生通过讨论,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陆游空有报国之志却无从施展,凄风苦雨中的梅花正是他孤独、悲观的反映;而毛泽东的梅花坚强、大方,不畏强暴,不争名夺利,正是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外部压力敢于斗争的乐观主义精神的写照,揭示了伟人的非凡气魄;这充分说明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并影响人生道路的选择。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从而突破“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这一重难点。又如,在讲授《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框题时,对于“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这一重点,引用了《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启发学生思考:伟人对楚霸王是什么评价?为什么会有这种评价?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有什么启示?学生对楚汉之争比较熟悉,因而踊跃发言,最后教师概括总结:事物发展只有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发生质变,所以要重视量的积累,一鼓作气,抓住时机促成飞跃,同学们一定要勤奋努力、持之以恒,永不言弃,抓住机遇。在不知不觉中,既突破重难点,又实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三、“凤尾”结题,反馈升华。在写作中强调“豹头”、“猪肚”、“凤尾”,每堂课的教学也应如此,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序曲”,扣人心弦的“主旋律”,还要有韵味无穷的“尾声”。好的结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如果结尾语言乏味,空洞死板,就会使课堂黯然失色。适当引用毛泽东诗词可以避免教学内容的机械重复,在愉悦的情境中结束新课,使结尾生动活泼,余味无穷。
  在《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框题结尾,引用《忆秦娥·娄山关》中“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让学生感悟:有人定胜天的意志,超越一切困难的决心,即使困难大如天、雄关象铁一样坚不可摧,也要大步上前跨越,实现人生价值亦是如此,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要有坚定的信念。在《意识的作用》框题结束后,引用《七律·长征》中“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设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诗句如何体现意识的作用?通过反馈,使学生深刻理解意识指导人们能动的认识和改造世界,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运用毛泽东诗词进行哲学教学的过程中,诗词的运用目的是为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它只是一种手段,起辅助作用的。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要选择学生熟悉的诗词或名句。哲学教学是目的,运用诗词是途径。选用学生耳熟能详、能准确背诵的词句,学生才能更好地分析、理解其中所蕴含的哲理,配合教师实现教学目标。否则,仅诗词的解释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干扰学生的注意力,不仅不能起到辅助教学的效果,反而会影响课堂效率。
  第二,要坚持适量和相关原则。要处理好主从关系,并不是每堂课都要运用毛泽东诗词来设置情境问题,诗词的选择以服务教学为原则,不易过多,更不能生拉硬拽,否则会弄巧成拙。
  第三,灵活安排运用时机。根据教学需要,有的可以在导入新课,设置情景时使用;有的可以在讲解重难点时呈现,释疑解惑;有的可以用在结尾处,概括观点,升华情感,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
  总之,在《生活与哲学》的教学中运用毛泽东诗词进行教学的尝试,既有利于展现政治课的智育和德育目标,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也有利于发扬诗词这一传统文化的魅力。只要运用恰当,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参考文献:
  1.公木: 《毛泽东诗词鉴赏》(长春出版社,1994年9月第1版)
  2.李汉栋、李宗若:《毛泽东诗词与哲学教学》(《政治教育》,2002年第七期)
  3.候晨雨:《毛泽东诗词哲理名句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