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读”出一片新天地——对有效开展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作者】 高新红

【机构】 江苏泰兴市鼓楼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凯勒说过:“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课外阅读就犹如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我们在课堂上学到的,仅仅是知识海洋中的一瓢水。如果不及时吸取更多的知识,那么这瓢水就会很快蒸发,留下的只是几粒又咸又涩的晶粒。可见,课外阅读与课内学习更是相辅相成的。有些同学在写作文时就头疼,往往觉得没有什么可写,有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这就是缺乏课外阅读的表现。如果多看书,多积累,这些都迎刃而解。自古以来,我们就有这样一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当然这并不是要求每个孩子都能读上万卷书,但是多读书、读好书绝对是益处多多。
  《新课程标准》对每个年级段在阅读方面都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低年级段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中年级段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高年级学段要求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可见,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拥有一定的阅读量对于小学生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正因为如此,目前各所学校都非常重视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但是各个学校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状况及有效性却令人堪忧。
  案例一:
  有些学校非常重视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每月都安排学生阅读一本指定的课外读物。同时,为了能更好地检查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学校还将读物的有关内容纳入到每月一次的学生月度检测中,以附加题的形式出现。学生为了能得到高分,每次临考复习期间,还要额外花时间、花精力去复习本月要求阅读的书目。老师呢,为了能让自己的班级得到较高的平均分,除了拼命复习学科知识外,总要去仔细翻看这些读物,搜寻可能会考到的知识点,对于一些细枝末节都不放过,生怕顾此失彼,然后还要给学生进行考前强化复习。而出试卷的老师更是挖空了心思,变换着花样,有时还因为读物版本的不同搞得老师学生都晕头转向。
  案例二:
  自“广州一在校17岁男生因深陷恐怖小说而不能自拔,以上吊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年轻生命”这一消息散布以来,很多学校就学生喜欢的课外书类别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我们也作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是这样的:
  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调查小孩子最喜欢的课外书类别,可以多项选择,76名孩子接受调查,有50人次选择漫画,45人次选择探险类小说,40人次选择恐怖小说。世界名著、名人故事、童话等书籍被远远抛在了后面。
  现在的小孩子究竟在看些什么书?问卷第二部分进行了调查。但一看书名就知道几乎全是漫画书的身影:《我为歌狂》、《天使在人间》……还有一些书名里就透着恐怖的气息:《恐怖乐园》、《邻屋幽灵》。
  这些都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一、以“兴趣”为起点,变“被动”为“主动”。
  一年级的小朋友刚刚进入校园,斗大的字还不认识几个,学校在他们入学的第一学期就给他们推荐了六本必读的书目。这该如何是好呢?既然阅读有困难,我们可不可以换个方式?
  家长反映他们都很喜欢听大人讲故事,于是我也把《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带进了校园,利用大课间、午休和其他可以利用的时间开起了“故事会”,大声地、动情地把这些故事读给孩子们听,我努力地用自己娓娓动听的话语带他们进入一个个美妙的童话世界。谁知孩子们越听越有劲儿,经常在课余缠着我给他们讲故事。
  一个月、两个月过去了,学生学完了拼音,也认识了不少汉字,可以开展自主阅读了。可是我仍然没有停止我的故事会,因为我发现他们越发喜欢上了听老师讲故事,一有空就会捧起书,把自己喜欢的故事再细细地读一遍,回到家还给爸爸妈妈讲起了故事呢!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一旦对某项活动有了兴趣,他就会学得很轻松,很愉快,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导读”为引领,变“泛读”为“精读”。
  随着孩子们年级的增高,这种“给孩子讲故事”的方式还能否继续呢?
  很偶然地在网上拜读了“亲近母语”的徐冬梅女士关于“大声读给孩子听”的子课题研究方案。它的基本组织形式便是:教师读,孩子听。因此,它可以不受任何时空限制。孩子们只要愿意,教师只要有一册图书在手,便能够进行,而且完全可以随心所欲。
  我很兴奋,有一种“找到了组织”的感觉,自己的辛苦劳动总算没有白费,但是教师作为课外阅读的引导者、组织者,这里首先对老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由于给孩子们推荐的书目不能再停留在童话故事这个层面上,有相当一部分是中外名著。这就要求老师要先选好书,再认真地自读,然后当堂声情并茂地读给孩子们听。而且,阅读也不能只停留在“读”上,之后,还要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畅谈听读感受体会,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课下,孩子们再自行整理,甚至于续写。实践证明,读的多了,听得多了,写得多了,孩子们心里的那一颗颗幼苗便开始壮大。这样的阅读,学生不再是敷衍了事地泛泛而读,而是一种细致地、深入到文本核心深处的阅读,进而会有所收获。
  三、以“活动”为手段,变“应试”为“交流”。
  有布置一定要有检查,有检查才会有落实。因此我还定期对他们的阅读情况加以检查,借助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通过教师、学生,甚至于家长的共同参与,让学生把阅读成果加以展示,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巩固阅读的兴趣。
  1、积累“读书乐”。
  2、开展读书交流。
  3、评选阅读之星。
  “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这是许多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肺腑之言。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其读书兴趣,教给读书方法,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的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材料,不断丰富学生的“心理辞典”,进而从根本上提高语文学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