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作者】 尚明杰

【机构】 贵州省瓮安县银盏镇新华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语文是母语,它承载传播中华文化之重担,但目前学校教育还存在着受到某种功利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只重智育、德育,忽视美育,美育也成为教学的盲点。其实,缺乏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美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提高学生美育的素养对于提高学生全面素养有着重要意义。因此,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十分注意各种素质的综合发展,美育贯穿其中。鉴于此,教师应调动一切可能的因素,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获得美的教育。这是当前语文教学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美誉教育;认知规律  教学渗透
        新课标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爱美的情趣。”改版后的低年级语文教材,安排了大量精美的图画,生动直观,与旧教材相比,更具有趣味性、可读性,更贴近生活,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本文中笔者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围绕小学美育的基本任务,遵循美学的有关原理对小学语文的美育教学进行简单的阐述。
        一、诵读写景状物类的课文,让学生沐浴着美育的光芒
        从现有人教版3至5年级的教材进行统计来看,写景状物篇目共有 63 篇,编排容量之大,足以说明自然美对学生教育的重要性,其表现在于:一是让学生欣赏作者笔下的自然美,感悟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从小培养自己去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二是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的意识;三是让学生借鉴作者的写作方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例如: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材以“壮丽的祖国山河”为专题编写的,文中蕴含着作者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祖国发展成就以及热爱祖国的美育内容。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地发挥出美育的功能,引导他们在阅读中受到美的熏陶:感悟出古诗《望天门山》中长江气势雄伟之壮美、《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西湖迷人风采之柔美、《富饶的西沙群岛》中南疆风光奇旋、物产丰富的娇美;《美丽的小兴安岭》中北国各个季节景色的粗犷美,还有《香港,璀璨的明珠》中展示现代都市风采的社会美……从而激发出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壮美山河的热爱,进一步地感悟出要使祖国永葆美丽,从小要树立起保护自然的意识,同时借鉴作者的写作方法,动手写一写如何来保护自然的美情操,抒发自己的情感。
        二、品读人物描写类的课文,让学生感染到美育的力量
        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人的美并不在于外貌、衣着和发式,而在于他本身,在于他的心。要是人没有内心的美我们常常会厌恶他漂亮的外表。”他强调美育的中心内容是人物的心灵美。由此,教学时,教师应重视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注意抓住文中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的分析,来感受人物的内心之美。例如: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五年级上册《难忘的一课》时,对文中反复出现的“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个语句加以引导,让学生悟出台湾被日本占领50年中,台湾同胞渴望早日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对侵略者无比仇恨,为祖国早日统一做出应有的贡献,这就是所谓的“言为心声”;又如在朗读五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课文时,朗读到“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这句中“跳”字时,通过引导对“跳”动作的理解,让学生感悟到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再如学生朗读六年级上册《詹天佑》一文心理描写的句子。如“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让学生品读中感悟出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基于此,学生受到人物形象美的感染,就容易诱发出崇高美的情感,从而萌生一种人物内心美的激情与行为。接着,教师应因势利导,结合国情教育,使学生正视近代史上的国耻,感悟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与民族精神,进一步地使学生认识到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前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为了实现中国梦——走复兴之路,我们必须时刻做好思想准备对付来犯之敌,捍卫国土完整,如钓鱼岛,南海,藏南等,从小树立起“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
        三、默读图文,让学生欣赏到美育的韵味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非常注重课本的视觉美感,在插图上采用了彩印,画面色彩明亮柔和,并注重儿童的认知心理和审美需求,同时将作者的思想美、情感美和艺术美寓于画里。如教四年级上册《长城》这课时,教师以文中精美的实景图为主线组织学生阅读。(1)初次默读图,了解图意,对插图“长城”提出疑问,以欣赏定教;(2)再次默读图,要求图文结合,感悟文本作者的意图,解决疑问——长城有一万三千多里,“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3)再由图景入手,把课内外阅读到有关长城建筑艺术的作品有机地融汇在一起,启发想象,进一步体会到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感悟出长城是民族宝贵的遗产,抒发爱国的情怀;(4)指导学生借图画感悟,介绍长城,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教师指导学生在反复默读的过程中不仅欣赏图画艺术美,还感知文中语言的优美、和谐,品味、揣摩出图文结合的艺术境界,从中受到美的教育。
        四、开展综合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创造出美育的新内容
        学生从文质兼美的课文及课外博览中获得了大量的丰富的美感,同时也进行了充分的审美鉴赏,自然会产生运用自己的审美能力来表现美,创造美的愿望。教师积极地、恰当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训练是帮助其实现愿望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读写训练,努力从多方面创设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单一的、一般性的训练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提高,从而实现审美的新创意。如在指导学生写表现我校学生积极捐款支援灾区,送温暖、献爱心这一主题的作文——《校园花儿红》时,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次写作不仅可描绘校园的绿叶之美,红花之美,更要下大笔墨去表现校园里的祖国花朵——少年儿童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美好品德以及他人有难时慷慨解囊,送温暖、献爱心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通过这样的写作指导,从文章的立意、选材、布局,表达方式等方面引导学生从校园里的自然之花,写到祖国之花;从自己勤俭朴素之美德写到舍己为人之美德。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感受到美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美就在自己情感的体验之中,美在文章的表达之中。这样,通过作文训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出表达美的能力。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审美心理特征,有机地渗透美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审美观,审美情感,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表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让语文教学为实现中国梦打下坚实的基础,真正体现出“美育改变人生,美育改变教育”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