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尊重学生的阅读感悟
【作者】 史亚萍
【机构】 陕西省铜川市王益区黄堡镇逸夫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有所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感悟和思考。”本文进一步论证了为什么应尊重学生的阅读感悟,应如何尊重学生的阅读感悟。
关键词:尊重 感悟
阅读是一种从印或写的语言符号中获得感知,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这句话中“获得感知”即阅读后的感悟。阅读中个体的认识、体验、感悟不可能完全一致,这是因为:阅读是读者把感知的材料联系起来,利用原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想象和联想,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概括,判断与推想等思维活动,了解其本质含义。从而得出自己的感悟。但是由于个体的知识经验不同,思维活动能力也不尽相同,因而他们阅读感悟也会不同。
传统教学下,教师将自己的感悟灌输给学生,已严重的损害了创新精神的弘扬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素质教育格格不入。阅读教学的规律告诉我们,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关键在于使教学充满生命活力与创造激情。只有学生有了不同感悟,课堂才有活力和激情,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才得以更好的培养。
因此,教师要尊重处于读者地位的学生,尊重他们的阅读感悟,尊重学生的情感,允许学生的多元思维,畅所欲言,这样才能最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扩展并延伸其思维。
尊重学生的阅读感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加强朗读,以读促进个性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因此,课堂中,要加强朗读,从读准字音开始,到有感情朗读,再到精读、深读等不同要求,促进学生对文章的不同感悟。
感悟和品读是我们阅读教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果读书的学生既能百读不厌,又能不断有悟,甚至有些知识还能在一生的时间中去不断品味,不断领会,那是我们语文教师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阅读,实现学生个性化阅读。
同一件事,同一句话,只要你站的角度不同,就会领悟不同的含义。例如《穷人》一课,“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一句,学生可以从“破帆”体会他们家的穷,还可以从“补”等词体会桑娜的勤劳。
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阅读,尊重他们的独特感悟。把文学作品的意蕴挖掘出来。
三、允许学生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看法,尊重其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应提倡标新立异,允许学生见仁见智的解读作品,对作品进行创造性思考。其实不仅是允许,我们更应提倡学生有不同看法,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教学《楚王好细腰》一课,有的学生就觉得东施很讨厌。长的丑,又“丑人多作怪”。但也有学生觉得他可怜,因为她找不到适合自己展现美的方式而瞎碰壁,故而可怜。
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创新。
如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学生问:邱少云身背手榴弹、炸药,被火烧,又离敌人近,这些易燃物怎么就没爆炸呢?这个大胆而又有一定道理的问题表明我们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创造性思维。我们应给他掌声,更应鼓励其他学生勇于创新。
五、允许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求异。
求异是儿童的天赋,他们乐于表现得与众不同。因此应允许学生发散思维,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例如学了《龟兔赛跑》的故事后,我让学生展开联想,写《龟兔第二次赛跑》。有的学生写道,小白兔吸取第一次教训,奋力跑,再没偷睡,夺得冠军。有的同学写道,小白兔仍犯老毛病,瞧不起乌龟,到了那棵大树下又睡了大觉,结果又失败了。还有学生认为白兔这一次拉着乌龟的手,团结一心,两个同时到达终点……
六、鼓励学生用不同形式呈现阅读体验。
由于学生兴趣有别,个性特点不尽相同,因此他们所习惯的呈现阅读体验的方式也不一样。有的喜欢表演,有的喜欢表述,有的喜欢朗读,有的喜欢写下来……教师应尊重他们的选择。例如学了《十五从军征》后,我鼓励学生说:同学们的感受一定很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他们有的深情朗读,有的激情表演,有的高歌一曲,有的写起了小诗,有的同桌交流……课堂成了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表现的舞台。
教学中应珍视学生独特感悟和体验,并从学生的感悟出发进行展开,直至学生感悟文章主题。长此以往学生就能自觉运用学到的知识,自己去读,去体会,从而切实提高自己的阅读效果。教师应鼓励他们在阅读实践中的自主探究,弘扬个性。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
作者简介: 史亚萍, 陕西省铜川市王益区黄堡镇逸夫小学,本科 职称中级 职务:教师
关键词:尊重 感悟
阅读是一种从印或写的语言符号中获得感知,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这句话中“获得感知”即阅读后的感悟。阅读中个体的认识、体验、感悟不可能完全一致,这是因为:阅读是读者把感知的材料联系起来,利用原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想象和联想,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概括,判断与推想等思维活动,了解其本质含义。从而得出自己的感悟。但是由于个体的知识经验不同,思维活动能力也不尽相同,因而他们阅读感悟也会不同。
传统教学下,教师将自己的感悟灌输给学生,已严重的损害了创新精神的弘扬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素质教育格格不入。阅读教学的规律告诉我们,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关键在于使教学充满生命活力与创造激情。只有学生有了不同感悟,课堂才有活力和激情,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才得以更好的培养。
因此,教师要尊重处于读者地位的学生,尊重他们的阅读感悟,尊重学生的情感,允许学生的多元思维,畅所欲言,这样才能最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扩展并延伸其思维。
尊重学生的阅读感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加强朗读,以读促进个性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因此,课堂中,要加强朗读,从读准字音开始,到有感情朗读,再到精读、深读等不同要求,促进学生对文章的不同感悟。
感悟和品读是我们阅读教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果读书的学生既能百读不厌,又能不断有悟,甚至有些知识还能在一生的时间中去不断品味,不断领会,那是我们语文教师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阅读,实现学生个性化阅读。
同一件事,同一句话,只要你站的角度不同,就会领悟不同的含义。例如《穷人》一课,“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一句,学生可以从“破帆”体会他们家的穷,还可以从“补”等词体会桑娜的勤劳。
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阅读,尊重他们的独特感悟。把文学作品的意蕴挖掘出来。
三、允许学生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看法,尊重其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应提倡标新立异,允许学生见仁见智的解读作品,对作品进行创造性思考。其实不仅是允许,我们更应提倡学生有不同看法,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教学《楚王好细腰》一课,有的学生就觉得东施很讨厌。长的丑,又“丑人多作怪”。但也有学生觉得他可怜,因为她找不到适合自己展现美的方式而瞎碰壁,故而可怜。
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创新。
如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学生问:邱少云身背手榴弹、炸药,被火烧,又离敌人近,这些易燃物怎么就没爆炸呢?这个大胆而又有一定道理的问题表明我们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创造性思维。我们应给他掌声,更应鼓励其他学生勇于创新。
五、允许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求异。
求异是儿童的天赋,他们乐于表现得与众不同。因此应允许学生发散思维,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例如学了《龟兔赛跑》的故事后,我让学生展开联想,写《龟兔第二次赛跑》。有的学生写道,小白兔吸取第一次教训,奋力跑,再没偷睡,夺得冠军。有的同学写道,小白兔仍犯老毛病,瞧不起乌龟,到了那棵大树下又睡了大觉,结果又失败了。还有学生认为白兔这一次拉着乌龟的手,团结一心,两个同时到达终点……
六、鼓励学生用不同形式呈现阅读体验。
由于学生兴趣有别,个性特点不尽相同,因此他们所习惯的呈现阅读体验的方式也不一样。有的喜欢表演,有的喜欢表述,有的喜欢朗读,有的喜欢写下来……教师应尊重他们的选择。例如学了《十五从军征》后,我鼓励学生说:同学们的感受一定很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他们有的深情朗读,有的激情表演,有的高歌一曲,有的写起了小诗,有的同桌交流……课堂成了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表现的舞台。
教学中应珍视学生独特感悟和体验,并从学生的感悟出发进行展开,直至学生感悟文章主题。长此以往学生就能自觉运用学到的知识,自己去读,去体会,从而切实提高自己的阅读效果。教师应鼓励他们在阅读实践中的自主探究,弘扬个性。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
作者简介: 史亚萍, 陕西省铜川市王益区黄堡镇逸夫小学,本科 职称中级 职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