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思维想象力

【作者】 刘光会

【机构】 贵州省瓮安县银盏镇木老坪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想象力是智力结构中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因素。语文是一门想象时空极大的学科,笔者十几年的教学生涯和的实践感到,要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必须进行教学创新。本文着重谈谈自己对学生“再造想象”培养的一些创新性尝试。所谓“再造想象”,就是根据语言的表达或条件的描绘,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想象活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思维能力;想象力
  语文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也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加强想象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抓住各种契机,采取各种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通过知识积累丰富学生的表象思维力
  表象指经过感知的客观事物在脑中再现的形象。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重新组合建立新形象的过程。而任何新形象的形成都以感知材料为基础。知识经验的多少,决定着表象的多寡。表象贫乏,其想象狭窄、肤浅;表象丰富,其想象则开阔、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充分利用知识的积累来丰富学生的表象,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在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如,《游子吟》一诗的教学,笔者借助课件指导学生反复吟咏,边读边想象诗人准备外出前,看到慈母借着微弱的灯光为自己缝制衣服的情景,通过影象给学生带来情感上的震撼,体会伟大的母爱,最后发出由衷的赞叹——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课后练笔,描写母子依依惜别的情景就不困难了。又如《泊船瓜洲》一诗,引导学生抓住“绿”字,想象春姑娘有一次给江南的原野披上绿装,让学生仿佛进入桃红柳绿、鸟语花香、生机勃勃的景象。如此再三诵读,就不难体会诗人对江南春景的喜爱了。这样,学生就很自然地与诗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思乡。激起学生带着情感去想象体会喜乐悲愁,?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充分利用教材,通过多种途径有意识地诱导学生去体味、观察、比较,以储备丰富的表象,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很好的发挥。
  二、通过语言训练增强学生思维想象的表达力
  学生的想象活动是在语言的调节下进行的,语言始终都在指导和改进着形象形成的过程。有了丰富的表象,还必须借助于语言对表象进行分解和综合,加工改造形成所需要的新形象。如果仅有丰富的表象而无丰富生动的语言,就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学生的想象将永远停留在直观、表面的水平上。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要引导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理解意境。学生头脑中想象的画面越清晰,形象越具体,对文章内容、中心思想的理解也就越深,如教《飞夺泸定桥》一文是,启发学生通过想象,入情入境,体会到夺桥的“难”,红军的“勇”。在“抢时间”和“攻天险”的过程中,启发想象:红军在白天一边赶路一边与阻击的敌人打仗,到了夜晚还得冒雨行路,饥饿、困乏,同时山路陡窄、路滑难走,伸手不见五指,是怎样的情景?英雄们拿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又是怎样的情景?通过这些想象,同学就很容易从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中受到教育和感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随之产生、发展。如教《沁园春·雪》时,要求学生根据词中的描绘,在头脑中再造出一幅祖国北方冬天的景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若有同学描绘:祖国的北方,到处是寒冰封地,大雪纷飞;绵延不断的高山被雪覆盖着,登高望远,雪中的群山,好似一条条银蛇在翩翩起舞;被白雪覆盖的秦晋高原上的丘陵……通过再造想象,使学生不但锻炼想象能力,而且由于语言的调节而提高想象的水平。
  三、在说写话中延伸文本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创作的原始动力,思维是由想象培养创新的再创过程,发展学生的想象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教学中,笔者尽量唤起学生脑中储备的有关知觉表象,加以加工、组合;引导学生延伸故事情节,补充课文内容,创造新的自然、社会环境,从而加速学生的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的转化。从我们语文课教学中就有不少课文的结尾没有把事情的结果明确写出来的,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地,这此课文结尾的空白我们教师就要引导好,例如,教学《凡卡》的时候,笔者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凡卡满怀希望把信寄出后,做了一个美梦。是什么美梦?凡卡的信爷爷能不能收到呢?要是凡卡不写错地址,爷爷收到信后将会怎样?又如《穷人》一文,文章结尾写渔夫叫桑娜快去抱回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妻子桑娜却坐在那儿一动不动,这是为什么?当桑娜告诉他孩子已经抱回来时,他会有什么表情?会说些什么?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渔夫一家今后的日子将怎么过?渔夫能否把西蒙的两个孩子养大成人吗?在教学中,笔者就不拘形式,随时点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只有想象力得到了拓展,学生才能开阔思维的空间,使思维的方式更加灵活,才能突破现有单向思维的定势,才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在实际运用中才会寻求问题的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达到创新的目的。又如在一次看图写话练习时,画面上是青蛙、池塘、荷叶,许多孩子都写了青蛙捉害虫等,唯独有个孩子写道:“青蛙妈妈要生孩子了,青蛙爸爸在一旁焦急地等待着。”多么富有生活气息的话!那是孩子的独特想象,充满亲情、温馨和童真。我想想象是取之不尽的宝藏,只要我们老师能够潜心挖掘教材中的想象因素,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恰到好处地为学生大胆想象提供催化与导向,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学生就能够展开畅想的翅膀,翱翔在创新的天空中。
  四、利用课文插图感情朗读激发想象
  想象不紧是创造的源泉,想象又是发明的雏形,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课文中,插图常常和文字一起(下转第22页)(上接第19页)组成看图学拼音、看图识字、看图学词学句、看图学文、看图说话等教学内容。笔者凭借课文插图,指导学生仔细看图,多看多想,启发他们进行大胆想象,尽可能的让插图动起来。例如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笔者引导学生凭借文字,借助画面,展开想象,想一想小动物快乐玩耍的情景,说一说还有哪些“小画家”?它们会画些什么?这样不仅延伸了课文的内容,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培养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再如教《从现在开始》时,针对猫头鹰、袋鼠和小猴子分别做大王时的三幅插图,笔者引导学生根据插图想象猫头鹰下令后大家怎样议论纷纷,袋鼠上任后大家怎样辛苦的练习跳跃,小猴子做大王后大家怎样欢呼雀跃;通过这样的训练,既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笔者在教《荷花》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读出全文优美的基调,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这么多的荷花,一朵又一朵的姿势。”——它们都是怎么样的姿势?“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做一回荷花仙子,告诉大家你身边都发生了哪些故事?教学《可贵的沉默》时,根据课文插图,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教室里孩子们的神态、心理活动等,让学生组合成新的形象,在创造中感受成长的快乐。
  总之,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为学生擎起驰骋思维的天空,把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使语文教学的课堂,放射出亮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