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作者】 王慧兰
【机构】 新疆伊宁县胡地亚于孜乡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全民族综合素质的提高,“教书育人”应转变为“育人教书”的新理念。中学数学日常教育教学中,要善于尝试德育在教学工作中的渗透,以爱国主义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环保意识理念及日常学习习惯的培养,切实开展“育人教书”的理念。
关键词:“育人教书”理念;德育;渗透
现代社会人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是人生的重要里程碑。对人的一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全民族综合素质的提高,而衡量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不仅是以文化知识水平为标准,更重要的是以个人的思想品德及日常行为是否规范为准绳的。所以,“德育”是学校教育的前提。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校教育。“教书育人”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也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一个人能否成为对社会、对人类有用的人,很大程度上寄希望于广大教师的培养教育。当代科学文化事业飞速发展,各项科研成果层出不穷,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不同程度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不断地更新着人类的各种观念、思想及思维方式。每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教育事业也不例外,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更新观念,借鉴当代的文明成果,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具备广博的知识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一、“育人教书”理念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孩子的物质支持较充裕。人们忙于追求经济利益,往往淡漠或忽视对孩子的心理成长及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孩子长期在“养尊处优”中生活成长,难免形成不健康的心理。许多孩子自我意识过强,“唯我主义”心理广泛存在,有不同程度的自私、自利现象,他们缺乏对他人的关爱、缺乏同情心、缺乏劳动艰辛的感受等,造成心理活动健全的缺失现象较突出。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应该及时对他们加强教育,细致地引导和耐心的帮助,使他们具备良好的综合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这一趋势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对教育的客观现实。否则,将来他们步入社会后,因为他们对社会、集体、国家的责任感相对淡薄,因此他们所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等有不同程度的缺失甚至是错误的。试想一个心理不健康或不健全的人,他的行为在危及自身的同时也将危及到他人,危害社会乃至国家的安全。所以,学校教育应以“育人”为前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承担着传播知识,继承和发扬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以及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思想观念形成的责任。培养他们以科学眼光看待事物,以科学方法验证真理的存在。教师的责任不光是传授学生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生活、生产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教育他们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益的合格公民。
二、中学数学日常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一)中学数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渗透。
世界上任何国家的教育一般是爱国主义教育,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然后才是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我国新课改及非课改教材内容中同样收录了大量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这些素材以鲜活的事实展现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明发展史,再现了伟大勤劳的中华民族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文化事业做出的巨大成就和贡献。如:约在公元1世纪形成的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就已记载负数的概念及其加减法的运算法则。指出我国是最早承认负数的国家,讲到“圆周率”时,介绍我国杰出的数学家祖冲之在“圆周率”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它是世界上第一个算出圆周率到七位小数的人,他提出的“约率”“密率”比外国数学家早在一千一百多年。激励学生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我国数学的光辉成就为我国数学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现代数学家华罗庚、陈景润等这些事迹都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每位教师都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严肃认真地介绍、讲述这方面的知识,全面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师要从各个学科的特点出发不遗余力地扎扎实实地结合教材切实开展德育渗透以饱满的精神、真挚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伟大的中华民族。激励学生以前辈的光辉形象为榜样,勇于克服困难,勇于创新,超越自我地探求真理。以朴实的求真务实的精神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借鉴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中学日常教学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渗透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首先是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是一个人长期逐步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或倾向。数学本身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精确性。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严谨、负责的科学的判断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读书习惯、作业习惯、审题、思考习惯、验算习惯及探求知识归纳总结知识规律、特点等习惯。所以帮助学生形成这些习惯的过程需长期不懈的努力;需要教师和学生建立互信互动和谐的学习氛围。因此耐心细致地完成每次的作业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主要途径。每位教师都要严肃地看待这一培养过程。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是每位教师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和职责。教师要从每一次独立判断、验算结果等日常学习习惯抓起。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首先教师要以身示教,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字迹优美、工整、条理清晰、布局合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认真学习、写作业的习惯,分析,思考、判断周全的学习习惯。通过培养学生精确地计算、严密的逻辑推理、分析、判断事物发展的规律和结果。这对他们今后的日常行为将起到很好帮助。使他们语言和行为具有责任感。从而深化求真务实的内涵。他们能正常地发挥自身的潜能,达到学习、生活、工作得心应手的境界。为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中学数学教学中环保意识的渗透
课堂教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但知识的应用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和生产。从学生的心理素质考虑,以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教学更能真正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心理认同。教师应举身边或学生熟悉的实例教学为佳。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的课题活动《丢弃了多少塑料袋》时让学生在校园、街头、公园及家庭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制成统计图然后估计这些家庭1年内丢弃的塑料袋数量。如果将这些家庭1周内丢弃的塑料袋数量全部铺开大约占多大面积?一年呢?能铺满整个校园吗?让学生了解白色污染的危害,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应从自身做起。很自然地顺势开展德育渗透工作,教育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财产、设施,保护公共场所的花草树木等公益活动设施是一个公民的责任和美德。教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学生在公共场合不随地吐痰和口香糖、不扔垃圾等,公共秩序要自觉维护,培养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社会公德意识、环境保护意识等是每一个学生应当自觉遵守的义务,从小事讲起、从身边的实事为教育内容使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得到德育熏陶、净化、美化心灵。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仅教授学生知识的运用,更重要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德育渗透。这样教师的德育工作就比较贴近现实生活,以生动的实例取得事半功倍的作用,远比讲几句空话、写几个大字搞好德育工作实际得多。
(四)中学数学教学中价值观、集体观、国家观的渗透。
中国古代数学家们对于勾股定理的发现和证明,在世界数学史上具有独特的贡献和地位,其中所体现出来的“数性统一”的思想方法,更具有重大意义。如:中国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周髀算经》的开头,记载着一段周公向商高请教数学知识的对话:周公问:“我听说您对数学非常精通,我想请教一下:天没有梯子可以上去,地也没法用尺子去一段一段丈量,那么怎样才能得到关于天地的数据呢?” 商高回答说:“数的产生来源于对方和圆这些形体的认识。其中有一条原理:当直角三角形‘矩’得到的一条直角边‘勾’等于3,另一条直角边‘股’等于4的时候,那么它的斜边‘弦’就必定是5.这个原理是大禹在治水的时候就总结出来的啊” 中国古代的数学家们不仅很早就发现并应用勾股定理,而且很早就尝试对勾股定理作理论的证明。最早对勾股定理进行证明的,是三国时期吴国的数学家赵爽。赵爽对勾股定理的证明可谓别具匠心,极富创新意识。为中国古代以形证数,形数统一,代数和几何紧密结合,互不可分的独特风格树立了一个典范。教师要善于借助这类教材加强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集体观、国家观、道德观等人生观念的培养和教育,突出德育贯穿知识的重要性,使德育工作在数学教学中变的生动,具体理论结合实际,形成教师、教材、理论、实际学生和社会相互依托的有机结合,才能显现德育工作的成效。
(五)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无处不在,追求美是人类的天性。人类思想道德情操的提高有赖于对美的不断追求,有了思想上的美,心灵才能得到净化,行为才能有所约束。所谓的心灵美就是泛指人的思想品质规范。语言、行为比较符合基本的道德标准。较高的心理素质,数学不仅有数学的美还有对称美、形式的美。美同样贯穿于数学学科中,如:数的美,教师要身教为先,写一手美的数字,式子中要讲究追求式子的对称美,培养教育学生书写工整,不断追求数与式的美。学生的算术式和阿拉伯数字的书写工整,同样突显美,加上数字写的优美,一幅美的作品便展现于人们眼前。又如,方程组是一种书写独特的格式,从写未知数开始至整个方程解的过程,不仅贯穿着数学知识,同时也是追求美的起点。启发、引导学生不断追求写数与字母的美,还要追求规范的格式美,将单独的美结合成同一格式的美。再如,数学中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也是数学学科中典型的“美”。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追求“美”。从做图开始直到每次作业中都自觉追求形的美,只有在不断的追求美的同时才能升华心灵美。学生在追求“形”的“美”中转入追求“无形”的美,使美育落实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中的各个环节上,将人生中最美的“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世界将变的更加美好!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每位教师都应将美育融入教育教学中的各个方面。
总之,现代教育中德育是一切教育前提下的教育。当前在素质教育的方针下,德育显现出它所扮演的极其重要“角色”,及时的将传统的“教书育人”定格为“育人教书”的思想理念。日常教育教学中紧紧围绕这一理念切实开展以达到“寓教于乐”的实际效果,以“因材施教”为原则,从培养学生做人的角度出发,教育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切实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的人而努力。
关键词:“育人教书”理念;德育;渗透
现代社会人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是人生的重要里程碑。对人的一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全民族综合素质的提高,而衡量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不仅是以文化知识水平为标准,更重要的是以个人的思想品德及日常行为是否规范为准绳的。所以,“德育”是学校教育的前提。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校教育。“教书育人”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也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一个人能否成为对社会、对人类有用的人,很大程度上寄希望于广大教师的培养教育。当代科学文化事业飞速发展,各项科研成果层出不穷,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不同程度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不断地更新着人类的各种观念、思想及思维方式。每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教育事业也不例外,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更新观念,借鉴当代的文明成果,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具备广博的知识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一、“育人教书”理念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孩子的物质支持较充裕。人们忙于追求经济利益,往往淡漠或忽视对孩子的心理成长及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孩子长期在“养尊处优”中生活成长,难免形成不健康的心理。许多孩子自我意识过强,“唯我主义”心理广泛存在,有不同程度的自私、自利现象,他们缺乏对他人的关爱、缺乏同情心、缺乏劳动艰辛的感受等,造成心理活动健全的缺失现象较突出。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应该及时对他们加强教育,细致地引导和耐心的帮助,使他们具备良好的综合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这一趋势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对教育的客观现实。否则,将来他们步入社会后,因为他们对社会、集体、国家的责任感相对淡薄,因此他们所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等有不同程度的缺失甚至是错误的。试想一个心理不健康或不健全的人,他的行为在危及自身的同时也将危及到他人,危害社会乃至国家的安全。所以,学校教育应以“育人”为前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承担着传播知识,继承和发扬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以及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思想观念形成的责任。培养他们以科学眼光看待事物,以科学方法验证真理的存在。教师的责任不光是传授学生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生活、生产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教育他们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益的合格公民。
二、中学数学日常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一)中学数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渗透。
世界上任何国家的教育一般是爱国主义教育,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然后才是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我国新课改及非课改教材内容中同样收录了大量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这些素材以鲜活的事实展现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明发展史,再现了伟大勤劳的中华民族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文化事业做出的巨大成就和贡献。如:约在公元1世纪形成的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就已记载负数的概念及其加减法的运算法则。指出我国是最早承认负数的国家,讲到“圆周率”时,介绍我国杰出的数学家祖冲之在“圆周率”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它是世界上第一个算出圆周率到七位小数的人,他提出的“约率”“密率”比外国数学家早在一千一百多年。激励学生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我国数学的光辉成就为我国数学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现代数学家华罗庚、陈景润等这些事迹都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每位教师都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严肃认真地介绍、讲述这方面的知识,全面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师要从各个学科的特点出发不遗余力地扎扎实实地结合教材切实开展德育渗透以饱满的精神、真挚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伟大的中华民族。激励学生以前辈的光辉形象为榜样,勇于克服困难,勇于创新,超越自我地探求真理。以朴实的求真务实的精神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借鉴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中学日常教学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渗透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首先是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是一个人长期逐步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或倾向。数学本身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精确性。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严谨、负责的科学的判断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读书习惯、作业习惯、审题、思考习惯、验算习惯及探求知识归纳总结知识规律、特点等习惯。所以帮助学生形成这些习惯的过程需长期不懈的努力;需要教师和学生建立互信互动和谐的学习氛围。因此耐心细致地完成每次的作业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主要途径。每位教师都要严肃地看待这一培养过程。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是每位教师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和职责。教师要从每一次独立判断、验算结果等日常学习习惯抓起。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首先教师要以身示教,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字迹优美、工整、条理清晰、布局合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认真学习、写作业的习惯,分析,思考、判断周全的学习习惯。通过培养学生精确地计算、严密的逻辑推理、分析、判断事物发展的规律和结果。这对他们今后的日常行为将起到很好帮助。使他们语言和行为具有责任感。从而深化求真务实的内涵。他们能正常地发挥自身的潜能,达到学习、生活、工作得心应手的境界。为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中学数学教学中环保意识的渗透
课堂教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但知识的应用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和生产。从学生的心理素质考虑,以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教学更能真正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心理认同。教师应举身边或学生熟悉的实例教学为佳。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的课题活动《丢弃了多少塑料袋》时让学生在校园、街头、公园及家庭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制成统计图然后估计这些家庭1年内丢弃的塑料袋数量。如果将这些家庭1周内丢弃的塑料袋数量全部铺开大约占多大面积?一年呢?能铺满整个校园吗?让学生了解白色污染的危害,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应从自身做起。很自然地顺势开展德育渗透工作,教育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财产、设施,保护公共场所的花草树木等公益活动设施是一个公民的责任和美德。教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学生在公共场合不随地吐痰和口香糖、不扔垃圾等,公共秩序要自觉维护,培养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社会公德意识、环境保护意识等是每一个学生应当自觉遵守的义务,从小事讲起、从身边的实事为教育内容使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得到德育熏陶、净化、美化心灵。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仅教授学生知识的运用,更重要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德育渗透。这样教师的德育工作就比较贴近现实生活,以生动的实例取得事半功倍的作用,远比讲几句空话、写几个大字搞好德育工作实际得多。
(四)中学数学教学中价值观、集体观、国家观的渗透。
中国古代数学家们对于勾股定理的发现和证明,在世界数学史上具有独特的贡献和地位,其中所体现出来的“数性统一”的思想方法,更具有重大意义。如:中国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周髀算经》的开头,记载着一段周公向商高请教数学知识的对话:周公问:“我听说您对数学非常精通,我想请教一下:天没有梯子可以上去,地也没法用尺子去一段一段丈量,那么怎样才能得到关于天地的数据呢?” 商高回答说:“数的产生来源于对方和圆这些形体的认识。其中有一条原理:当直角三角形‘矩’得到的一条直角边‘勾’等于3,另一条直角边‘股’等于4的时候,那么它的斜边‘弦’就必定是5.这个原理是大禹在治水的时候就总结出来的啊” 中国古代的数学家们不仅很早就发现并应用勾股定理,而且很早就尝试对勾股定理作理论的证明。最早对勾股定理进行证明的,是三国时期吴国的数学家赵爽。赵爽对勾股定理的证明可谓别具匠心,极富创新意识。为中国古代以形证数,形数统一,代数和几何紧密结合,互不可分的独特风格树立了一个典范。教师要善于借助这类教材加强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集体观、国家观、道德观等人生观念的培养和教育,突出德育贯穿知识的重要性,使德育工作在数学教学中变的生动,具体理论结合实际,形成教师、教材、理论、实际学生和社会相互依托的有机结合,才能显现德育工作的成效。
(五)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无处不在,追求美是人类的天性。人类思想道德情操的提高有赖于对美的不断追求,有了思想上的美,心灵才能得到净化,行为才能有所约束。所谓的心灵美就是泛指人的思想品质规范。语言、行为比较符合基本的道德标准。较高的心理素质,数学不仅有数学的美还有对称美、形式的美。美同样贯穿于数学学科中,如:数的美,教师要身教为先,写一手美的数字,式子中要讲究追求式子的对称美,培养教育学生书写工整,不断追求数与式的美。学生的算术式和阿拉伯数字的书写工整,同样突显美,加上数字写的优美,一幅美的作品便展现于人们眼前。又如,方程组是一种书写独特的格式,从写未知数开始至整个方程解的过程,不仅贯穿着数学知识,同时也是追求美的起点。启发、引导学生不断追求写数与字母的美,还要追求规范的格式美,将单独的美结合成同一格式的美。再如,数学中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也是数学学科中典型的“美”。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追求“美”。从做图开始直到每次作业中都自觉追求形的美,只有在不断的追求美的同时才能升华心灵美。学生在追求“形”的“美”中转入追求“无形”的美,使美育落实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中的各个环节上,将人生中最美的“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世界将变的更加美好!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每位教师都应将美育融入教育教学中的各个方面。
总之,现代教育中德育是一切教育前提下的教育。当前在素质教育的方针下,德育显现出它所扮演的极其重要“角色”,及时的将传统的“教书育人”定格为“育人教书”的思想理念。日常教育教学中紧紧围绕这一理念切实开展以达到“寓教于乐”的实际效果,以“因材施教”为原则,从培养学生做人的角度出发,教育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切实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的人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