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高中地理美育教育的落实
【作者】 黄启业
【机构】 山东省郯城第一中学高中地理组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地理美育是指从美学的角度进行地理知识教学的教育方法,它蕴涵着丰富的内容,是地理教学在优美艺术气氛中实施的过程。地理美育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美育能培养学生爱自然、爱祖国的情感。地理学科中涉及自然美、人为环境美的内容十分丰富,是其它学科所不能比拟的。通过教学,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爱自然、爱祖国的情感,其效果远远超过单纯的说教。
2.地理美育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而地理集聚精华,展示特色,现其原理,谁不向往闻名中外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谁不好奇神秘奥妙的宇宙天空、海洋大漠?当学生有了强烈的向往欲时,教师随即指出,你怎样去了解?又怎样去欣赏、评价呢?地理知识可以告诉你!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对美的向往,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3.地理美育能使学生受到艺术教育。人类生产生活离不开环境,身边的美好事物常被我们忽略,当我们仔细观察时,就会发现这些地理事物是那么美好。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结合身边的地理事物,比如,带学生去参观学校附近一处古迹,或者看一座古建筑,或游览一处风景区,让学生亲身去感受平常中的美,学生就能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
4.地理美育能激发追求美的良好愿望。自然环境美、人为环境美、教师的形象美、举止美、语言美、板书美、绘图美和心灵美等等,都能够激发学生向往和追求美的良好愿望。久而久之,就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地理教育中如何使美育得到渗透和实施,还需要从以下诸方面做起:
1. 以地理教师自身的美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教师应以自身美的素质、美的教学艺术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在美的活动中,在美的环境和气氛中,学会审美,提高美的鉴赏力。
2.诱发美感,激发求知欲,启迪思维。为了消除人们对地理的误解,还地理的本来面目,教师可以从学生步入地理世界的第一天开始,就采用一切可行的手段,如幻灯、投影、录像、参观、访问、调查等来体现地理的美,使学生在地理美的陶冶之中,唤起探索地理美的兴趣,强化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另外,富有美感的教学内容和外部学习环境,能够吸引学生集中注意、活跃思维、开展想象。富有美感的地理板图和电化教学手段等,可以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转化。
3.运用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培养学生的审美创美能力。课堂语言是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优美的语言,不仅是传递信息的良好载体,而且是塑造美、体现美的美育源泉。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常常表现为:讲授新课善于引人入胜,课堂提问能够启发思维;巩固已学知识善于回答学生疑问,逐一分析讲深讲透;教学重点再三强调,知识难点讲解通俗易懂;描述地理事物字斟句酌,地理用语准确无误;辅导自学激发兴趣,教学语调抑扬顿挫。这种语言艺术是一种才华,是一种力量,是需要经历长期的教学经验积累和磨砺才能掌握的。这是培养学生审美、创美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地理美育教育的原则:
1、乡土原则。也可称为就近原则。每一个人对其生养他(她)的故土都怀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如在介绍美、 日某年度经济发展时,学生马上会问:我们国家呢?我们省呢?我们市呢?我们乡呢?……介绍一些国情、省 情、市情、乡情,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还可以激发他们报效祖国、建设家乡的豪情。
2、 参与原则。对于渴望走向独立阶段的中学生来说,什么都想试一试,参与意识相当强。因此,选一些他们 经历或熟悉的,或以后完全可以参与的事例,也是颇富吸引力的。如,在讲授“陆地自然带”时,让一个旅行 过京广线的同学来介绍沿途景观、分析成因。(纬度地带性,热量为主导因素)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又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3、启发原则。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往往如同一块磁铁,以其智慧的闪光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类问题作为 趣味点,往往更具思考价值。笔者在讲授“地球的运动”时,并不是直入新课,而是先叫学生回忆初中语文课 本中的《两小儿辩日》,接着提问:(1)两个小孩在路边争论什么?(日出时离我们远还是中午时离我们远)(2 )“孔子不能日”的问题,你们哪位能帮我解答?(3)孔子为何不能答?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在我身上。我 则示意学生打开课本,叫大家先看一遍书,然后回答。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个个跃跃欲试。
总之,地理教育中的美育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新课题,应该进行探索实践。地理教师应该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1.地理美育能培养学生爱自然、爱祖国的情感。地理学科中涉及自然美、人为环境美的内容十分丰富,是其它学科所不能比拟的。通过教学,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爱自然、爱祖国的情感,其效果远远超过单纯的说教。
2.地理美育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而地理集聚精华,展示特色,现其原理,谁不向往闻名中外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谁不好奇神秘奥妙的宇宙天空、海洋大漠?当学生有了强烈的向往欲时,教师随即指出,你怎样去了解?又怎样去欣赏、评价呢?地理知识可以告诉你!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对美的向往,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3.地理美育能使学生受到艺术教育。人类生产生活离不开环境,身边的美好事物常被我们忽略,当我们仔细观察时,就会发现这些地理事物是那么美好。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结合身边的地理事物,比如,带学生去参观学校附近一处古迹,或者看一座古建筑,或游览一处风景区,让学生亲身去感受平常中的美,学生就能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
4.地理美育能激发追求美的良好愿望。自然环境美、人为环境美、教师的形象美、举止美、语言美、板书美、绘图美和心灵美等等,都能够激发学生向往和追求美的良好愿望。久而久之,就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地理教育中如何使美育得到渗透和实施,还需要从以下诸方面做起:
1. 以地理教师自身的美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教师应以自身美的素质、美的教学艺术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在美的活动中,在美的环境和气氛中,学会审美,提高美的鉴赏力。
2.诱发美感,激发求知欲,启迪思维。为了消除人们对地理的误解,还地理的本来面目,教师可以从学生步入地理世界的第一天开始,就采用一切可行的手段,如幻灯、投影、录像、参观、访问、调查等来体现地理的美,使学生在地理美的陶冶之中,唤起探索地理美的兴趣,强化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另外,富有美感的教学内容和外部学习环境,能够吸引学生集中注意、活跃思维、开展想象。富有美感的地理板图和电化教学手段等,可以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转化。
3.运用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培养学生的审美创美能力。课堂语言是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优美的语言,不仅是传递信息的良好载体,而且是塑造美、体现美的美育源泉。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常常表现为:讲授新课善于引人入胜,课堂提问能够启发思维;巩固已学知识善于回答学生疑问,逐一分析讲深讲透;教学重点再三强调,知识难点讲解通俗易懂;描述地理事物字斟句酌,地理用语准确无误;辅导自学激发兴趣,教学语调抑扬顿挫。这种语言艺术是一种才华,是一种力量,是需要经历长期的教学经验积累和磨砺才能掌握的。这是培养学生审美、创美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地理美育教育的原则:
1、乡土原则。也可称为就近原则。每一个人对其生养他(她)的故土都怀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如在介绍美、 日某年度经济发展时,学生马上会问:我们国家呢?我们省呢?我们市呢?我们乡呢?……介绍一些国情、省 情、市情、乡情,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还可以激发他们报效祖国、建设家乡的豪情。
2、 参与原则。对于渴望走向独立阶段的中学生来说,什么都想试一试,参与意识相当强。因此,选一些他们 经历或熟悉的,或以后完全可以参与的事例,也是颇富吸引力的。如,在讲授“陆地自然带”时,让一个旅行 过京广线的同学来介绍沿途景观、分析成因。(纬度地带性,热量为主导因素)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又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3、启发原则。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往往如同一块磁铁,以其智慧的闪光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类问题作为 趣味点,往往更具思考价值。笔者在讲授“地球的运动”时,并不是直入新课,而是先叫学生回忆初中语文课 本中的《两小儿辩日》,接着提问:(1)两个小孩在路边争论什么?(日出时离我们远还是中午时离我们远)(2 )“孔子不能日”的问题,你们哪位能帮我解答?(3)孔子为何不能答?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在我身上。我 则示意学生打开课本,叫大家先看一遍书,然后回答。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个个跃跃欲试。
总之,地理教育中的美育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新课题,应该进行探索实践。地理教师应该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