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也谈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边 仓
【机构】 西藏昂仁县多白乡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结晶,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在小学教育中,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底蕴,塑造民族精神,对建设社会主义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从当前情况看,我国小学对传统文化教育虽然已经开始重视,但由于小学生知识积累不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薄弱,因此,对小学生进行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教育;民族精神;中华民族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它有着无比深厚的底蕴;有着无比丰富的知识资源让我们去开采、去发展;而小学生正处于对新生事物感到好奇的生理年代,语文教学作为一种本土文化的承传,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作为老师,渗透一定相对比较浅显易懂的传统文化基本知识,对吸引学生听课和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有莫大的帮助。
当前我们上小学语文课时,对传统文化基础知识方面很少涉及,或者基本没有涉及过。我们都知道,要一个人去学好和做好某种事物,就必须让他们先喜欢上这类事物。也就是说,先激发他们对某事物的兴趣──好奇心是人类最优秀的指挥者。所以,我们必须在课堂上讲解一些基本的传统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们喜欢去读课外的书,那就开拓了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同时也提高了我们的教学质量。在讲究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不能单单按部就班,以文解文,进行枯燥无味的、空洞的、使人厌烦、使人昏昏入睡的授课;不能以“一切为了考试过关”作为授课的目的;不要“填鸭式”的教学;我们必须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己任,改变授课方式,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精华基因,培养学生对我国古文化的好奇和责任感,势必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笔者认为,对学生灌输古代传统文化基本知识,除了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以外,主要还有如下几方面作用。
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如我在讲授《马踏飞燕》时,在讲述第三自然段时,适时插入讲述唐代唐三彩的描述,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唐三彩在马的制作方面也有同样高超的技术和有同样的艺术价值:唐代有一种与“马踏飞燕”制作原料不同的艺术品,叫唐三彩。它是一种陶瓷,盛行与唐初,产于洛阳,制作素材很多,有人、动物等,其中以马的塑造表现最为出色,有的扬足飞奔、有的引颈嘶鸣、有的俯首舔足,表现出各种生动、逼真的姿态。有着非常之高的艺术价值。唐三彩因为它做工精细、制作规整,所以不变形、不裂缝。 这样,在讲述东汉文物的同时又让学生了解到了唐朝陶瓷唐三彩的一些知识,扩展了学生的视野、认识了古人卓越的才能,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陶冶情操
例如讲授《示儿》时,我在讲完此文后穿插讲述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生平、他的一些事迹以及他的重要作品《离骚》的情况。我通过简单易懂的言语描述,可以产生比较好的效果:我国古代诸如《示儿》这样的爱国诗数不胜数,同样,爱国诗人也非常之多,其中影响最大的应算战国末期的屈原。屈原学识渊博,但不幸的是,在朝廷给当权派排挤,遭流放的境地;但他始终不忘国事,时时刻刻关心国家的安危,他这种献身与理想的高尚情操、坚贞不屈的伟大人格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对后代子孙,尤其是知识分子产生了去大的影响。《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诗歌无情得揭露斥责了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充分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热爱国家、疾恶如仇的修身洁行、坚贞不屈的高尚人格。
三、有助于学生性格的塑造
如在讲授《将相和》时,因为课文描述的是春秋战国时的事情,所以我向学生描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的一些人物情况:春秋时期的文化是中国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的一页。当时出现过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等伟大的文学大家。其中孔子可能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一位,他给后人称之为“圣人”。他手执着“仁政”的大旗,挺身而出,奔走与各个诸侯国,呼唤着他的神圣的理想,呼唤着正义和他所崇尚的道德。这个知识渊博而又勇敢的老人;这个真诚而又执着的“圣人”,一生都为实现他的理想而奔走呐喊,一生都在维持着正义和良知。他是一个伟大的学者,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显而易见,这样的插入收到的效果肯定比较好。因为它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四、为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今学生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中不尊敬长辈、自私,没有理想抱负的现象普遍存,在语文教学中恰当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五、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我国灿烂的五千年文化历史,有着无比深厚的底蕴;有着无比丰富的知识资源让我们去开采、去发展,而小学生正处于对新生事物感到好奇的生理年代,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利用好语文教学这一途径,对他们灌输一定相对比较浅显易懂的传统文化基本知识,对吸引学生听课和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有极大的帮助。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一个人去学好和做好某种事物,就应先激发他们对某事物的兴趣。所以,我们可在课堂上涉及、讲解一些基本的传统文化知识,在课堂上积极渗透一些传统文化信息,达到引导的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去读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书。
总之,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对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认知结构都有帮助,创新共进无定法,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和需要我们创造性的去渗透,各得其宜,各尽其妙,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更好的为语文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葛文豪;传扬传统文化 培养时代新人——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小学生作文辅导(教师适用);2011年01期
2.张励;顾燕飞;传承中华文化 滋养人文情怀[J];思想理论教育;2009年20期
3.杜娅;浅论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09年12期
4.明绪奎;宫克水;刘晓静;;利用传统文化加强学生素质教育[J];成才之路;2008年23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教育;民族精神;中华民族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它有着无比深厚的底蕴;有着无比丰富的知识资源让我们去开采、去发展;而小学生正处于对新生事物感到好奇的生理年代,语文教学作为一种本土文化的承传,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作为老师,渗透一定相对比较浅显易懂的传统文化基本知识,对吸引学生听课和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有莫大的帮助。
当前我们上小学语文课时,对传统文化基础知识方面很少涉及,或者基本没有涉及过。我们都知道,要一个人去学好和做好某种事物,就必须让他们先喜欢上这类事物。也就是说,先激发他们对某事物的兴趣──好奇心是人类最优秀的指挥者。所以,我们必须在课堂上讲解一些基本的传统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们喜欢去读课外的书,那就开拓了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同时也提高了我们的教学质量。在讲究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不能单单按部就班,以文解文,进行枯燥无味的、空洞的、使人厌烦、使人昏昏入睡的授课;不能以“一切为了考试过关”作为授课的目的;不要“填鸭式”的教学;我们必须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己任,改变授课方式,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精华基因,培养学生对我国古文化的好奇和责任感,势必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笔者认为,对学生灌输古代传统文化基本知识,除了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以外,主要还有如下几方面作用。
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如我在讲授《马踏飞燕》时,在讲述第三自然段时,适时插入讲述唐代唐三彩的描述,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唐三彩在马的制作方面也有同样高超的技术和有同样的艺术价值:唐代有一种与“马踏飞燕”制作原料不同的艺术品,叫唐三彩。它是一种陶瓷,盛行与唐初,产于洛阳,制作素材很多,有人、动物等,其中以马的塑造表现最为出色,有的扬足飞奔、有的引颈嘶鸣、有的俯首舔足,表现出各种生动、逼真的姿态。有着非常之高的艺术价值。唐三彩因为它做工精细、制作规整,所以不变形、不裂缝。 这样,在讲述东汉文物的同时又让学生了解到了唐朝陶瓷唐三彩的一些知识,扩展了学生的视野、认识了古人卓越的才能,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陶冶情操
例如讲授《示儿》时,我在讲完此文后穿插讲述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生平、他的一些事迹以及他的重要作品《离骚》的情况。我通过简单易懂的言语描述,可以产生比较好的效果:我国古代诸如《示儿》这样的爱国诗数不胜数,同样,爱国诗人也非常之多,其中影响最大的应算战国末期的屈原。屈原学识渊博,但不幸的是,在朝廷给当权派排挤,遭流放的境地;但他始终不忘国事,时时刻刻关心国家的安危,他这种献身与理想的高尚情操、坚贞不屈的伟大人格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对后代子孙,尤其是知识分子产生了去大的影响。《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诗歌无情得揭露斥责了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充分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热爱国家、疾恶如仇的修身洁行、坚贞不屈的高尚人格。
三、有助于学生性格的塑造
如在讲授《将相和》时,因为课文描述的是春秋战国时的事情,所以我向学生描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的一些人物情况:春秋时期的文化是中国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的一页。当时出现过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等伟大的文学大家。其中孔子可能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一位,他给后人称之为“圣人”。他手执着“仁政”的大旗,挺身而出,奔走与各个诸侯国,呼唤着他的神圣的理想,呼唤着正义和他所崇尚的道德。这个知识渊博而又勇敢的老人;这个真诚而又执着的“圣人”,一生都为实现他的理想而奔走呐喊,一生都在维持着正义和良知。他是一个伟大的学者,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显而易见,这样的插入收到的效果肯定比较好。因为它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四、为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今学生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中不尊敬长辈、自私,没有理想抱负的现象普遍存,在语文教学中恰当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五、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我国灿烂的五千年文化历史,有着无比深厚的底蕴;有着无比丰富的知识资源让我们去开采、去发展,而小学生正处于对新生事物感到好奇的生理年代,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利用好语文教学这一途径,对他们灌输一定相对比较浅显易懂的传统文化基本知识,对吸引学生听课和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有极大的帮助。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一个人去学好和做好某种事物,就应先激发他们对某事物的兴趣。所以,我们可在课堂上涉及、讲解一些基本的传统文化知识,在课堂上积极渗透一些传统文化信息,达到引导的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去读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书。
总之,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对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认知结构都有帮助,创新共进无定法,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和需要我们创造性的去渗透,各得其宜,各尽其妙,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更好的为语文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葛文豪;传扬传统文化 培养时代新人——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小学生作文辅导(教师适用);2011年01期
2.张励;顾燕飞;传承中华文化 滋养人文情怀[J];思想理论教育;2009年20期
3.杜娅;浅论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09年12期
4.明绪奎;宫克水;刘晓静;;利用传统文化加强学生素质教育[J];成才之路;2008年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