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口语交际的“四个不要”
【作者】 赵 晶
【机构】 四川省广安实验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口语交际教学必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突出人的主体性,从学生实际出发,满足日常学习、生活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和初步交往和沟通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口语交际 “四个不要”
口语交际是深化语文课程改革出现的一种新型课型,担当着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的重任。由于这种课型实践时间短,经验不成熟,处于探索研究阶段,没有理论支撑,很多教师操作起来感到茫然,甚至不知所措,加之这种课本身自由空间大、随意性强,于是课堂上出现了仁者见仁的作法。虽然新课改提倡匠心独运,但要异曲同工、殊途同归,逐步实现口语交际的阶段目标。因此,笔者实践多年心得---“四个不要”也许能给你一些启发。
一、不要把口语交际课当作单纯的“礼貌听取别人意见”的听话课或“表达清楚完整”的说话课
在小学低段,新课标在口语交际阶段目标中指出:“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这里指出学生的“说”的方式和内容、也道明了学生“听”的材料。当然听、说不分家,做到听后说、说中听、边听边说。而地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由于把目标定位太低,仅限于能表达一句或一段通顺的话,限于在交际中能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是有悖新课标精神的。我认为它的目标是综合的,一方面让学生观察生活,了解生活;另一方面重在培养学生懂得如何与人交往的能力,以及交往过程所体现出的口头表达能力,态度自然大方的语言交际能力。通过多种形式的听、说、交往的训练,由简单的听话说话到会听、能说、逐步交际,这样训练,才能实现其目标。
二、不要在口语交际过程中只侧重师生互动,而忽略生生互动
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口语交际给我们创设了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途径,在这个途径中重要的不在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而在于活动主体——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很多学生认为:和老师之间的谈话,没有与同伴交流那样的轻松与无拘无束。学生与学生有相似的经历,站在平等的水平线上,教师只需以参与者的身份为他们创设一种民主、和谐、自如的氛围。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才能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口语交际仍然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不是做教师活动的配角。只有在这样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环境中,学生才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展开想象的翅膀,敢于探索未来的天地,各种预期的目标自然而然地在生生互动中达到了。
三、不要在口语交际过程中再现“一问一答”式的课堂,限制学生思维发散
传统课堂,老师问,学生答,“被牵着走”的学生只能受制于教师设计的无数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应立足于为学生终身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不受任何教条的禁锢。我们都不希望学生成为“玻璃罩下的跳蚤”,更不希望让他们“只看到教室里厚墙上的四角的屋顶”。他们需要放眼世界,展望未来,需要知道他们想要知道的东西,需要思维触角触及更广阔的天空。虽然提问是课堂教学的最常用的组织形式,但驾驭课堂需要的不仅是这样的“一问一答”,更需要教师教育睿智,问题是可以变通的,是灵活的,我们要应充分尊重学生鲜活的个性,尊重学生的真实体验,挖掘学生发散思维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语言是思维的外衣,更不能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相反,我们还要通过更多平台,以语言培养发展学生思维,以思维提高反促语言提升。
四、不要把口语交际课当成“看图说话”课,脱离可表演的现实生活
知识大都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的知识学生深有体会,更能激起表达的欲望,这种欲望正是这种新课型成功的关键。有的老师上口语交际,从开头到结束都明显看出,他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一直围绕着教学挂图呈现的内容来采取多种形式:个人思、小组议、指名说、采访、汇报等,把图中的东西体现得淋漓尽致,一堂课下来最终只达到学生能看图说一段完整的话的目的,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上收效甚微。我认为,图只起引路的作用,剩下的路怎么走,还得靠学生在教师启发下发挥想象的空间,联系生活实际,畅所欲言。口语交际本身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交际,是一种生存技能。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采取表演生活的教学形式,更能激活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更易投入,从而不断拓展口语交际训练的内容和范围,使他们乐于探索这门语言艺术的价值所在。
综上所述,口语交际这种课型,出现这些误区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在探索阶段,出现或这或那的问题都是我们在摸索期应付出的代价。但我们只要以新课标精神为行动准绳,围绕生活实际,围绕学生思维方向,扮演好导航员的角色,就一定能使口语交际发挥其真正的效益。以上是我多年的实践所得,希给你一些帮助,不要再重蹈“四个不要”之复辙。
参考文献:
[1]王琳化,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J].教育艺术,2010.3。
[2]李志培,树立新理念,让口语交际教学见成效[J].教育艺术,2010。
[3]钱泳琦,小学口语交际有效性教学之我见[J].新课程研究,2007.7。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口语交际 “四个不要”
口语交际是深化语文课程改革出现的一种新型课型,担当着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的重任。由于这种课型实践时间短,经验不成熟,处于探索研究阶段,没有理论支撑,很多教师操作起来感到茫然,甚至不知所措,加之这种课本身自由空间大、随意性强,于是课堂上出现了仁者见仁的作法。虽然新课改提倡匠心独运,但要异曲同工、殊途同归,逐步实现口语交际的阶段目标。因此,笔者实践多年心得---“四个不要”也许能给你一些启发。
一、不要把口语交际课当作单纯的“礼貌听取别人意见”的听话课或“表达清楚完整”的说话课
在小学低段,新课标在口语交际阶段目标中指出:“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这里指出学生的“说”的方式和内容、也道明了学生“听”的材料。当然听、说不分家,做到听后说、说中听、边听边说。而地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由于把目标定位太低,仅限于能表达一句或一段通顺的话,限于在交际中能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是有悖新课标精神的。我认为它的目标是综合的,一方面让学生观察生活,了解生活;另一方面重在培养学生懂得如何与人交往的能力,以及交往过程所体现出的口头表达能力,态度自然大方的语言交际能力。通过多种形式的听、说、交往的训练,由简单的听话说话到会听、能说、逐步交际,这样训练,才能实现其目标。
二、不要在口语交际过程中只侧重师生互动,而忽略生生互动
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口语交际给我们创设了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途径,在这个途径中重要的不在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而在于活动主体——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很多学生认为:和老师之间的谈话,没有与同伴交流那样的轻松与无拘无束。学生与学生有相似的经历,站在平等的水平线上,教师只需以参与者的身份为他们创设一种民主、和谐、自如的氛围。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才能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口语交际仍然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不是做教师活动的配角。只有在这样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环境中,学生才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展开想象的翅膀,敢于探索未来的天地,各种预期的目标自然而然地在生生互动中达到了。
三、不要在口语交际过程中再现“一问一答”式的课堂,限制学生思维发散
传统课堂,老师问,学生答,“被牵着走”的学生只能受制于教师设计的无数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应立足于为学生终身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不受任何教条的禁锢。我们都不希望学生成为“玻璃罩下的跳蚤”,更不希望让他们“只看到教室里厚墙上的四角的屋顶”。他们需要放眼世界,展望未来,需要知道他们想要知道的东西,需要思维触角触及更广阔的天空。虽然提问是课堂教学的最常用的组织形式,但驾驭课堂需要的不仅是这样的“一问一答”,更需要教师教育睿智,问题是可以变通的,是灵活的,我们要应充分尊重学生鲜活的个性,尊重学生的真实体验,挖掘学生发散思维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语言是思维的外衣,更不能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相反,我们还要通过更多平台,以语言培养发展学生思维,以思维提高反促语言提升。
四、不要把口语交际课当成“看图说话”课,脱离可表演的现实生活
知识大都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的知识学生深有体会,更能激起表达的欲望,这种欲望正是这种新课型成功的关键。有的老师上口语交际,从开头到结束都明显看出,他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一直围绕着教学挂图呈现的内容来采取多种形式:个人思、小组议、指名说、采访、汇报等,把图中的东西体现得淋漓尽致,一堂课下来最终只达到学生能看图说一段完整的话的目的,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上收效甚微。我认为,图只起引路的作用,剩下的路怎么走,还得靠学生在教师启发下发挥想象的空间,联系生活实际,畅所欲言。口语交际本身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交际,是一种生存技能。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采取表演生活的教学形式,更能激活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更易投入,从而不断拓展口语交际训练的内容和范围,使他们乐于探索这门语言艺术的价值所在。
综上所述,口语交际这种课型,出现这些误区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在探索阶段,出现或这或那的问题都是我们在摸索期应付出的代价。但我们只要以新课标精神为行动准绳,围绕生活实际,围绕学生思维方向,扮演好导航员的角色,就一定能使口语交际发挥其真正的效益。以上是我多年的实践所得,希给你一些帮助,不要再重蹈“四个不要”之复辙。
参考文献:
[1]王琳化,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J].教育艺术,2010.3。
[2]李志培,树立新理念,让口语交际教学见成效[J].教育艺术,2010。
[3]钱泳琦,小学口语交际有效性教学之我见[J].新课程研究,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