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有效实施“随文练笔”,全面提升习作能力
【作者】 王 雄
【机构】 甘肃省靖远师范附属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随文练笔是提升学生习作能力行之有效的办法。如何实施有效的随文练笔呢?应做到模仿式练笔—例文仿写,认识文体,习出方法;想象式练笔—想象拓展,加深理解,习出素养;理解式练笔—读后抒写,释放情感,习出意境;转换式练笔—改写经典,训练语言,习出涵养。
关键词:有效实施 阅读教学 “随文练笔” 全面提升 学生习作能力
习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费时多而且收效微。怕写、厌写的现象普遍存在,很多学生写起作文东拼西凑,缺乏真情实感,假话空话连篇。如何提高习作教学效率、全面提升学生习作能力,是当下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也是我们语文教学首要解决的问题。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读是写的基础。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架起读与写之间的桥梁呢?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所以说随文练笔是提升学生习作能力行之有效的办法。随文练笔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贴近实际、紧随阅读教学,而且形式多样,学生乐于接受。但在实际教学中对练笔的时机把握不准、练笔的方法要求过严、练笔的作用认识不全、练笔的评价轻描淡写,以至于随文练笔的实效不高。如何实施有效的随文练笔呢?我根据前人的经验以及自己的教学实践,在随文练笔方面,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模仿式练笔——例文仿写,认识文体,习出方法
模仿式练笔即例文仿写。“模仿就是学习,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模仿是儿童发展的基本途径之一,模仿可以使儿童由不自觉到自觉,由无意识到有意识。”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当我们把课本中的精彩片段展现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地理解、入情地朗读后,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仿写。
1.单项模仿式。即仿照课文某一个方面来写,或者练写一个场面,一处景物,一件事,一个人的面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单项训练好比一台机器的零件,零件做好了,就能组装成一台合格的机器。结合阅读练习单项仿写,学生学以致用见效快。如学习《小珊迪》、《永生的眼睛》等课文中人物的外貌描写后,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描写班上同学或老师的外貌,猜猜他是谁。
2.片断模仿式。片断训练是写作训练的基础和前提。它既是“连句成段”的终点,又是“连段成篇”的起点。它不必要求有明确的主题,完整的情节,也不必要求有严密的结构。这种局部模仿的范文较多,要精心选择具有明显特征且具有价值的精彩片断,学别人的文章,说自己的话。如学习《火烧云》,可模仿第二段写一段因果关系的话,或模仿第三段写几句并列关系的话;学习《颐和园》,可按游览顺序写一段话;学习《秦始皇陵兵马俑》,仿照第三自然段整体到部分的构段方式进行仿写。片断训练篇幅可长可短,内容学生自取,形式模仿加创造,日积月累,自见功效。
3.全文模仿式。着眼于整篇文章进行练笔,要抓住课文某方面特点进行随文练笔训练,如表达中心、选择材料、突出重点、安排顺序、真情实感等方面。学习了《长城》后,可要求学生按“总——分——总”的写作顺序写一处景物,在抓特点描写景物的同时展开联想、抒发感情,在句式表达上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全文模仿式训练,一般安排在每个单元首篇阅读教学后进行,以降低学生练笔的难度。
二、想象式练笔——想象拓展,加深理解,习出素养
想象是指人们对已感知的事物的表象进行积极思维,把这些表象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起来,创造出形象的过程。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新教材中有些课文,想象瑰丽神奇,富有童心童趣,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背景。这时巧妙地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小练笔,除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结尾续写式。不少课文的结尾言虽尽而意未穷,此时,指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写,可以进行想象式练笔。如《凡卡》一文的结尾处余意未尽,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为此,可以设计问题进行练笔:凡卡的美梦能成真吗?当他醒后会发生什么事?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延续了故事的情节,道出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
2.填补空白式。由于中心表达的需要和文章篇幅的限制,与课文相关的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有些内容只是简而言之,或略而不写,作者运用“空白”的艺术,把内容留给读者去体会。教学这样的课文,要找准“空白”让学生去填补,对全面完整地把握内容、披文入情具有重要意义。如《小珊迪》中并没有写出孩子寻找“我”时候的情况,《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也没有写出人们观看时的细致表情,这时就可以安排此类练笔,让学生深入体会。
3.插图解说式。在教材中,许多文章都配有生动鲜明的插图,这些插图除了有直观理解、形象教育、激趣诱情、美感熏陶等功能外,还是进行随文练笔的极好媒体。如《负荆请罪》一文是课本剧,廉颇“负荆请罪”部分极为概括,教师不妨出示文中的“负荆请罪”插图,让学生把握住廉颇、蔺相如二人的性格特征,具体想象廉颇亲自登门向蔺相如请罪的经过,把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描绘出来。
三、理解式练笔——读后抒写,释放情感,习出意境
读后抒写最突出的优势在于所学的课文内容为学生的写话提供了特有的情境。这种难得的“情境”已经为学生动笔作了极好的铺垫,打开了思绪的大门。读为基础,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同步是随文练笔的特点,我们可以采取随文练笔的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方式有三种:
1.中心突破式。课文中常常有提纲挈领的中心句,它往往是阅读教学中的切入点、着眼点和着力点,我们称之为“文眼”。抓住文眼,作为主线,整体把握,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搭石》一文教学中,让学生直奔中心找出描写搭石的句子。这种教学安排避免了繁琐的分析,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生参与的全体性,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读文有感式。有些课文的内容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力,让学生在情绪亢奋状态下写写体会,有水到渠成之妙。学文后,引导学生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自己的体会,学生乐于表达,愿意动笔。如学完《一夜的工作》后写一些自己的体会,在这个随文练笔中,孩子们对周总理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
3.体验巩固式。通常一堂课快结束时,都要进行全文总结、梳理知识以进行巩固。如教学《观潮》一课,在总结时可让学生讨论: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抓住大潮的什么特点来写?然后完成练笔题:课文按___的顺序具体描写了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情景,抓住___和___两方面,突出钱塘江大潮___的景象。
四、转换式练笔——改写经典,训练语言,习出涵养
学生对课文的语言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重新表达,既可以检测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或理解的准确度和深度,又创造了语言运用的训练机会,强化了语言的训练力度。方式有三种:
1.体裁改变式。同一题材,换一换表现手法,进行合理的创造性表述,与原作比比谁棒,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习作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孩子们可以将学过的古诗、诗歌等改写成小说、记叙文,将说明文改写成通俗易懂的童话,将简单的童话故事用一首小诗来写一写,或对简单的记叙文进行扩写或缩写等等。
2.词语联珠式。课文中一些重要词语的教学,可以把它们集中在一起一线串珠,能运用即是理解。如教《田忌赛马》时,让学生认读词语“扫兴”、“垂头丧气”、“胸有成竹”、“转败为胜”、“目瞪口呆”之后,不必让学生逐个解释词义,而是要他们用这些词语连起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交流的基础上写下来。一位学生写道:“田忌与齐威王赛马,第一次三场全输了,他很扫兴,垂头丧气地准备离开。孙膑胸有成竹,要田忌调换马的出场次序,再赛一次,田忌听了孙膑的话,果然转败为胜,齐威王被惊得目瞪口呆。”
3.移花接木式。所谓“移花接木”是指将课文中的有些句子摘录下来,然后加上自己的语言进行重新组合。如《鸟的天堂》一文中讲了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景物。第一次是在黄昏,鸟儿们都歇息了,作者只描写了一株美丽的大榕树;第二天是在早晨,鸟儿们都出来活动了,所以作者只描写了活泼欢快的鸟儿。学文后,老师要求学生把作者第二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景物都写下来,包括朝阳下的大榕树、飞行的鸟儿及清澈的湖水。学生练笔时不仅用到了课文中的句子,而且恰当地写进了自己的语言。如“清澈的湖水倒映着翠绿的榕树,翠绿的榕树点缀着清澈的湖水,再加上疾飞的鸟影,清脆的鸟鸣,湖上的小舟,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
综上所述,模仿式练笔是基础,理解式练笔是保证,想象式练笔是提升,转换式练笔是创新。在语文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丰富的练笔形式,创设与学生心智水平相吻合的情境,采取符合学生心理和兴趣的练笔形式,充分开发学生记忆、思维和语言表达等能力,使随文练笔在语文教学中得以有效实施,学生习作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曹鸿飞《 语文课堂练笔的落点选择》,《小学教学设计》; 2006年28期。
[3]黄丽华《随文练笔操作技巧的有效性思考》《教育信息报》第183期。
[4]薛法根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xfg1968《笔尖上的智慧》。
[5]《小学语文教师》2008年6月刊,上海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有效实施 阅读教学 “随文练笔” 全面提升 学生习作能力
习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费时多而且收效微。怕写、厌写的现象普遍存在,很多学生写起作文东拼西凑,缺乏真情实感,假话空话连篇。如何提高习作教学效率、全面提升学生习作能力,是当下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也是我们语文教学首要解决的问题。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读是写的基础。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架起读与写之间的桥梁呢?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所以说随文练笔是提升学生习作能力行之有效的办法。随文练笔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贴近实际、紧随阅读教学,而且形式多样,学生乐于接受。但在实际教学中对练笔的时机把握不准、练笔的方法要求过严、练笔的作用认识不全、练笔的评价轻描淡写,以至于随文练笔的实效不高。如何实施有效的随文练笔呢?我根据前人的经验以及自己的教学实践,在随文练笔方面,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模仿式练笔——例文仿写,认识文体,习出方法
模仿式练笔即例文仿写。“模仿就是学习,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模仿是儿童发展的基本途径之一,模仿可以使儿童由不自觉到自觉,由无意识到有意识。”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当我们把课本中的精彩片段展现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地理解、入情地朗读后,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仿写。
1.单项模仿式。即仿照课文某一个方面来写,或者练写一个场面,一处景物,一件事,一个人的面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单项训练好比一台机器的零件,零件做好了,就能组装成一台合格的机器。结合阅读练习单项仿写,学生学以致用见效快。如学习《小珊迪》、《永生的眼睛》等课文中人物的外貌描写后,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描写班上同学或老师的外貌,猜猜他是谁。
2.片断模仿式。片断训练是写作训练的基础和前提。它既是“连句成段”的终点,又是“连段成篇”的起点。它不必要求有明确的主题,完整的情节,也不必要求有严密的结构。这种局部模仿的范文较多,要精心选择具有明显特征且具有价值的精彩片断,学别人的文章,说自己的话。如学习《火烧云》,可模仿第二段写一段因果关系的话,或模仿第三段写几句并列关系的话;学习《颐和园》,可按游览顺序写一段话;学习《秦始皇陵兵马俑》,仿照第三自然段整体到部分的构段方式进行仿写。片断训练篇幅可长可短,内容学生自取,形式模仿加创造,日积月累,自见功效。
3.全文模仿式。着眼于整篇文章进行练笔,要抓住课文某方面特点进行随文练笔训练,如表达中心、选择材料、突出重点、安排顺序、真情实感等方面。学习了《长城》后,可要求学生按“总——分——总”的写作顺序写一处景物,在抓特点描写景物的同时展开联想、抒发感情,在句式表达上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全文模仿式训练,一般安排在每个单元首篇阅读教学后进行,以降低学生练笔的难度。
二、想象式练笔——想象拓展,加深理解,习出素养
想象是指人们对已感知的事物的表象进行积极思维,把这些表象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起来,创造出形象的过程。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新教材中有些课文,想象瑰丽神奇,富有童心童趣,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背景。这时巧妙地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小练笔,除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结尾续写式。不少课文的结尾言虽尽而意未穷,此时,指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写,可以进行想象式练笔。如《凡卡》一文的结尾处余意未尽,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为此,可以设计问题进行练笔:凡卡的美梦能成真吗?当他醒后会发生什么事?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延续了故事的情节,道出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
2.填补空白式。由于中心表达的需要和文章篇幅的限制,与课文相关的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有些内容只是简而言之,或略而不写,作者运用“空白”的艺术,把内容留给读者去体会。教学这样的课文,要找准“空白”让学生去填补,对全面完整地把握内容、披文入情具有重要意义。如《小珊迪》中并没有写出孩子寻找“我”时候的情况,《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也没有写出人们观看时的细致表情,这时就可以安排此类练笔,让学生深入体会。
3.插图解说式。在教材中,许多文章都配有生动鲜明的插图,这些插图除了有直观理解、形象教育、激趣诱情、美感熏陶等功能外,还是进行随文练笔的极好媒体。如《负荆请罪》一文是课本剧,廉颇“负荆请罪”部分极为概括,教师不妨出示文中的“负荆请罪”插图,让学生把握住廉颇、蔺相如二人的性格特征,具体想象廉颇亲自登门向蔺相如请罪的经过,把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描绘出来。
三、理解式练笔——读后抒写,释放情感,习出意境
读后抒写最突出的优势在于所学的课文内容为学生的写话提供了特有的情境。这种难得的“情境”已经为学生动笔作了极好的铺垫,打开了思绪的大门。读为基础,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同步是随文练笔的特点,我们可以采取随文练笔的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方式有三种:
1.中心突破式。课文中常常有提纲挈领的中心句,它往往是阅读教学中的切入点、着眼点和着力点,我们称之为“文眼”。抓住文眼,作为主线,整体把握,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搭石》一文教学中,让学生直奔中心找出描写搭石的句子。这种教学安排避免了繁琐的分析,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生参与的全体性,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读文有感式。有些课文的内容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力,让学生在情绪亢奋状态下写写体会,有水到渠成之妙。学文后,引导学生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自己的体会,学生乐于表达,愿意动笔。如学完《一夜的工作》后写一些自己的体会,在这个随文练笔中,孩子们对周总理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
3.体验巩固式。通常一堂课快结束时,都要进行全文总结、梳理知识以进行巩固。如教学《观潮》一课,在总结时可让学生讨论: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抓住大潮的什么特点来写?然后完成练笔题:课文按___的顺序具体描写了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情景,抓住___和___两方面,突出钱塘江大潮___的景象。
四、转换式练笔——改写经典,训练语言,习出涵养
学生对课文的语言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重新表达,既可以检测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或理解的准确度和深度,又创造了语言运用的训练机会,强化了语言的训练力度。方式有三种:
1.体裁改变式。同一题材,换一换表现手法,进行合理的创造性表述,与原作比比谁棒,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习作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孩子们可以将学过的古诗、诗歌等改写成小说、记叙文,将说明文改写成通俗易懂的童话,将简单的童话故事用一首小诗来写一写,或对简单的记叙文进行扩写或缩写等等。
2.词语联珠式。课文中一些重要词语的教学,可以把它们集中在一起一线串珠,能运用即是理解。如教《田忌赛马》时,让学生认读词语“扫兴”、“垂头丧气”、“胸有成竹”、“转败为胜”、“目瞪口呆”之后,不必让学生逐个解释词义,而是要他们用这些词语连起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交流的基础上写下来。一位学生写道:“田忌与齐威王赛马,第一次三场全输了,他很扫兴,垂头丧气地准备离开。孙膑胸有成竹,要田忌调换马的出场次序,再赛一次,田忌听了孙膑的话,果然转败为胜,齐威王被惊得目瞪口呆。”
3.移花接木式。所谓“移花接木”是指将课文中的有些句子摘录下来,然后加上自己的语言进行重新组合。如《鸟的天堂》一文中讲了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景物。第一次是在黄昏,鸟儿们都歇息了,作者只描写了一株美丽的大榕树;第二天是在早晨,鸟儿们都出来活动了,所以作者只描写了活泼欢快的鸟儿。学文后,老师要求学生把作者第二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景物都写下来,包括朝阳下的大榕树、飞行的鸟儿及清澈的湖水。学生练笔时不仅用到了课文中的句子,而且恰当地写进了自己的语言。如“清澈的湖水倒映着翠绿的榕树,翠绿的榕树点缀着清澈的湖水,再加上疾飞的鸟影,清脆的鸟鸣,湖上的小舟,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
综上所述,模仿式练笔是基础,理解式练笔是保证,想象式练笔是提升,转换式练笔是创新。在语文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丰富的练笔形式,创设与学生心智水平相吻合的情境,采取符合学生心理和兴趣的练笔形式,充分开发学生记忆、思维和语言表达等能力,使随文练笔在语文教学中得以有效实施,学生习作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曹鸿飞《 语文课堂练笔的落点选择》,《小学教学设计》; 2006年28期。
[3]黄丽华《随文练笔操作技巧的有效性思考》《教育信息报》第183期。
[4]薛法根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xfg1968《笔尖上的智慧》。
[5]《小学语文教师》2008年6月刊,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