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如何优化一年级学生数学作业

【作者】 潘志翔

【机构】 贵州省瓮安县永和镇木孔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我一直在农村边远山村小学任教,山里的孩子受认知水平与见识的影响,入学初数学作业布置与批阅都成了老师的大难题,因为学生作业本可以用“脏乱差”来形容。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提高学生作业的正确率,让老师也减减负呢?我一直在摸索、探索,总结了几点:一要引导学生识字,教他们读懂题意;二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法,指导学生学会解题;三要从教学细节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习上找到方法,享受学习的快乐,在快乐中寻找学习的乐趣,体验成长的意义。
  关键词:一年级学生   数学作业   错误原因   分析对策
  在我们学校,几乎都是民转工的老教师,执教一年级数学学科基本都落在我的头上。在教学中常常会被学生错误百出的作业本气得火冒三丈,也常常为了帮助一年级学生改正作业本而忙得焦头烂额。有时上一节课,教一个知识点,只不过几分钟,或者几十分钟,而批改学生的作业本却往往要花上几倍的时间。你瞧:作业中的错误刚刚在课堂上集体分析过,可还有一部分学生改正不了;只好进行第二次小组辅导,可再批改还有小部分学生错了;没办法剩下的学生就只能利用课余时间个别辅导了。使得老师往往为了改正作业本,下课铃一响就去“追”学生,一整天就像个陀螺似的忙个不停。那么如何才能提高一年级学生的数学作业质量,减轻老师的工作量呢?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总结的几点做法,愿与大家共勉。
  一、引导识字,读懂题意
  一年级学生由于刚从以游戏为主的学前教育阶段跨入小学的大门。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特别是语文基础,有的学生可能已经认识上百个字,而有的学生还只认识“一、二、三、大、小……”等十分简单的汉字,试想这样的语文水平怎么能看懂有大量文字的数学题目呢?如:一年级上册《数学课堂作业本》第2页第3题。这对于刚入学二三天的一年级学生来说何异于看天书呢?的确,大多数的学生在做作业时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而出现错误的,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作业时,必须先帮助学生读懂题意,明白这道题是让他们干什么?该怎么做?这样,学生面对作业本时就不会觉得“无从下手”了,更不会“胡乱下手”了。那么如何帮助一年级学生读懂题意呢? 
  专家曾对200名一年级学生进行“厌学”原因的调查,63.3%的学生因为不识字、看不懂题意、不知道题目怎么做,因而对数学学习产生畏惧的心理。据他们调查分析,低年级学生中数学学习成绩差的,大部分是由于学生起步阶段识字太少而造成的。识字滞后已经成为新生入学后遇到的一道道难以跨过的高高的“门槛”。而提前认字则是跨过这些高“门槛”的有效方法之一。
  1、课内识记。教师把作业中经常会出现的一些字,如:一共有、从左往右、数一数、最长、最短……”等等集中起来制成生字卡片,让学生在课内或者利用早读、中午等时间经常认读,一天、二天、久而久之学生看到这些字自然而然就认识了。
  2、语数配合。在学校的教学计划安排中数学课相对比语文课少得多。而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教师不光在指导学生读懂题目时要花上几分钟时间,在做作业时还要花许多时间教学生写一些汉字,如: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比一比》,在作业中很多地方就已经要求学生会写“多、少、同样多、长、短”等汉字;在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中要求会写“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在第八单元《认识钟表》中要求会写“时、半”,而这些生字在语文课中大多只要求认不要求写的。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数学老师不妨事先把这些字找出来,请语文老师在语文课学到这些字时,提前把这些字的写法告诉学生,并让他们学会写这些字。
  二、形式多样,指导解题
  一年级学生由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数学思维训练,许多题型对他们来说都是第一次碰到。所以学生在读懂题意后,有些类型的题他们直接就能解答了,而有些题目即使读懂了题意,如果教师不加以指导,那么学生只能凭着自己对数学“凌乱的、模糊的、不成体系的感觉走”,稀里糊涂地乱写一通了。因此,教师在指导一年级学生的数学作业时,还应教给他们一些切实可行的解题方法。
  (一)游戏法。曾经有一位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的确,游戏是儿童的天堂,符合幼儿天性好动的特点。就一年级小学生而言,游戏是启发心智与兴趣,达到身心愉悦的最佳方式。做游戏可以满足他们爱动好玩的心理,使他们的注意力不但能持久、稳定,而且注意的紧张程度也较高。在游戏中,儿童的情绪始终很高涨,并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着。在指导一年级学生的数学作业时,教师如果能把单一、枯燥的作业内容游戏化,寓教于乐,乐中求教,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让孩子在情趣盎然的游戏中练习所学的知识,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真正做到了“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二)画图法。大家都知道,“小学儿童的思维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神经系统的内抑制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无意注意占优势,重直观、喜形象,对抽象逻辑性较强的知识往往不感兴趣。他们进行抽象逻辑思维时,常常要有具体的形象作支柱。而画图则可以将教材内容用简笔画、符号和文字组成一幅简明形象的剖析图像。画图法使学生感知强烈,容易激发兴趣,更能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题意。
  (三)操作法。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和许多成功的案例都说明,有的放矢地让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数学学习质量的有效策略之一,因为这样做既符合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可以吸引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有意识的数学活动中来;又能使他们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整理,找出有规律的现象,逐步抽象、概括,获得数学知识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所以在指导一年级学生的数学作业时,我们也应该把动手的空间更多的留给学生,利用教具、学具进行实验,让学生动手动脑看一看、摆一摆、想一想等等,感知学习内容,形成愉悦表象,由表象联想发展到思维和创造性想象,让学生动中促思,玩中(下转第27页)(上接第56页)长知,乐中成材,使学习内容在有趣的体验中牢牢记住。
     三、关注细节,培养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构成健全人格的基础,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将会成为他们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而培养良好的习惯却必须从关注细节开始,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逐渐养成。在一年级学生的数学作业本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错误:把10潦草地写成16,或把16潦草地写成10:把从大到小错看成从小到大;在数物体时往往漏数几个……等等。要减少学生在作业中因为粗心、马虎而出现的错误,我们必须从细节开始关注,帮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做作业的习惯。只要我们从细微的、不足道的“小处着手”,学生便会慢慢地养成良好数学作业的习惯,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总之,要减少一年级学生做题困难的问题,教师要以平和的心态,注意针对性,多思巧想,反思错误,加大识字与纠错,学生掌握方法后就会越来越好的。
   参考文献:
         1、李光树.《小学数学教学目的》[C]课程·教材·教法,京, 36-40
         2、《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