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渗透于藏语文教学
【作者】 次仁边珍
【机构】 西藏日喀则地区第三高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当下,心理健康教育地位和作用在我们藏区学校日益突出,由于在开展过程中受到区域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制约,极大地影响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但是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运用新的教学理念而完成对学生的较为全面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影响和铸造。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藏语文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学科渗透,成为补充、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
目前,众多学者对学科渗透的方法已有较多研究,因此作为藏语文教师我们应从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出发,从藏语文学科渗透的角度分析语文教学中可渗透的常规性、预防性、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一、对学生进行智能训练
学生的智能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言语能力和创造力等各个要素。“传统的藏语文教学方法仅针对语言智能较强的学生,却忽视了大批其余智能类型的学生。”新课程理念下,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成为21世纪藏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藏语文教师必须要尽量多地了解和熟悉学生个体智能发展的文化背景,包容他们智能的不同展现方式。尤其是在藏语文课堂中要多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某种智能发展的条件,这就要求藏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适当的智能活动。每一篇藏文我们都可以视为示范,教师可针对学生智能特点设计不同的阅读任务,如说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复述故事情节、列出文章的脉络、概括文章的大意等;这不仅会使阅读活动动静结合,还能使学生从自身的智能强项出发,找到切入点,有效地把握有交流、展示的机会。又如藏语文教学中的“口语表达”,藏语文教师可将讲述、复述、转述、朗读、即席讲话、演讲、辩论等多种方式结合,以达到培养每位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最佳效果。著名教育学家张庆林等人从教育思想、教学方法、课程结构、教育中的人际关系、教育评价及教育环境等方面较为全面地进行了总结 ,认为学校教育对创造力发展起着积极的影响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去发现藏语文知识的规律,善于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让他们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锻炼其聚敛思维的能力。
二、对学生情绪调节与情感培养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研究表明,教育的目标主要体现之一就是情感。藏语文教师在学生情感教育方面应突破传统的藏语文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的被动地位,采取补救性与发展性措施。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学生是否有情绪问题,“情绪问题以情绪不稳、焦虑、抑郁不安、适应困难为表现,且常伴随躯体症状 ,严重危害青少年的健康和学习”,一旦发现,及时补救。
三、对学生挫折应对与意志教育
挫折,是学生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事情,如果处理得当,它可以成为学生人生经历中的一笔财富;如果处理不当或学生长期处于无助状态,可能会成为学生心理障碍的一个动因。藏语文学习是一项艰苦复杂的脑力劳动,学生听说、阅读、写作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困难;另外,藏语文课程内容繁多,需要长期的坚持努力。面对这些任务,学生可能会有挫折感,意志坚强的学生会锲而不舍地坚持下去;意志力不强学生则易产生畏难心理,加上考试的失利、交往的困惑等,如果没有外界力量及时介入,他们可能产生对待困难的错误态度,出现愤恨、嫉妒等表现,甚至会发展为心理危机的导火索。
四、对学生进行自我心理修养建设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包括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调节控制,自我意识是个性发展成熟的标志,也是个性形成发展的主导因素。随着生理与心理的逐渐成熟,青少年学生处在了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的学生在行为上表现出回避、退缩的倾向;不少学生自我评价过高或自我评价过低,而大大影响自己的人际关系。
藏语文教师在课文赏析时可引导学生分析自我,其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不骄不躁,以恰当的心态去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让学生懂得要敢于正视自己的弱点和不足;让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坚毅精神;让学生感受当好一个普通劳动者也有出息的道理。教师在利用文本对其进行心理渗透时,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进行,否则,救达不到学生自我心理修养的目的。
五、生命教育
传统藏语文教育模式中,生命教育几乎是中学教育的盲点。随着社会迅速的发展变化,人们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有关生命、死亡等问题是每个人面前的人生课题生命教育有三级目标:一为珍爱生命,二为发展生涯,三是人格的自我塑造。藏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含蓄地将生命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中,这利于提高个人价值感、使命感和责任心。我们可以给学生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运用课外阅读可引导学生写学习感触以探索自己生命的意义,提高他们对生命价值感的意识水平。教师也可适时出示有关人物生死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自己打算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让学生认识到“人生不仅仅是一种存在”,从而达到情感升华、人格塑造的作用。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的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教师“以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所以,藏语文教学要有健全人格和生命意识,在此基础上,转换角色――成为与学生平等的合作者,引导学生从教材中汲取那些有利于健全人格形成的营养要素,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基础工程,是当代学校乃至社会教育的重大课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生个体、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引起足够的重视。藏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这还需通过其它途径与方法继续努力,才能使我们藏区的中学生成为社会建设发展的中坚力量。
目前,众多学者对学科渗透的方法已有较多研究,因此作为藏语文教师我们应从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出发,从藏语文学科渗透的角度分析语文教学中可渗透的常规性、预防性、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一、对学生进行智能训练
学生的智能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言语能力和创造力等各个要素。“传统的藏语文教学方法仅针对语言智能较强的学生,却忽视了大批其余智能类型的学生。”新课程理念下,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成为21世纪藏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藏语文教师必须要尽量多地了解和熟悉学生个体智能发展的文化背景,包容他们智能的不同展现方式。尤其是在藏语文课堂中要多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某种智能发展的条件,这就要求藏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适当的智能活动。每一篇藏文我们都可以视为示范,教师可针对学生智能特点设计不同的阅读任务,如说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复述故事情节、列出文章的脉络、概括文章的大意等;这不仅会使阅读活动动静结合,还能使学生从自身的智能强项出发,找到切入点,有效地把握有交流、展示的机会。又如藏语文教学中的“口语表达”,藏语文教师可将讲述、复述、转述、朗读、即席讲话、演讲、辩论等多种方式结合,以达到培养每位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最佳效果。著名教育学家张庆林等人从教育思想、教学方法、课程结构、教育中的人际关系、教育评价及教育环境等方面较为全面地进行了总结 ,认为学校教育对创造力发展起着积极的影响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去发现藏语文知识的规律,善于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让他们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锻炼其聚敛思维的能力。
二、对学生情绪调节与情感培养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研究表明,教育的目标主要体现之一就是情感。藏语文教师在学生情感教育方面应突破传统的藏语文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的被动地位,采取补救性与发展性措施。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学生是否有情绪问题,“情绪问题以情绪不稳、焦虑、抑郁不安、适应困难为表现,且常伴随躯体症状 ,严重危害青少年的健康和学习”,一旦发现,及时补救。
三、对学生挫折应对与意志教育
挫折,是学生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事情,如果处理得当,它可以成为学生人生经历中的一笔财富;如果处理不当或学生长期处于无助状态,可能会成为学生心理障碍的一个动因。藏语文学习是一项艰苦复杂的脑力劳动,学生听说、阅读、写作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困难;另外,藏语文课程内容繁多,需要长期的坚持努力。面对这些任务,学生可能会有挫折感,意志坚强的学生会锲而不舍地坚持下去;意志力不强学生则易产生畏难心理,加上考试的失利、交往的困惑等,如果没有外界力量及时介入,他们可能产生对待困难的错误态度,出现愤恨、嫉妒等表现,甚至会发展为心理危机的导火索。
四、对学生进行自我心理修养建设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包括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调节控制,自我意识是个性发展成熟的标志,也是个性形成发展的主导因素。随着生理与心理的逐渐成熟,青少年学生处在了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的学生在行为上表现出回避、退缩的倾向;不少学生自我评价过高或自我评价过低,而大大影响自己的人际关系。
藏语文教师在课文赏析时可引导学生分析自我,其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不骄不躁,以恰当的心态去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让学生懂得要敢于正视自己的弱点和不足;让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坚毅精神;让学生感受当好一个普通劳动者也有出息的道理。教师在利用文本对其进行心理渗透时,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进行,否则,救达不到学生自我心理修养的目的。
五、生命教育
传统藏语文教育模式中,生命教育几乎是中学教育的盲点。随着社会迅速的发展变化,人们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有关生命、死亡等问题是每个人面前的人生课题生命教育有三级目标:一为珍爱生命,二为发展生涯,三是人格的自我塑造。藏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含蓄地将生命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中,这利于提高个人价值感、使命感和责任心。我们可以给学生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运用课外阅读可引导学生写学习感触以探索自己生命的意义,提高他们对生命价值感的意识水平。教师也可适时出示有关人物生死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自己打算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让学生认识到“人生不仅仅是一种存在”,从而达到情感升华、人格塑造的作用。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的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教师“以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所以,藏语文教学要有健全人格和生命意识,在此基础上,转换角色――成为与学生平等的合作者,引导学生从教材中汲取那些有利于健全人格形成的营养要素,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基础工程,是当代学校乃至社会教育的重大课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生个体、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引起足够的重视。藏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这还需通过其它途径与方法继续努力,才能使我们藏区的中学生成为社会建设发展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