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少数民族中小学布局调整存在的问题与思考——以辽宁省营口市朝鲜族学校为例
【作者】 朴婷姬 朴永林
【机构】 大连民族学院东北少数民族研究院 辽宁省营口市朝鲜族高级中学校长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随着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逐步普及、计划生育的全面落实以及农村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学龄人口分布和就学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为推进农村教育资源合理配置以及农村基础教育优化发展,全国各地相续进行了包括民族中小学在内的中小学布局调整。本文通过对辽宁省营口市朝鲜族学校布局调整的调查研究,对中小学布局调整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少数民族 中小学 布局调整
1、少数民族中小学布局调整存在的问题
1.1 导致少数民族小学生源流失
农村小学撤并到城市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少数民族学校学生的流失问题。有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不好,有的父母担心孩子太小无法适应住宿生活,因此放弃了到城市读书,转而就近进入汉族学校。2000年,辽宁省营口市在全市统一办朝鲜族初高中的基础上,将全市的5所朝鲜族小学合并为1所学校,在市内实行寄宿制集中办学。据不完全统计,营口市老边区边城镇双河村每年有2—3名、盖州市西海乡双泉眼村每年有10名左右的朝鲜族学生,就近就读汉族学校。
1.2给少数民族教师队伍带来了冲击
从调研情况看,营口市朝鲜族学校布局调整直接导致了部分朝鲜族优秀教师流失,教师年龄老化现象严重,也有很多老师享受不到原有职称待遇。除了教师的数量和学科结构不能满足学校实际需要外,更为突出的一个问题是专职生活教师普遍缺乏,导致教师除了教学任务之外,还要承担学生的生活管理工作,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
1.3 给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带来不利影响
营口市朝鲜族学校布局调整后,小学4到6年级班均人数为40-50人,住校生达到了201人,其中三年级以下住校生有54名。住校小学生缺乏父母关爱,虽然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增强,但孩子的内心难免感到孤独无助,而且对于少数民族儿童而言,家庭生活中的民族文化礼仪习俗在学校是无法学到的。
1.4学生的本民族母语水平下降
过度追求教育规模效益,违背民族教育发展规律。营口市朝鲜族学校的老师普遍反映学校合并后学生的母语水平下降明显,甚至有些孩子听不懂母语授课。农村学校撤并不只是个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价值选择问题:是以效率优先,还是兼顾公平长远?从教育规律出发,科学调整学校布局,保存文化香火这对于少数民族学校尤其要更加审慎。同时,民族学校布局调整应考虑少数民族幼儿园对学生母语形成方面的重大影响。营口市朝鲜族学校布局调整后除了盖州市的双泉眼村还保留朝鲜族幼儿园之外,其他三个朝鲜族聚居村都没有朝鲜族幼儿园,不得不把孩子送进汉族幼儿园。
1.5增加了少数民族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
学校布局调整后,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对“小学合并到市内以后,家庭的经济负担是否加重?”的问题,在153名接受调查的小学部家长中,认为加重的占86.93%。其中认为伙食费增加的占67.32%,交通费增加的占26.80%,课外补课费增加的占23.53%。有的家庭因学生不愿住校就在学校附近租房或买房。153名家长对“陪读家长的居住情况?”的回答中,市内购房的占52.29%,市内租房的占26.14%,其余为住校生的家长。
1.6 加速了少数民族聚居村落的衰退
学校布局调整导致农村村落文化的衰败是一种普遍存在。一位老农的话质朴而让人伤感:村里没了学校,就像家里没了孩子!朝鲜族传统上属于农耕民族,乡村学校实际上是深埋于中国乡野的朝鲜族文化的种子,是朝鲜族文化的根系所在,以往的村小或教学点实际上在当地还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集散和传承的场所,村小或教学点的撤并,在一定程度上势必造成乡村民族文化的流失。随着农村朝鲜族小学被撤并,学校在乡村的消失,社区文化失去了载体,留给朝鲜族农民的是更多的文化空白和文明缺失,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朝鲜族底层社会秩序的维系与重建。
1.7造成了学校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学校布局调整后,被合并学校机构不复存在,学校剩余资产、校舍、教学设施严重流失,学校资产被私分、乱用,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撤并后的校园有的被闲置起来,有的被拍卖、租赁或者改造成工厂仓库。国家强调布局调整后的空余校舍要用于学前教育,促进儿童智力的早期开发。然而随着许多农村小学的被撤并,原有的校园由于教师的调动、资产的流失已不复存在,即使有也是破败不堪无法使用。虽然有些乡镇尽管也将布局调整后的空余村小校舍用于举办学前幼儿教育,但因没有教师或者基础设施差,小班中班大班学生一起上教学质量不高,所以这样的教育大都半路夭折了。
2、建议与对策
2.1要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教育的投入
学校布局调整带来的经济负担转嫁问题应该引起政府的重视。学校布局调整给家庭造成的经济负担主要包括交通费、寄宿费以及伙食费等,对于部分经济困难的家庭而言,这些额外的经济负担极有可能成为学生辍学的隐患。政府应该制定经济负担的补偿策略,并采用相关的补偿措施以防止少数民族学生辍学的发生,保障这部分弱势群体的基本受教育权。
2.2做好民族学校生活设施和管理制度建设
寄宿制学校仍面临许多问题,包括增加家庭负担、学生无人照顾、心理健康问题凸显等方面,应加强寄宿制学校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培训与雇佣生活辅导教师,并保证学生的饮食营养和卫生条件。建立寄宿生心理发展档案,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及时发现和诊治寄宿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的困惑。
2.3在村里保留少数民族小学低年级教学点
国外的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应该保留必要的“一师一校”和“复式教学”等教学组织形式,不宜将学校规模作为学校调整的惟一标准,将低于标准的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全部撤并。根据营口市朝鲜族人口分布的实际情况,要保证“学生就近入学”,就要保留一部分生源较少的朝鲜族小学或教学点,这不能认为是教育资源的浪费,恰恰相反,正是这种“浪费”才给予了少数民族以人格上的认可、心灵上的慰藉。不仅应该保留小规模民族学校和教学点,还要加强投入、加强管理、加强指导,对保留的教学点的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
2.4建立少数民族教师队伍的新陈代谢机制
建议县域内教育行政部门应按教师的年龄分段并按一定比例,在不超过编制的前提下聘用教师,并建立起有利于区域内优秀教师资源共享的教师流动制度,让村小的学生也能够享受到优秀教师资源,带动当地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以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同时,应该为村小的教师创造更多的到城镇学校的学习机会,比如安排短期授课,参与教师集体备课、评课等教学活动。这种双向的教师流动制度将会有效地促进区域内的教育均衡,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
2.5在少数民族聚居村落和城市民族学校附近建立少数民族幼儿园
调查发现,少数民族学生母语水平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从小进入汉族幼儿园。关于闲置校舍利用问题,各地政府应该监督检查相关政策的执行情况,确保闲置校舍不再流失,并用于少数民族教育和民族文化建设,特别是用于建立少数民族幼儿园进行本民族语言和汉语双语教学,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得以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2BMZ002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JG13DB061);大连民族学院人才启动基金项目(2012)。
作者简介: 朴婷姬(1965-),女,大连民族学院东北少数民族研究院副院长,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民族教育(辽宁 大连 116600)
朴永林(1970-),男,辽宁省营口市朝鲜族高级中学校长,研究方向:中小学教.
关键词:少数民族 中小学 布局调整
1、少数民族中小学布局调整存在的问题
1.1 导致少数民族小学生源流失
农村小学撤并到城市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少数民族学校学生的流失问题。有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不好,有的父母担心孩子太小无法适应住宿生活,因此放弃了到城市读书,转而就近进入汉族学校。2000年,辽宁省营口市在全市统一办朝鲜族初高中的基础上,将全市的5所朝鲜族小学合并为1所学校,在市内实行寄宿制集中办学。据不完全统计,营口市老边区边城镇双河村每年有2—3名、盖州市西海乡双泉眼村每年有10名左右的朝鲜族学生,就近就读汉族学校。
1.2给少数民族教师队伍带来了冲击
从调研情况看,营口市朝鲜族学校布局调整直接导致了部分朝鲜族优秀教师流失,教师年龄老化现象严重,也有很多老师享受不到原有职称待遇。除了教师的数量和学科结构不能满足学校实际需要外,更为突出的一个问题是专职生活教师普遍缺乏,导致教师除了教学任务之外,还要承担学生的生活管理工作,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
1.3 给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带来不利影响
营口市朝鲜族学校布局调整后,小学4到6年级班均人数为40-50人,住校生达到了201人,其中三年级以下住校生有54名。住校小学生缺乏父母关爱,虽然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增强,但孩子的内心难免感到孤独无助,而且对于少数民族儿童而言,家庭生活中的民族文化礼仪习俗在学校是无法学到的。
1.4学生的本民族母语水平下降
过度追求教育规模效益,违背民族教育发展规律。营口市朝鲜族学校的老师普遍反映学校合并后学生的母语水平下降明显,甚至有些孩子听不懂母语授课。农村学校撤并不只是个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价值选择问题:是以效率优先,还是兼顾公平长远?从教育规律出发,科学调整学校布局,保存文化香火这对于少数民族学校尤其要更加审慎。同时,民族学校布局调整应考虑少数民族幼儿园对学生母语形成方面的重大影响。营口市朝鲜族学校布局调整后除了盖州市的双泉眼村还保留朝鲜族幼儿园之外,其他三个朝鲜族聚居村都没有朝鲜族幼儿园,不得不把孩子送进汉族幼儿园。
1.5增加了少数民族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
学校布局调整后,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对“小学合并到市内以后,家庭的经济负担是否加重?”的问题,在153名接受调查的小学部家长中,认为加重的占86.93%。其中认为伙食费增加的占67.32%,交通费增加的占26.80%,课外补课费增加的占23.53%。有的家庭因学生不愿住校就在学校附近租房或买房。153名家长对“陪读家长的居住情况?”的回答中,市内购房的占52.29%,市内租房的占26.14%,其余为住校生的家长。
1.6 加速了少数民族聚居村落的衰退
学校布局调整导致农村村落文化的衰败是一种普遍存在。一位老农的话质朴而让人伤感:村里没了学校,就像家里没了孩子!朝鲜族传统上属于农耕民族,乡村学校实际上是深埋于中国乡野的朝鲜族文化的种子,是朝鲜族文化的根系所在,以往的村小或教学点实际上在当地还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集散和传承的场所,村小或教学点的撤并,在一定程度上势必造成乡村民族文化的流失。随着农村朝鲜族小学被撤并,学校在乡村的消失,社区文化失去了载体,留给朝鲜族农民的是更多的文化空白和文明缺失,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朝鲜族底层社会秩序的维系与重建。
1.7造成了学校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学校布局调整后,被合并学校机构不复存在,学校剩余资产、校舍、教学设施严重流失,学校资产被私分、乱用,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撤并后的校园有的被闲置起来,有的被拍卖、租赁或者改造成工厂仓库。国家强调布局调整后的空余校舍要用于学前教育,促进儿童智力的早期开发。然而随着许多农村小学的被撤并,原有的校园由于教师的调动、资产的流失已不复存在,即使有也是破败不堪无法使用。虽然有些乡镇尽管也将布局调整后的空余村小校舍用于举办学前幼儿教育,但因没有教师或者基础设施差,小班中班大班学生一起上教学质量不高,所以这样的教育大都半路夭折了。
2、建议与对策
2.1要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教育的投入
学校布局调整带来的经济负担转嫁问题应该引起政府的重视。学校布局调整给家庭造成的经济负担主要包括交通费、寄宿费以及伙食费等,对于部分经济困难的家庭而言,这些额外的经济负担极有可能成为学生辍学的隐患。政府应该制定经济负担的补偿策略,并采用相关的补偿措施以防止少数民族学生辍学的发生,保障这部分弱势群体的基本受教育权。
2.2做好民族学校生活设施和管理制度建设
寄宿制学校仍面临许多问题,包括增加家庭负担、学生无人照顾、心理健康问题凸显等方面,应加强寄宿制学校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培训与雇佣生活辅导教师,并保证学生的饮食营养和卫生条件。建立寄宿生心理发展档案,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及时发现和诊治寄宿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的困惑。
2.3在村里保留少数民族小学低年级教学点
国外的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应该保留必要的“一师一校”和“复式教学”等教学组织形式,不宜将学校规模作为学校调整的惟一标准,将低于标准的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全部撤并。根据营口市朝鲜族人口分布的实际情况,要保证“学生就近入学”,就要保留一部分生源较少的朝鲜族小学或教学点,这不能认为是教育资源的浪费,恰恰相反,正是这种“浪费”才给予了少数民族以人格上的认可、心灵上的慰藉。不仅应该保留小规模民族学校和教学点,还要加强投入、加强管理、加强指导,对保留的教学点的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
2.4建立少数民族教师队伍的新陈代谢机制
建议县域内教育行政部门应按教师的年龄分段并按一定比例,在不超过编制的前提下聘用教师,并建立起有利于区域内优秀教师资源共享的教师流动制度,让村小的学生也能够享受到优秀教师资源,带动当地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以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同时,应该为村小的教师创造更多的到城镇学校的学习机会,比如安排短期授课,参与教师集体备课、评课等教学活动。这种双向的教师流动制度将会有效地促进区域内的教育均衡,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
2.5在少数民族聚居村落和城市民族学校附近建立少数民族幼儿园
调查发现,少数民族学生母语水平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从小进入汉族幼儿园。关于闲置校舍利用问题,各地政府应该监督检查相关政策的执行情况,确保闲置校舍不再流失,并用于少数民族教育和民族文化建设,特别是用于建立少数民族幼儿园进行本民族语言和汉语双语教学,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得以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2BMZ002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JG13DB061);大连民族学院人才启动基金项目(2012)。
作者简介: 朴婷姬(1965-),女,大连民族学院东北少数民族研究院副院长,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民族教育(辽宁 大连 116600)
朴永林(1970-),男,辽宁省营口市朝鲜族高级中学校长,研究方向:中小学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