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科学小组合作学习现状与探索
【作者】 周金华
【机构】 山东省博兴县吕艺镇龙河中心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是让异质的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根据一定的学习目标,通过共同学习、讨论研究,使每个学生都达到一定目标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活动。本文结合平常教学实践,谈谈合作学习的误区以及使合作更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科学课;合作学习;探索
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而在科学学习中显得更有优越性。科学设想的讨论,实验计划的制订,实验过程的切磋,尤其是实验本身更需要合作。《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科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因为合作学习强调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性互动,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
一、合作学习现状的剖析
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提倡的新的学习方式之一,每次的课例展示上都能见其“芳踪”。然而,在这股合作学习热潮的背后,由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解和操作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偏差,致使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不高。
1.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教学场景:当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时(通常是教师的提问无人应答,教学难以进行下去时),教师便会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讨论这个问题”。这时,有的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往往是各自为政,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有的学生则利用这个机会说闲话。这样的小组讨论不是在明确的团体目标指引下的群体学习行为,教师使用它,只是为了使教学能顺利地进行下去,其出发点和归宿是完成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这种小组讨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
2.合作内容过易或过难
分组实验的内容如果过易,合作学习就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如果过难,高于学生的解决能力了,合作学习同样也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如在研究“电磁铁的磁力与什么有关”时,我布置学生分组带相关的材料,研究磁力与电流大小、铁芯粗细、铁芯长短的关系。这儿研究的问题不同,所需要的材料就不同,每个组的实验也不一样。在课堂上,我跑前跑后,忙着照顾这个,照顾那个,似乎一点也没空过,学生也经常将我从这个组拉到他们组,要我指导。看这阵势,应该还算认真忙碌的,这节课,我花了十几分钟让小组制定计划,准备花二十分钟进行实验,可结果是下课铃声响了,学生的实验还没有完成。
3.部分人的合作
其表现形式有二:一是少数人学习,多数人游离。小组合作做实验时,学习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一人控制整个实验过程,其他人则成为“旁人”,或玩耍、或走神……场面是热闹非凡,实际上乱作一团;小组汇报时,真正发言的仍是那一两个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参与合作学习的只是少数几名学生,大多数学生则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二是少数人学习,多数人聆听等候搭车。平时的课堂不用说,即使是公开课、观摩课上都出现这样的问题,着实让人要好好反思学生的特点及思考方式。
二、合作学习的有效探讨
1.合理建立小组
平时为了合作的方便,往往是根据位置来进行分组。这样的分组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异质情况,我们应该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进行科学分组:男女生搭配,因为不同性别混合的小组合作学习比同性别学生的合作效果要好。学习较好和学习有困难的搭配,动手能力强的和动手能力相对弱点的互相搭配,性格内外向互相搭配。一般可以根据实验的要求进行人员的增减,最好是四人一组。
2.任务分工明确
在实验进行之前可以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分工,首次的分工任务,可以根据他们的擅长分配任务。比如:字写得端正、清楚的担任记录员;口齿清楚的、善于发言的担任汇报员;善于组织,有一定的管理能力且能分配任务的担任小组长兼操作员,还有动手能力相对强的担任实验员。刚开始的几次实验可以不实行轮换,先让学生熟悉任务角色,接下去的实验课就时常地进行轮换,一学期下来,每个角色,组里每个学生都要求担任过。
合作学习最终目标和尺度,这有助于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教师的评价要激励学生参与活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全面性。
一是要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对小组集体的评价本人采用积分的办法,即小组在某次实验中,速度快,实验完成得出色,给这个小组加5~10 分。使小组内各成员形成目标互赖和奖励互赖的意识。小组内成员个体的评价虽然也是采用给以积分的办法,但主要是考虑每一个体的进步,这一点非常重要。
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的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激励,这样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
[2]田建芬.合作学习浅析.
关键词:科学课;合作学习;探索
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而在科学学习中显得更有优越性。科学设想的讨论,实验计划的制订,实验过程的切磋,尤其是实验本身更需要合作。《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科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因为合作学习强调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性互动,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
一、合作学习现状的剖析
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提倡的新的学习方式之一,每次的课例展示上都能见其“芳踪”。然而,在这股合作学习热潮的背后,由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解和操作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偏差,致使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不高。
1.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教学场景:当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时(通常是教师的提问无人应答,教学难以进行下去时),教师便会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讨论这个问题”。这时,有的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往往是各自为政,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有的学生则利用这个机会说闲话。这样的小组讨论不是在明确的团体目标指引下的群体学习行为,教师使用它,只是为了使教学能顺利地进行下去,其出发点和归宿是完成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这种小组讨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
2.合作内容过易或过难
分组实验的内容如果过易,合作学习就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如果过难,高于学生的解决能力了,合作学习同样也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如在研究“电磁铁的磁力与什么有关”时,我布置学生分组带相关的材料,研究磁力与电流大小、铁芯粗细、铁芯长短的关系。这儿研究的问题不同,所需要的材料就不同,每个组的实验也不一样。在课堂上,我跑前跑后,忙着照顾这个,照顾那个,似乎一点也没空过,学生也经常将我从这个组拉到他们组,要我指导。看这阵势,应该还算认真忙碌的,这节课,我花了十几分钟让小组制定计划,准备花二十分钟进行实验,可结果是下课铃声响了,学生的实验还没有完成。
3.部分人的合作
其表现形式有二:一是少数人学习,多数人游离。小组合作做实验时,学习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一人控制整个实验过程,其他人则成为“旁人”,或玩耍、或走神……场面是热闹非凡,实际上乱作一团;小组汇报时,真正发言的仍是那一两个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参与合作学习的只是少数几名学生,大多数学生则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二是少数人学习,多数人聆听等候搭车。平时的课堂不用说,即使是公开课、观摩课上都出现这样的问题,着实让人要好好反思学生的特点及思考方式。
二、合作学习的有效探讨
1.合理建立小组
平时为了合作的方便,往往是根据位置来进行分组。这样的分组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异质情况,我们应该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进行科学分组:男女生搭配,因为不同性别混合的小组合作学习比同性别学生的合作效果要好。学习较好和学习有困难的搭配,动手能力强的和动手能力相对弱点的互相搭配,性格内外向互相搭配。一般可以根据实验的要求进行人员的增减,最好是四人一组。
2.任务分工明确
在实验进行之前可以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分工,首次的分工任务,可以根据他们的擅长分配任务。比如:字写得端正、清楚的担任记录员;口齿清楚的、善于发言的担任汇报员;善于组织,有一定的管理能力且能分配任务的担任小组长兼操作员,还有动手能力相对强的担任实验员。刚开始的几次实验可以不实行轮换,先让学生熟悉任务角色,接下去的实验课就时常地进行轮换,一学期下来,每个角色,组里每个学生都要求担任过。
合作学习最终目标和尺度,这有助于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教师的评价要激励学生参与活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全面性。
一是要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对小组集体的评价本人采用积分的办法,即小组在某次实验中,速度快,实验完成得出色,给这个小组加5~10 分。使小组内各成员形成目标互赖和奖励互赖的意识。小组内成员个体的评价虽然也是采用给以积分的办法,但主要是考虑每一个体的进步,这一点非常重要。
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的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激励,这样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
[2]田建芬.合作学习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