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归类分析总结 突破短文改错——“体验式高考备考研究与探索”之一
【作者】 常玉国 刘雪娟
【机构】 新疆哈密地区第二中学 新疆哈密石油高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摘 要:高考短文改错常常是学生感到比较困惑的一个项目。本文通过对已经进行的“体验式备考研究”项目的总结反思,提炼出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做法。同时,该项目的进行,也促进了我校高考备考的实效性。
关键词:短文改错 体验分析 总结提升
高考短文改错,一直让很大一部分同学畏之如虎。其实,这道题目如果训练得法,应该是在全卷中最容易拿满分的一道大题。对此,我们经过一系列尝试,找到了一套可以说是屡试不爽的办法,那就是通过“归类分析总结”的“体验式”备考方法,在较短时间内让不同层次学生均能达到一个令人非常满意的目标。
现将该方法详述如下:
(一)做习题,学归类
精选30篇左右典型的改错题目(历年高考题目为主,增加一些较新的模拟试题),要求学生每天做完两篇,集体讲解后让学生去归类。教师可以提出归类的主要内容供参考,然后让同学们“创造性”地开发一些归类模式,文字式、表格式、表格文字结合式均可。下面几例是经过同学们独自尝试、共同分享后总结出来的“表格式”归类模式:
例1.“定量式”错误集中营
(优点:以10处错误为标的,力争全部缉拿归案。不足:知识点比较散,缺乏系统性,难以发现设错规律。)
例2.“定向式”错误集中营
(优点:针对不同词性可能设置的错误,便于分类发现问题,针对性强。不足:个别考点不易归类。)
例3.分页式归类分析表
(优点:既有个人成绩记录,又有错误分布数据,还注意到了错因分析。不足:操作起来稍显繁杂,要持之以恒方好。)
在这一步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要认定“短文改错,功在不舍”这样一个总体思路。学生坚持每天做,教师保证及时讲;二是一定要在讲解完后要求学生认真、主动地完成归类任务;三是在做题时要注意过去已经总结过的问题,尽快提升自己的解题能力。
(二)增积累,会分析
事实上,当同学们在做完10篇左右训练篇目时,就会有两个明显的变化:一是发现自己的准确率已经在大幅上升了;二是这类题目的考查要点已经很明晰了。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基础能力和认知能力,指导学生做好以下工作:
1.趁热打铁,强化“短文改错,功在不舍”的理念,继续坚持训练。
2.“整合”同学们在归类中突出的做法和存在的不足,有意识地引导同学们完善自己的归类方法。
3.此时,要特别注意对于分类有困难的同学的指导,以及对于难以归类问题的点拨。比如:单词用法错误,词性错误,逻辑性错误……等。
4.做题时不再盲目地“瞎摸”错误,而是带着“分析”的眼光去“捕捉”错误;同时,根据自己归类分析中发现的自身知识薄弱环节,主动地、有意识地去弥补。力争在练就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慧眼”时,还要锻造出一双善于改正错误的“巧手”——达到能够发现错误,更能改正错误的目的。
(三)写论文,善总结
训练第一阶段开始时,就给同学们讲清训练目的、方式和任务,其中任务之一就是在30篇训练任务完成后,每位同学要独自完成一篇以“短文改错”为主题的高考备考研究小论文,并在全班交流。
这项开始时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感觉难以完成的任务,随着训练、归类、分析的进展,很多同学已经在心中有了比较明晰的写作提纲或线索。在30篇训练完成时(考虑到周末或其他特殊情况,这个周期的完成大约需要近一个月),老师再对这一任务提出清楚的要求:
主题:短文改错的解题思路与技巧(可以完整地论述,也可以就自己有独特感受的方面进行比较深入地探究。坚决反对抄袭!);题目自拟;字数在600字——1600字之间;一周内完成。
在收齐了学生们写的论文初稿后,可以批阅并提出一些修改建议;然后选择一个适当的时机,进行论文交流展示;交流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分组交流,每组4——6个同学,要求在组内人人宣读自己论文的基础上,推荐出2篇左右的论文在全班交流,然后大家一起评选优秀论文若干篇。二是人人上台宣读自己的论文,大家一起评选优秀论文若干篇。在这个过程结束时,我又向同学们展示了自己撰写并正式发表的《把握三六九,短文改错不用愁》一文,可以说取得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交流的过程实在是一个让人感到震撼的过程,我们会震撼于同学们对于改错这道题目的认识能力,震撼于同学们在完成这项工作时的付出和努力。同学们通过亲身体验,震撼于自己不仅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达到了解题能力的突破,更是在这样的“体验”性学习过程中以撰写研究性论文的方式,较好地完成了一项高考备考研究任务。
“……通过本次活动探究,我对短文改错更有信心、有能力去做好。但是,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这也是令人愉悦的。因为世上最痛苦莫过于不知不足(错在哪里),在今后的学习中将认真审题,大量积累,活学活用(不受思维定势影响)。相信明天的英语会学得更好。” ——王彦鹏
“经过大量的短改练习,我发现:这些短改其实都是有BUGS的。比如,形容词、副词、代词及时态类问题几乎每篇都有;常出现的名词、动词似乎也就那么几个。只要认真细心,改出来5、6个还是没有问题的。同时,再结合文章大意及对句子成分的分析,这篇短改基本上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张梧桐
“……。心态。改错的心态也很重要。这是一篇有十个错误的文章。它是洋鬼子写的一篇文章,故意留下了十个错在嘲笑你……这样的积极的心理暗示也有一定的作用。”
——毛克平
“……。信念:在我看来。高考不仅仅是一场考试,它更教给了我们坚韧、自信、无畏等珍贵的品质。改错不仅仅是改出10道错,它更教会了我们人生的路途中要不断地改错、不懈地进步。我想,这才是高考的重大且真正的意义吧!”
——李旭睿
“……最后,要向常老师表示感谢。感谢老师带着我们一起体验了这个过程。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当我们提笔改出文章中的每一个错误时,都会想起常老师常说的一句话:短文改错,功在不舍。” ——王一菲
至此,一个比较完整的专题训练周期可以说是暂时告一段落。但是,它产生的效应正在开始生根发芽:
——有些同学一直坚持已经养成的习惯,继续分析每篇改错训练题目,以期达到持久的目的。
——其他班级的同学也开始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类似的尝试。
——同时,初尝了“短文改错,功在不舍”胜利喜悦的同学们又一起开始了另一个难度较大的专题“完形填空”的体验研究……
作者简介:常玉国,男,1964年7月23日生,汉族,大学本科学历。特级教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社厅“天山英才工程项目”入选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选拔的“自治区常玉国高中英语教学能手培养工作室”主持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34年,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青年教师培养、课程衔接及整合、素质教育和课堂教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