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科普语篇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现状及其策略

【作者】 李美端

【机构】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第一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英语科普语篇以其独特的跨学科性、时代性和多样性成为英语阅读材料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探究了科普语篇在用词、句法、语篇上的特点,阐明了其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同时,分析了其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现状和不足之处,提出了科普语篇英语教学不仅要重视词句层面的语域分析,还要对其篇章和体裁特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科普语篇;语域分析;篇章分析;体裁特点
  Abstract:With its unique interdiscipline and diversity, popular science discourse has become an integral part of English reading materials. This paper explores its characteristics in words, syntax nd structure and clarifies its importance in English teaching. Meanwhile,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shortcomings of pop science in the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pushes the study forward. The author states that popular science discourse in English teaching should not only attach importance to register analysis (the level of words and sentences, but also pay attention to discourse analysis (the level of discourse) and genres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
  Key words:Pop Science Discourse; register analysis;discourse analysis;genres
  一、引言
  新课改强调学科资源的整合,而英语教学长期以来总是处于文科教学领域,与理科知识相对割裂。英语科普语篇正是融合了多学科知识,用英语语言文字来传播科学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引入科普阅读,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还可以整合其它学科资源、拓宽学生语言学习的领域和深度。然而,科普语篇因其独特的跨学科知识,具有文体正式、偏生词较多、句式复杂、题材较为抽象等特点,使得学生阅读方面的困难增加了不少。当今中学阶段对科普语篇的教学,又长期被忽略不管,或只处于普通英语阅读的尴尬教学状态。本文拟从科普语篇的题材、句法结构、教学现状着手,阐述其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就如何促进科普语篇教学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二、科普语篇的语言特点
  “科普语篇” 指的是将科普知识通过英语文本转化而来的英语表达。(陈琪敏,2011)《第八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纪要》指出,科普的内涵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的内容,表达了众多学科领域丰富的科学知识,具有鲜明的跨学科性质和特点。科普语篇的跨学科特点,使其在渗透科普知识时,具有独特的文体风格和篇章模式,尤其在词汇、句式和语篇结构上。
  在用词上,科普语篇多使用正式而准确的词汇来表达严谨的科技信息,使其语篇内容表述清晰、准确、精练而又严密。此外,名词化结构的大量使用也是其鲜明的语言特点之一,具体形式多表现为:1)表动作或状态的抽象名词; 2)富有名词功能的V-ING形式;3)名词短语结构。名词化结构在科普语篇中的大量使用在于它可以有效地表达大量的专业知识、强调客观事实等交际目的。
  在用句方面,科普语篇力求简洁、明了。定语从句、状语从句等较多地被简化为非谓语、独立主格、介宾结构等形式。常见的有:1)用分词短语结构代替定语从句或状语从句来修饰名词和充当状语;2)用分词独立结构作状语来代替状语从句或并列分句;3)用不定式短语结构,代替各种从句;4)用介词十动名词,来代替定语从句或状语从句;5)用复合句,尤其是定语从句来增加句子的信息量。这样的句式结构,不仅简练、醒目、富有逻辑,且有效地缩短了篇幅,使得一个英语句子既可以表达众多科技知识,又能清晰地分辨出句子表达中的主次关系和因果关系,更加凸显了科普语篇很强的思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这一特点。
  在语篇结构上,科普语篇常以总—分、总—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来布局,它的这种布局方式和语段的总-分式写法不仅能更好地阐述不同的科学理念的和解释某种科学现象,而且使之逻辑严密、结构紧凑和行文干练。
  三、科普语篇的教学现状
  现阶段,科普语篇的教学还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师素养和队伍的不足。中学阶段的英语教师多为女性,且大多是直接从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的本科生。作为教学的实践者和研究者,她们往往缺乏相关的科普知识,对现有科普语篇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也不够了解,无法运用语言学、教学法的理论去解读科普语篇和进行科普英语教学。
  二是,对科普语篇教学的重视不够。在教学中,许多英语教师对教材中出现的科普语篇的讲解都是按照普通的英语文章去处理,强调词汇和语法知识,而忽略了科普语篇的学科专业性和鲜明的篇章结构特点。
  三是,科普英语教材的不足和科学合理的考试评价体系的缺失。据了解,“科普英语竞赛”是以英语为媒介,让学生在双语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上海是唯一一个举办该赛事的城市,自1991年起举办至今已有二十余年的历史。该赛事因对参赛选手语言基础要求较高,其高中阶段的竞赛还被列为高考的加分项目。但是,即便如此,上海市各重点中学都鲜有学校开设相关的“科普”课程,参赛学生基本靠自学。在我省—福建省的各个学校皆尚未开展“科普英语竞赛”的相关活动,也无相应的教材、练习和指导,对科普英语教学的意义和认识甚为薄弱,在课程体系中也无一个对它整体的定位和评价。
  四、高中英语科普语篇的教学策略
  在分析研究了科普语篇的语言特点、教学现状及其原因之后,作者认为应在英语教学中引入语篇教学,在对科普语篇进行词句语法等语域层面分析的同时,还应重视科普语篇的篇章和体裁分析, 以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和文体意识。同时,也要充分整合各学科资源,以丰富科普语篇的教学内容。下文将重点论述这三方面的内容。
  (一)重视科普语篇的修辞和篇章分析
  科普语篇的篇章布局严谨、结构特点鲜明。在科普语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要有语篇的整体意识,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谋篇布局、衔接呼应的方法;主题句的写法和拓展方式;以及问题是如何阐述、论证和说明的。这些语言技巧的学习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语篇语义结构的理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英语写作的篇章结构意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重视对科普语篇的体裁分析
  语篇的体裁对语篇的整体篇章结构起着重要的作用。心理语言学研究表明在阅读中熟悉各个语篇体裁的特点,是学生推断文章的主旨大意、结构脉络和话题推进方式的基础。科普语篇的体裁多为说明文和议论文,这与目前教材和历年高考阅读理解中的考查的科普语篇的体裁形式相一致。在语篇的建构模式中,科普语篇的说明文和议论文通常采用以下两种结构方式。一为:一般的概括→提供例证说明,或是:先总体概括→叙述细节;二为:问题解决型,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行文方式。这种鲜明的体裁结构特征,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时根据不同题材的行文特点, 确定理解的重点和难点。此外,语言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同一题材的科普语篇其语篇体裁大致相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提供大量相同题材的语篇作为学生课外阅读的补充材料,让学生在大量阅读中,巩固复习积累同一领域范围内的词汇,熟悉其自身的语言特点和结构布局模式。    
  (三)重视科普语篇的跨学科领域知识的积累
  科普语篇的跨学科性质和特点要求英语教师首先要不断更新、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多方涉猎和积累广泛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其次,教师还要善于整合网络资源、计算机资源、课外资源和跨学科资源来促进科普语篇的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研究性课程,充分整合中学阶段的各学科知识或是鼓励其它学科教师共同参与到科普语篇的教学中。
  五、 结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科普知识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英语科普语篇作为科学知识传播的一个重要媒介,在现阶段英语教学中仍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和研究。本文从科普语篇的概念和范围、语言特点等角度出发,剖析了高中英语科普语篇的教学现状及其原因,提出了在今后教学中在对其进行语域分析(着重词、句)的基础上,还要着重对其进行篇章(着重语篇)和体裁(着重语篇构建)分析的观点,以期促进科普语篇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琪敏.科普语篇在中学英语教材中的含量评估及思考[D].上海师范大学,2011.
  [2]葛明杰.科技活动中渗透英语教学活动的实践和探索[D].上海师范大学,2008.
  [3]黄秀芳.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英语科普文章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 凯里学院学报, 2003,(2): 120.
  [4]王晋军.名词化在语篇类型中的体现[J]. 外语学刊, 2003,(2): 74- 78.
  [5]江淑娟,戴卫平.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说.[M].广西:广西社会科学.2006.
  [6]王傲冰,张海燕.关于科技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 邢 台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2004,(5): 14-15.
  [7]杨永林.学科发展与整合创新—一种跨学科应用型的研究视角[J]. 中国外语, 2009,(7) : 39-46.
  [8]杨信彰.名词化在语体中的作用—基于小型语料库的一项分析[J]. 外语电化教学, 2006, (4):3-7.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基金项目:2010年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英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综合研究”(项目编号:01060129)的研究成果。
  ﹡本文系2010年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英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综合研究”(项目编号:0106012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美端(1984-),女,汉族,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一中中学二级教师,英语硕士研究生,二语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