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高中政治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探讨
【作者】 坚参卓嘎
【机构】 西藏日喀则地区第三高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课堂提问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单位时间内教学效果的好坏。课堂提问要真正实现其有效性,必须遵循生活化、趣味性的原则;遵循目的化、计划性的原则;遵循层次化、启发性的原则;遵循时代化、即时性的原则;遵循广泛化、整体性和规律性的原则。
关键词:课堂提问 有效性 政治教学
课堂提问是素质教育背景下自主合作高效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课堂提问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单位时间内教学效果的好坏。课堂提问的关键在于课堂问题的优化设计,只有把课堂知识以情景化、生活化的问题呈现,触动学生的思维点,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欲望,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才能把知识落实到日常的学习实践中去。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课堂提问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课堂提问要遵循生活化、趣味性的原则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导入会充满吸引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课堂提问的问题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思想政治课与别的课程有些不同,学生们或许已经把教材当故事看了,当我们拿着教材走进教室,学生们此时最关注的可能就是老师会怎样来讲这一课?有没有新的东西?如果此时老师不能通过生活化的事例、引人入胜的时政新闻、精彩的名言、简短的故事来激发兴趣,就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参与性,更谈不上知识的深化理解了。例如,在讲《生活与哲学》第五课“物质决定意识”这一抽象哲学原理时,如果教师只机械、空洞地讲述理论,学生不仅难以理解,而且会觉得枯燥无味。我在讲这一问题时,引用了一个故事:有一员外家有四位女婿,分别是文人、做官的、经商的、种田的。有一天,他们在员外家同桌饮酒时,天空下起了鹅毛大雪,他们便望雪兴叹对起诗来。身分不同的人作出了不同的诗句。之后,我向学生提出了三个问题:1、为什么他们对下雪的认识不一样?2、他们的不同身份,各自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物质与意识谁决定谁?学生通过思考、回答,明白了道理,而且记忆持久。
二、课堂提问要遵循目的化、计划性的原则
课堂提问的设计必须紧紧围绕自主合作高效课堂的教学中心来进行。教师在授课前要巧妙设计提问的情景、内容和形式,问题要目的化,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使提出的问题能问在知识的关键处和学生的思维处。如果对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缺乏目的性,偏离课堂教学的中心,计划性不强,就会出现教学重、难点不突出,教学目标无法完成等现象,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经济生活》中“新时代的劳动者”这一框时,为了让学生能在生活中体验劳动者的艰辛,了解我国现实的劳动者的权益,我根据“11.21”黑龙江鹤岗新兴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为切入点,以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核心设计以下题目:1、为什么要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2、我国劳动者享有哪些权利?3、如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分三组:一组代表企业;二组代表国家;三组代表劳动者个人)?这些问题从整体上理顺了课本知识,同时又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学生渴望着寻找答案,这时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讨论学习,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
三、课堂提问要遵循层次化、启发性的原则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学生回答问题时有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境况,如答非所问、答不上来等。因而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运用教学智慧,有针对性地发问,使问题问在学生需要处。不能不顾课堂情况的变化生硬地照搬照用课前设计好的问题,也不能在学生答不出时一个劲地追问学生,要多用疏导性提问、层次性提问。如在讲《经济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时,我首先提出这样的问题:1、同学们穿过名牌吗?2、你如何看待名牌?你为什么这么看?3、周围的长辈、同学如何看待你穿名牌的消费行为?4、你发现身边和社会中还有盲目追求名牌的现象?5、我们该怎么对待名牌?这样一堂课从学生身边的小事谈起,引发他们的思考,每个学生都得到知识的充实和心灵的感应,进而,我们的三维教学目标也就达成了。
四、课堂提问要遵循时代化、即时性的原则
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与时事、热点焦点、生活实际问题的联系最为密切,在提问的过程当中,要经常地与生活中的时事联系起来,与热点问题联系起来,应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了解党的方针政策,用所学观点去分析当前的社会热点、焦点以及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使提问具有即时性和时代性的特征。例如,在2011年高一讲《经济生活》中“市场经济的缺陷”这个问题时,先播放当时热点时事——三鹿奶粉事件视频,通过真实的、惨痛的教训首先在在情感上引起学生的共鸣。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1、你认为造成惨重后果的直接原因是什么?2、造成这样的结局,根本原因是什么?3、我们该怎样防止上述现象的发生?这样从时事热点的直观中感知到了问题的缘由,然后通过进一步的追问,探究出了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措施。
五、课堂提问要遵循广泛化、整体性和规律性的原则
问题设计要对教学过程?全盘考虑,作出整体性安排。要把问题集中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整堂课的问题链。从“起始提问”到“后续提问”,再到“归结提问”,步步为营,使学生从无疑到有疑,再从有疑到无疑。例如,在讲《政治生活》中“为人民服务的政府”这一课时:我以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内容为背景材料,设计了以下问题:1、你关注环境吗?2、我们的政府关注吗?3、我国政府为什么要关注?4、我国政府是怎样保护环境的?5.政府在保护环境方面还有哪些值得改进的地方?问题的设计从全社会最为关注的气候问题开始,引起学生共鸣,然后落脚在本课的重点上(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引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提升认识高度:从国家性质、自身权利、政府自身知识,深刻理解如何帮助政府打造一个权威的政府。
参考文献:
[1]朱明光.《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思想政治必修①经济生活》(教师生活用书)2011.5
关键词:课堂提问 有效性 政治教学
课堂提问是素质教育背景下自主合作高效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课堂提问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单位时间内教学效果的好坏。课堂提问的关键在于课堂问题的优化设计,只有把课堂知识以情景化、生活化的问题呈现,触动学生的思维点,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欲望,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才能把知识落实到日常的学习实践中去。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课堂提问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课堂提问要遵循生活化、趣味性的原则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导入会充满吸引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课堂提问的问题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思想政治课与别的课程有些不同,学生们或许已经把教材当故事看了,当我们拿着教材走进教室,学生们此时最关注的可能就是老师会怎样来讲这一课?有没有新的东西?如果此时老师不能通过生活化的事例、引人入胜的时政新闻、精彩的名言、简短的故事来激发兴趣,就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参与性,更谈不上知识的深化理解了。例如,在讲《生活与哲学》第五课“物质决定意识”这一抽象哲学原理时,如果教师只机械、空洞地讲述理论,学生不仅难以理解,而且会觉得枯燥无味。我在讲这一问题时,引用了一个故事:有一员外家有四位女婿,分别是文人、做官的、经商的、种田的。有一天,他们在员外家同桌饮酒时,天空下起了鹅毛大雪,他们便望雪兴叹对起诗来。身分不同的人作出了不同的诗句。之后,我向学生提出了三个问题:1、为什么他们对下雪的认识不一样?2、他们的不同身份,各自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物质与意识谁决定谁?学生通过思考、回答,明白了道理,而且记忆持久。
二、课堂提问要遵循目的化、计划性的原则
课堂提问的设计必须紧紧围绕自主合作高效课堂的教学中心来进行。教师在授课前要巧妙设计提问的情景、内容和形式,问题要目的化,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使提出的问题能问在知识的关键处和学生的思维处。如果对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缺乏目的性,偏离课堂教学的中心,计划性不强,就会出现教学重、难点不突出,教学目标无法完成等现象,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经济生活》中“新时代的劳动者”这一框时,为了让学生能在生活中体验劳动者的艰辛,了解我国现实的劳动者的权益,我根据“11.21”黑龙江鹤岗新兴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为切入点,以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核心设计以下题目:1、为什么要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2、我国劳动者享有哪些权利?3、如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分三组:一组代表企业;二组代表国家;三组代表劳动者个人)?这些问题从整体上理顺了课本知识,同时又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学生渴望着寻找答案,这时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讨论学习,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
三、课堂提问要遵循层次化、启发性的原则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学生回答问题时有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境况,如答非所问、答不上来等。因而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运用教学智慧,有针对性地发问,使问题问在学生需要处。不能不顾课堂情况的变化生硬地照搬照用课前设计好的问题,也不能在学生答不出时一个劲地追问学生,要多用疏导性提问、层次性提问。如在讲《经济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时,我首先提出这样的问题:1、同学们穿过名牌吗?2、你如何看待名牌?你为什么这么看?3、周围的长辈、同学如何看待你穿名牌的消费行为?4、你发现身边和社会中还有盲目追求名牌的现象?5、我们该怎么对待名牌?这样一堂课从学生身边的小事谈起,引发他们的思考,每个学生都得到知识的充实和心灵的感应,进而,我们的三维教学目标也就达成了。
四、课堂提问要遵循时代化、即时性的原则
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与时事、热点焦点、生活实际问题的联系最为密切,在提问的过程当中,要经常地与生活中的时事联系起来,与热点问题联系起来,应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了解党的方针政策,用所学观点去分析当前的社会热点、焦点以及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使提问具有即时性和时代性的特征。例如,在2011年高一讲《经济生活》中“市场经济的缺陷”这个问题时,先播放当时热点时事——三鹿奶粉事件视频,通过真实的、惨痛的教训首先在在情感上引起学生的共鸣。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1、你认为造成惨重后果的直接原因是什么?2、造成这样的结局,根本原因是什么?3、我们该怎样防止上述现象的发生?这样从时事热点的直观中感知到了问题的缘由,然后通过进一步的追问,探究出了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措施。
五、课堂提问要遵循广泛化、整体性和规律性的原则
问题设计要对教学过程?全盘考虑,作出整体性安排。要把问题集中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整堂课的问题链。从“起始提问”到“后续提问”,再到“归结提问”,步步为营,使学生从无疑到有疑,再从有疑到无疑。例如,在讲《政治生活》中“为人民服务的政府”这一课时:我以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内容为背景材料,设计了以下问题:1、你关注环境吗?2、我们的政府关注吗?3、我国政府为什么要关注?4、我国政府是怎样保护环境的?5.政府在保护环境方面还有哪些值得改进的地方?问题的设计从全社会最为关注的气候问题开始,引起学生共鸣,然后落脚在本课的重点上(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引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提升认识高度:从国家性质、自身权利、政府自身知识,深刻理解如何帮助政府打造一个权威的政府。
参考文献:
[1]朱明光.《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思想政治必修①经济生活》(教师生活用书)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