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谈谈如何深度研究教材的问题
【作者】 张前龙
【机构】 安徽省六安市新安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深度研究教材,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决定性条件,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存在着对教材缺乏深度研究、照搬名师教案等问题,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持续下去,将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教师应下功夫深度研究教材。
关键词:深研 教材 做法
深度研究教材,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应成为教师持之以恒的工作,但部分教师误认为教材过于简单而无需深度研究,有些教师误认为研究教材会占用大量时间和精力,不如直接使用他人的教案更快捷。教学实践表明,不研究教材的教学和照搬他人教案的教学,都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师在课前应深入研究教材。
一、深入研究课标
教师要深度研究教材,首先应深入研究《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对教师的教学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具有道德的规范性和法的约束性,是教师在研究教材时必备的文件,但部分青年教师要么没有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要么因为理解不了而放弃使用,更有甚者,教了几年的书,竟然不知学科《课程标准》为何物。在新课改背景下,离开学科《课程标准》的研究和教学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为此,教师在研究教材时应深入研究《课程标准》。
学科《课程标准》的内容大致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学科性质和特点、课程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规定学科教学总目标和分类目标;第三部分确定学科教学内容;第四部分教学与评价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及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其语言表述极其简洁精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教师不进行一番深入的思考,难以把握其精髓。为此,教师应借助于专家解读、学术探讨、名师教案和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来研究《课程标准》,深入理解本学科课程的性质、特点、指导思想、课程理念、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式方法选择和课程资源开发等,理顺相互间的关系,为深度研究教材奠定理论基础,指明方向。
二、深度研究教材
深度研究教材是备课的关键环节,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正因如此,日本学者指出:“研究教材是教师经常不断的实践课题。”新教材是教与学的重要资源,教师只有加强对教材的深度研究,才能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资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新课改要求教师利用教材进行教学,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简单地教教材,同时教材也是重要的学习资源,高考不再像过去那样侧重于学生知识储备的考查,而是着力考查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面对新问题新情境的灵活应变能力以及学生的学科素养等。新教材的特点也决定了教师需要加强研究,新教材的教学内容通过生活化的处理,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同时提供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学生容易人手,但要真正地学好教材,不是看教材中的文字叙述和表面的东西就能够解决问题的,教师要真正地教好教材,不是照本宣科就能够把教材教活。为了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应在学科《课程标准》指导下选准研究的角度,运用合理的方法对教材进行深度研究。
选准研究教材的角度。“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话道出了由于人们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同一个问题得出的结论也就有所不同。同样的教材,由于教师研究的角度不同,获得的认识和看法自然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在研究教材时选准角度尤为重要。教师研究教材的角度通常有三个:教师角度、学生角度和教师与学生关系角度,相对而言,从师生关系角度来研究教材应该是最佳的选择。如果教师仅从自身角度研究教材,那么很可能钻研得过于深入,课堂教学拔得过高,很多学生听不懂;相反,如果教师仅从学生角度研究教材,那么很多教师认为教材比较简单,没有深入研究的必要而疏于研究。教师只有从师生关系角度研究教材,才能有效处理好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因为教师研究教材只是手段,目的是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教材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提高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只有基于这样的目的去研究教材,才会更好地考虑学生的智力水平、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和非智力状况,才会想办法以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的方式方法优化重组教学内容,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创造“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和非智力的培养。
运用合理方法研究教材。同样的角度,由于运用的方法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完全相同,因此教师选准角度后还需要运用合理的方法来研究教材,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材。在诸多的研究方法中,教师应采用系统优化的方法。但在实际备课和研究教材中部分教师运用的是静止的观点和孤立的方法,这从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他们在知识点讲解上很有深度,但缺乏应有的联系。这样的教学,既不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教材知识,又不利于学生思维方式的改进和综合思维能力的提高,最终制约着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此,教师应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研究教材,并根据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重组教学内容,注重知识的系统化,知识的分析应做到点与面的结合,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又要有一定的广度,正如学者赵稀斌所要求的:“教师在教学时不但要有横向宽度,还要有纵向深度,将当下所讲的知识,与前面的知识联起来,起到复习与夯实的作用,同时也要与后面的知识联系起来,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和储备。”这样,学生所学的知识是全面的系统的而不是支离破碎的彼此孤立的,从而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教材知识,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师只有选准研究教材的角度和方法,才能真正地吃透教材,把握教材,并据此确定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课时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等,从而提高驾驭教材和灵活处理教材的能力,这就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打下深厚的根基。
三、借鉴他人成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在《课程标准》指导下,在深度研究教材时应避免自以为是,闭门研究,盲目排斥他人成果的做法,在坚持独立思考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转化为精神财富,丰富学科素养,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在借鉴他人成果的问题上,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科学术动态、学科前沿以及相关的热点问题的研究成果。新教材编写力求反映时代精神和学术成就,但教材的相对稳定性决定了不能朝令夕改,这就意味着最新的学术成果不可能在教材中及时呈现出来。为补其不足,教师在研究教材时应关注学科学术动态、学科前沿和社会热点问题,将最新的成果吸收过来,融入到教材知识体系中,使教材内容更为充实,同时删除教材中少数过时的观点和材料。教师从有利于教学的角度将最新的学术成果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的新知识,作为教材知识的扩展和延伸,深化教学内容,将最新的社会热点材料迁移到课堂教学中来,为教材补充新鲜血液,增强教学的时代性。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和最新的学术动态,使学科教学紧跟时代的步伐,充分体现时代精神。
教师只有坚持以学科《课程标准》为指导,选准研究的角度和方法,吸收他人的智力成果,才能够将教材研究引向深入,才能更好地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提供基本的保证。
关键词:深研 教材 做法
深度研究教材,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应成为教师持之以恒的工作,但部分教师误认为教材过于简单而无需深度研究,有些教师误认为研究教材会占用大量时间和精力,不如直接使用他人的教案更快捷。教学实践表明,不研究教材的教学和照搬他人教案的教学,都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师在课前应深入研究教材。
一、深入研究课标
教师要深度研究教材,首先应深入研究《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对教师的教学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具有道德的规范性和法的约束性,是教师在研究教材时必备的文件,但部分青年教师要么没有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要么因为理解不了而放弃使用,更有甚者,教了几年的书,竟然不知学科《课程标准》为何物。在新课改背景下,离开学科《课程标准》的研究和教学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为此,教师在研究教材时应深入研究《课程标准》。
学科《课程标准》的内容大致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学科性质和特点、课程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规定学科教学总目标和分类目标;第三部分确定学科教学内容;第四部分教学与评价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及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其语言表述极其简洁精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教师不进行一番深入的思考,难以把握其精髓。为此,教师应借助于专家解读、学术探讨、名师教案和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来研究《课程标准》,深入理解本学科课程的性质、特点、指导思想、课程理念、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式方法选择和课程资源开发等,理顺相互间的关系,为深度研究教材奠定理论基础,指明方向。
二、深度研究教材
深度研究教材是备课的关键环节,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正因如此,日本学者指出:“研究教材是教师经常不断的实践课题。”新教材是教与学的重要资源,教师只有加强对教材的深度研究,才能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资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新课改要求教师利用教材进行教学,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简单地教教材,同时教材也是重要的学习资源,高考不再像过去那样侧重于学生知识储备的考查,而是着力考查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面对新问题新情境的灵活应变能力以及学生的学科素养等。新教材的特点也决定了教师需要加强研究,新教材的教学内容通过生活化的处理,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同时提供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学生容易人手,但要真正地学好教材,不是看教材中的文字叙述和表面的东西就能够解决问题的,教师要真正地教好教材,不是照本宣科就能够把教材教活。为了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应在学科《课程标准》指导下选准研究的角度,运用合理的方法对教材进行深度研究。
选准研究教材的角度。“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话道出了由于人们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同一个问题得出的结论也就有所不同。同样的教材,由于教师研究的角度不同,获得的认识和看法自然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在研究教材时选准角度尤为重要。教师研究教材的角度通常有三个:教师角度、学生角度和教师与学生关系角度,相对而言,从师生关系角度来研究教材应该是最佳的选择。如果教师仅从自身角度研究教材,那么很可能钻研得过于深入,课堂教学拔得过高,很多学生听不懂;相反,如果教师仅从学生角度研究教材,那么很多教师认为教材比较简单,没有深入研究的必要而疏于研究。教师只有从师生关系角度研究教材,才能有效处理好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因为教师研究教材只是手段,目的是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教材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提高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只有基于这样的目的去研究教材,才会更好地考虑学生的智力水平、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和非智力状况,才会想办法以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的方式方法优化重组教学内容,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创造“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和非智力的培养。
运用合理方法研究教材。同样的角度,由于运用的方法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完全相同,因此教师选准角度后还需要运用合理的方法来研究教材,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材。在诸多的研究方法中,教师应采用系统优化的方法。但在实际备课和研究教材中部分教师运用的是静止的观点和孤立的方法,这从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他们在知识点讲解上很有深度,但缺乏应有的联系。这样的教学,既不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教材知识,又不利于学生思维方式的改进和综合思维能力的提高,最终制约着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此,教师应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研究教材,并根据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重组教学内容,注重知识的系统化,知识的分析应做到点与面的结合,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又要有一定的广度,正如学者赵稀斌所要求的:“教师在教学时不但要有横向宽度,还要有纵向深度,将当下所讲的知识,与前面的知识联起来,起到复习与夯实的作用,同时也要与后面的知识联系起来,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和储备。”这样,学生所学的知识是全面的系统的而不是支离破碎的彼此孤立的,从而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教材知识,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师只有选准研究教材的角度和方法,才能真正地吃透教材,把握教材,并据此确定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课时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等,从而提高驾驭教材和灵活处理教材的能力,这就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打下深厚的根基。
三、借鉴他人成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在《课程标准》指导下,在深度研究教材时应避免自以为是,闭门研究,盲目排斥他人成果的做法,在坚持独立思考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转化为精神财富,丰富学科素养,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在借鉴他人成果的问题上,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科学术动态、学科前沿以及相关的热点问题的研究成果。新教材编写力求反映时代精神和学术成就,但教材的相对稳定性决定了不能朝令夕改,这就意味着最新的学术成果不可能在教材中及时呈现出来。为补其不足,教师在研究教材时应关注学科学术动态、学科前沿和社会热点问题,将最新的成果吸收过来,融入到教材知识体系中,使教材内容更为充实,同时删除教材中少数过时的观点和材料。教师从有利于教学的角度将最新的学术成果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的新知识,作为教材知识的扩展和延伸,深化教学内容,将最新的社会热点材料迁移到课堂教学中来,为教材补充新鲜血液,增强教学的时代性。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和最新的学术动态,使学科教学紧跟时代的步伐,充分体现时代精神。
教师只有坚持以学科《课程标准》为指导,选准研究的角度和方法,吸收他人的智力成果,才能够将教材研究引向深入,才能更好地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提供基本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