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如何引导低年级作文起点
【作者】 刘丽华
【机构】 贵州省毕节市毕节七小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小学生到地三年级,课表上的“说话”就变成了“作文”。由口头说一名完整的话,一下子改为用笔写出很多话组在一起的文章。由此对于8、9岁的小学生来说,实在是“万事开头难”:一难没内容可写,二难不知从什么地方起笔,三难语言干瘪不具体,于是怕和厌的心情油然而生。如何帮助他们度过这三难关,进入作文的宫堂呢?义务教育小学语文大纲中,对三年级作文的要求,为我们指明了道路:“学习有顺序地、比较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写出内容比较具体的片断。学习写简单的日记”。本着这个目标本文作了以下五点尝试。
关键词:作文 听 说 读 写 兴趣 引路
说到作文教学,教师们都在不断探索、总结好的教学方法。今年我教三年级,习作成为师生共同面对的难点,我一直在思索如何让孩子轻轻松松叩响习作的大门,如何让孩子乐写,勤写,写出生活中的精彩,写出生活中的真实感受。回顾我在低年级教学中做的一些努力,结合三年级习作起步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从以下五个方面介绍我的有益尝试。
一、 练写“四素”句。
“四素”句包括时间、地点、任务、事件这四个记叙文的要素的句子。练习之初,可用课文中的句子做例子,使学生认识“四素”句。如:“一天晚上,我和妈妈在院子里赏月。”教师将句子做如下分析:
什么时间? 谁?什么地方?做了什么?
一天晚上 我和妈妈 院子里 赏月
(时间) (人物)(地点) (事件)
这样,在学生理解“四素”句的基础上,教师即可引导他们按照这样的形式写句子。并且还可以进一步引导他们认识诸如人、时、地、事;时、地、人、事的句式,继而让他们练习写。“四素”句要素齐全,意思完整,内容比较具体,反复练习,可为以后的作文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铺路架桥,稳步过渡
早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就要求学生每天写一句话。学生升到二年级后就改为用两三名话,把自己这一天中经历的,看到的,听到的或想到的事物写下来,利用语文第二课堂活动,每周举行一次读“写话”比赛,看谁写得完整、明折、具体。这样坚持了一年多,到二年级期末,绝大多数的学生已经向作文的门坎跨进了。学生升入三年级,第一次作文课,面对几十双困惑的眼睛,我说:“‘作文’,不是新课,实际上还是‘写话’只不过多写几句,把它们有顺序地连在一起就行了。”实践证明,这种方法为作文入门做了超前的准备,减通缓了学生学习的坡度。
三、“听说读写画”结合,提早作文训练
教师组织训练,无论训练的内容和形式,都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作文训练的内容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让他们看得见、摸得着、听得清、闻得到,口可尝才能写得出,因而依据一些先进经验,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出了“听说读写画”提早训练法。
1、以“听”引趣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每节课前安排了“童话故事连载”节目。把一个精彩的故事分成几小章,节节课连载讲述,使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也受到“听”的能力的训练。并且每讲一个故事后就围绕故事安排一两个小问题,让学生在回忆思考的基础上组织语言回答。培养其记忆力、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
2、以“说”激情
“听”了之后,进行“说”的训练
具体操作是:课前五分钟“小喇叭”电台广播;要求学生能把一件事说完整、清楚;训练时间拉开过程,分前期、中期、后期。
前期:“学话”,即把你听人说的(电视中的)一句有意义、有趣味、对你印象深的话说出来。中期:说身边一件引起你注意的小事,要说清楚、完整。后期:说说自己作的画里的故事。
在其训练中,让学生接触社会,留心观察,摄取各种信息,同时以说为先导,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为写画作好铺垫。
3、“读”线索,贯穿始终
这里的读即课外读,以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是学生阅读自己喜闻乐见的故事同时,积累丰富的语言,为画画写话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针对课堂和课外良种环境,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读书环境,动员学生字带图书,开展“图书角”活动。课余时间自由阅读,相互讨论、交流、朗诵。此外,允许学生可以把在学校借的书带回家尽情浏览、品读,使“读”的环节自始至终贯穿与提早作文训练的进程中。
4“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想象是艺术和协作的相通之桥。针对儿童富于想象,爱涂涂画画的特点,在“听、说、读”之后安排了“画”和“写”的环节。即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画出一幅有故事情节的图画,然后写出画中的故事来。
四、抓住兴趣点,激发表达欲望,让孩子愿意写。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把习作融入活动中,让孩子在玩乐中愉快习作,那么,习作也就不难了。这学期,第一单元的习作,我自认为引导不是很成功,我生怕给孩子以后的习作课造成负面影响,会让他们提到习作课就眉头一皱:“唉!又要写作文了!”我真的希望孩子们说:“耶!又是作文课!”所以,我就做了一次补救。上课和孩子们做了一个笑笑笑的游戏。游戏很简单,我扔橡皮,孩子们就笑,我接住橡皮,孩子们就得止住笑声。按照游戏前,游戏中,游戏后的过程,我一边引导孩子们说说看见些什么,听见些什么,做了些什么,想到些什么,由于是一边玩一边说,孩子们发言很踊跃:说出了一些非常精彩的句子“xxx抿着嘴笑”“xxx扯着嗓门大笑”“xxx笑得声音像一只羊”“老师接住橡皮了,我都还是忍不住想笑!”“教室里笑声不断,好像有人演喜剧一样”“老师把橡皮扔得高高地,落下来的时候在老师眼前一晃,掉到地上去了,我们都哈哈大笑起来。”游戏结束,我问孩子:“好玩吗?”他们说:“好玩。”我问:“想把今天的事情说给爸爸妈妈听吗?”他们都说:“想。”我又说:“可惜,爸爸妈妈现在不在身边,我们先把它写下来,回家再念给他们听好吗?”他们都说:“好!”看起来已经没有人感觉难了。接着我就说“其实这就是习(下转第21页)(上接第2页)作,不难吧?”于是,孩子们愉快地进入了习作。其实简单易行的活动很多,孩子们也感兴趣,比如:贴鼻子,抢椅子,揪尾巴,请你照我这样做等等,我想孩子们又感兴趣,又有全身心的体验,作文就不难。
五、加强指点,观察引路
面对复杂的事物和多彩的景象,从何着眼,怎样观察?这对于小学生也决非易事,更何况观察并不仅仅是“看”,而是通过各种感官去体察因此,带领学生观察,教给观察方法,是写好作文的必由之路,也是大纲的要求。写《校园的一角》时,我带领学生从校门外向校院内走。在校门中我问:“一进校门,你首先看到什么?接着呢?”学生瞪大眼睛边观察边争相发言:“旗杆上有国旗,下连是四个少先队员的塑像,像前面的假山在水池中……”我适时鼓励:“好!这就叫观察有顺序。以上到下,从远到近,这都是很好地观察方法。写文章就可以按这个顺序。”随着距离的变化,我不断地提出问题:“四个少先队员各干什么?假山上有什么?水中有什么呢?……”通过实地观察恰当引导,不仅解决了无话可写、不知从何处写起的难题,而且教给了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其效果是口号式的观察所无法比拟的。
总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买际情况,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点出发,激发学生创作的激情,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满欢乐,学生一定会兴趣盎然,创作出有新意的作品来。
关键词:作文 听 说 读 写 兴趣 引路
说到作文教学,教师们都在不断探索、总结好的教学方法。今年我教三年级,习作成为师生共同面对的难点,我一直在思索如何让孩子轻轻松松叩响习作的大门,如何让孩子乐写,勤写,写出生活中的精彩,写出生活中的真实感受。回顾我在低年级教学中做的一些努力,结合三年级习作起步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从以下五个方面介绍我的有益尝试。
一、 练写“四素”句。
“四素”句包括时间、地点、任务、事件这四个记叙文的要素的句子。练习之初,可用课文中的句子做例子,使学生认识“四素”句。如:“一天晚上,我和妈妈在院子里赏月。”教师将句子做如下分析:
什么时间? 谁?什么地方?做了什么?
一天晚上 我和妈妈 院子里 赏月
(时间) (人物)(地点) (事件)
这样,在学生理解“四素”句的基础上,教师即可引导他们按照这样的形式写句子。并且还可以进一步引导他们认识诸如人、时、地、事;时、地、人、事的句式,继而让他们练习写。“四素”句要素齐全,意思完整,内容比较具体,反复练习,可为以后的作文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铺路架桥,稳步过渡
早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就要求学生每天写一句话。学生升到二年级后就改为用两三名话,把自己这一天中经历的,看到的,听到的或想到的事物写下来,利用语文第二课堂活动,每周举行一次读“写话”比赛,看谁写得完整、明折、具体。这样坚持了一年多,到二年级期末,绝大多数的学生已经向作文的门坎跨进了。学生升入三年级,第一次作文课,面对几十双困惑的眼睛,我说:“‘作文’,不是新课,实际上还是‘写话’只不过多写几句,把它们有顺序地连在一起就行了。”实践证明,这种方法为作文入门做了超前的准备,减通缓了学生学习的坡度。
三、“听说读写画”结合,提早作文训练
教师组织训练,无论训练的内容和形式,都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作文训练的内容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让他们看得见、摸得着、听得清、闻得到,口可尝才能写得出,因而依据一些先进经验,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出了“听说读写画”提早训练法。
1、以“听”引趣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每节课前安排了“童话故事连载”节目。把一个精彩的故事分成几小章,节节课连载讲述,使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也受到“听”的能力的训练。并且每讲一个故事后就围绕故事安排一两个小问题,让学生在回忆思考的基础上组织语言回答。培养其记忆力、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
2、以“说”激情
“听”了之后,进行“说”的训练
具体操作是:课前五分钟“小喇叭”电台广播;要求学生能把一件事说完整、清楚;训练时间拉开过程,分前期、中期、后期。
前期:“学话”,即把你听人说的(电视中的)一句有意义、有趣味、对你印象深的话说出来。中期:说身边一件引起你注意的小事,要说清楚、完整。后期:说说自己作的画里的故事。
在其训练中,让学生接触社会,留心观察,摄取各种信息,同时以说为先导,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为写画作好铺垫。
3、“读”线索,贯穿始终
这里的读即课外读,以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是学生阅读自己喜闻乐见的故事同时,积累丰富的语言,为画画写话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针对课堂和课外良种环境,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读书环境,动员学生字带图书,开展“图书角”活动。课余时间自由阅读,相互讨论、交流、朗诵。此外,允许学生可以把在学校借的书带回家尽情浏览、品读,使“读”的环节自始至终贯穿与提早作文训练的进程中。
4“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想象是艺术和协作的相通之桥。针对儿童富于想象,爱涂涂画画的特点,在“听、说、读”之后安排了“画”和“写”的环节。即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画出一幅有故事情节的图画,然后写出画中的故事来。
四、抓住兴趣点,激发表达欲望,让孩子愿意写。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把习作融入活动中,让孩子在玩乐中愉快习作,那么,习作也就不难了。这学期,第一单元的习作,我自认为引导不是很成功,我生怕给孩子以后的习作课造成负面影响,会让他们提到习作课就眉头一皱:“唉!又要写作文了!”我真的希望孩子们说:“耶!又是作文课!”所以,我就做了一次补救。上课和孩子们做了一个笑笑笑的游戏。游戏很简单,我扔橡皮,孩子们就笑,我接住橡皮,孩子们就得止住笑声。按照游戏前,游戏中,游戏后的过程,我一边引导孩子们说说看见些什么,听见些什么,做了些什么,想到些什么,由于是一边玩一边说,孩子们发言很踊跃:说出了一些非常精彩的句子“xxx抿着嘴笑”“xxx扯着嗓门大笑”“xxx笑得声音像一只羊”“老师接住橡皮了,我都还是忍不住想笑!”“教室里笑声不断,好像有人演喜剧一样”“老师把橡皮扔得高高地,落下来的时候在老师眼前一晃,掉到地上去了,我们都哈哈大笑起来。”游戏结束,我问孩子:“好玩吗?”他们说:“好玩。”我问:“想把今天的事情说给爸爸妈妈听吗?”他们都说:“想。”我又说:“可惜,爸爸妈妈现在不在身边,我们先把它写下来,回家再念给他们听好吗?”他们都说:“好!”看起来已经没有人感觉难了。接着我就说“其实这就是习(下转第21页)(上接第2页)作,不难吧?”于是,孩子们愉快地进入了习作。其实简单易行的活动很多,孩子们也感兴趣,比如:贴鼻子,抢椅子,揪尾巴,请你照我这样做等等,我想孩子们又感兴趣,又有全身心的体验,作文就不难。
五、加强指点,观察引路
面对复杂的事物和多彩的景象,从何着眼,怎样观察?这对于小学生也决非易事,更何况观察并不仅仅是“看”,而是通过各种感官去体察因此,带领学生观察,教给观察方法,是写好作文的必由之路,也是大纲的要求。写《校园的一角》时,我带领学生从校门外向校院内走。在校门中我问:“一进校门,你首先看到什么?接着呢?”学生瞪大眼睛边观察边争相发言:“旗杆上有国旗,下连是四个少先队员的塑像,像前面的假山在水池中……”我适时鼓励:“好!这就叫观察有顺序。以上到下,从远到近,这都是很好地观察方法。写文章就可以按这个顺序。”随着距离的变化,我不断地提出问题:“四个少先队员各干什么?假山上有什么?水中有什么呢?……”通过实地观察恰当引导,不仅解决了无话可写、不知从何处写起的难题,而且教给了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其效果是口号式的观察所无法比拟的。
总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买际情况,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点出发,激发学生创作的激情,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满欢乐,学生一定会兴趣盎然,创作出有新意的作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