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情感教育——转化学困生的法宝
【作者】 王建彩
【机构】 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高兴镇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一、学困生的定义及转化意义
何为学困生?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柯克(S.Kirk)提出了“学习失能” (Learning Disabilities)或“学习不良”这一概念,用以标示那些智力正常但学业成绩滞后的学生,即学困生。而心理教育学认为,学困生是因心理或学力等因素导致成绩落后或行为偏差的学生。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学习成绩都明显低于同年级的学习,在学习上存在困难,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
学困生是现代教育客观存在的一个群体。对学困生的教育和管理是构建和谐校园,体现以人为本的一项重要工作。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让每位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新教育实验更是提倡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可这种和谐、幸福从何而来?诸多教育专家都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关键是如何促进学困生的发展。”能否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衡量教育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志。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和道德素质。因此,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让每一位学困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和提高,是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的要求。所以,如何有效地帮助学困生解决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促进他们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二、情感教育的内涵及在转化学困生中的重要性
情感教育是关注个体在情意领域的表现和成因,以情感为内容和手段,通过以情优教,培养学生人格智能的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是一种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增强学生信心的积极教育方式。
大量的研究表明,学困生最缺的是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情感教育可以有效地促进学困生学习能力以及人格的全面发展。对学困生的转化过程中,只有融入了情感教育,确立情感教育在其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才能真正做到让学困生智力与情感同步发展。如果缺失了情感,也就无视了个体生命的存在,成了“目中无人”的教育。
因而,抓住学困生困难的症结——学习情绪,把情感态度作为转化学困生的切入点,采取以情动情,感而化之的基本策略,即是教育工作者转化学困生的重中之重。
三、利用情感教育在教学中转化学困生的实践
1、用“放大镜”去挖掘学困生的闪光点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学困生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毛病,但他们也有优点,只是优点没有优秀生那么引人注目。因此,我在教学中对每一位学困生都一分为二。课堂上我非常“善于”挖掘学困生的“闪光点”,让学困生心理上得到激励,促进他们奋发向上。如:我校2013届初三(1)班的丁明明同学就是一个十足的学困生。他在班主任及课任教师心目中特别差,学习不认真,经常打架。我利用课余时间主动找他谈话,发现他人很聪明,体育方面也有特长而且讲义气。于是在课堂中每当发现他有进步和表现优秀我就及时表扬他,给予肯定;作业即便有错误我也想办法找到优点告诉他;考试成绩再差也找出提高的方面。一学期下来,我所教的学科这位同学不但从不及格上升到了良好,成绩提升跨越幅度之大在全校数第一,而且学校打架事情再也没有他的份。
因此,要善于挖掘学困生的“闪光点”, 饱绽激情地加以赞许,态度诚恳地予以肯定和赞美,促使他们在为班级和同学服务中表现自己,施展才华,进而受到激励,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那么闪光之点定会蔓延开去,弥散开来。
对学困生优点,一定要给与赞美,因为赞美是春风,它使人温馨和感激;请不要小看赞美,因为赞美是火种,它可以点燃心中的憧憬与希望。果能如此,转化学困生指日可待。
2、对学困生“点燃爱的火花”
“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对学困生的高度热爱,其他就无法谈起”。关爱学困生,把爱洒向每个学困生的心田,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教师爱的温暖,这是转化学困生必不可缺少的。这种爱的前提是首先要理解、信任与尊重每个学困生。一个教师只有理解、信任并尊重所教的学困生,才会反过来被学困生尊重、信任与爱戴。他们才能从心底喜欢自己的老师,才能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兴趣,从而为转化找到突破口。学困生,他们本来就缺乏自尊心、自信心、意志薄弱、自制力差。所以,当学困生违反了纪律、完不成作业、做错了题或迟交作业时,我们不能一位地批评、指责他们,而要耐心、和蔼地给予理解、引导和帮助。因此,我在实际教学中对学困生更加关爱,对做错了的作业、迟交的作业都耐心问明白原因,帮助他们解决;对上课听讲厌烦、违反纪律的学困生,我总是对他们不发火、不怒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们从我的言谈举止中感受到尊重、友爱和温暖。例如我教的上一届八年级三班里有一个学生,人比较聪明,但好打架,学习没信心,各门学科成绩多很差,上课根本不听,不是睡觉就是讲话,教师看到他很烦,认为无药可救。而我则从另一个角度去看他,上课很关心他总是提问他。没有笔就送给他,没有课本我就把我的教本先拿给他用(他很多时候连课本都不带),讲义没了再给他。不论哪一次考试,我都会在成绩公布之后单独跟他谈话,给他指出存在的问题,介绍一些合理的学习方法,并提出一些建议和要求。把爱洒向了他的心田,真诚与理解温暖了他,我终于成了他所信赖的知心朋友。几个月下来这位同学很配合我上课,课本再也不会放在家里不带,时而也能举手回答问题,而且考试也认真对待。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我教的学科出奇地达到了及格线(同办公室的老师们认为简直是天方夜谭)。
3、利用丰富的情感教态和激励语言,关注学困生
著名的美学家狄德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风格都不能打动人。”同样,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教育都无法感化人。我国最早的教育家夏沔尊在翻译的《爱的教育》序言中说:“没有爱的教育就像池塘里没有水一样,不成其为池(下转第79页)(上接第80页)塘。”爱的关注对学困生像一股神奇的力量,有如温度于水。“升温则水,降温则冰。”学困生如果缺失了教师爱的关注,那么,最终只会导致愈来愈“不可救药”。因此,我在课堂上,尽可能让语言富有激励性,让自己在举手投足间蕴含丰富的情感教态。我知道如果自己能面带亲切的笑容、眼含期待的目光,用适当的手势等教态组织教学、与学生交流互动,会带给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共鸣。不仅如此,我还及时地对学困生给予肯定评价与鼓励,哪怕是一个默许的眼神、一句不经意的鼓励话语、一份由衷的表扬,因为这都能极大地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课堂上当学生不能正确地回答我所提问题时,我会这样说:“再想一想”、“如果一时还想不出来先坐下,等想出来之后举手再回答好吗?”这样让学困生觉得老师没有批评他、没有嫌弃他、没有让自己因此丢面子。如此对待学困生,换来了他们跟我关系非常融洽,对我很友好、很尊敬,很乐意学我教的学科。
另外,我对学困生的作业从不在班上公布,而是把他们叫到办公室里单独面批。
总之,利用情感对学困生进行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找到开启心灵的钥匙,重新找回自信,从而把他们塑造成有用之才。
没有情感投入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没有情感注入的学困生转化也必定会失败的。
何为学困生?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柯克(S.Kirk)提出了“学习失能” (Learning Disabilities)或“学习不良”这一概念,用以标示那些智力正常但学业成绩滞后的学生,即学困生。而心理教育学认为,学困生是因心理或学力等因素导致成绩落后或行为偏差的学生。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学习成绩都明显低于同年级的学习,在学习上存在困难,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
学困生是现代教育客观存在的一个群体。对学困生的教育和管理是构建和谐校园,体现以人为本的一项重要工作。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让每位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新教育实验更是提倡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可这种和谐、幸福从何而来?诸多教育专家都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关键是如何促进学困生的发展。”能否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衡量教育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志。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和道德素质。因此,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让每一位学困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和提高,是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的要求。所以,如何有效地帮助学困生解决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促进他们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二、情感教育的内涵及在转化学困生中的重要性
情感教育是关注个体在情意领域的表现和成因,以情感为内容和手段,通过以情优教,培养学生人格智能的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是一种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增强学生信心的积极教育方式。
大量的研究表明,学困生最缺的是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情感教育可以有效地促进学困生学习能力以及人格的全面发展。对学困生的转化过程中,只有融入了情感教育,确立情感教育在其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才能真正做到让学困生智力与情感同步发展。如果缺失了情感,也就无视了个体生命的存在,成了“目中无人”的教育。
因而,抓住学困生困难的症结——学习情绪,把情感态度作为转化学困生的切入点,采取以情动情,感而化之的基本策略,即是教育工作者转化学困生的重中之重。
三、利用情感教育在教学中转化学困生的实践
1、用“放大镜”去挖掘学困生的闪光点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学困生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毛病,但他们也有优点,只是优点没有优秀生那么引人注目。因此,我在教学中对每一位学困生都一分为二。课堂上我非常“善于”挖掘学困生的“闪光点”,让学困生心理上得到激励,促进他们奋发向上。如:我校2013届初三(1)班的丁明明同学就是一个十足的学困生。他在班主任及课任教师心目中特别差,学习不认真,经常打架。我利用课余时间主动找他谈话,发现他人很聪明,体育方面也有特长而且讲义气。于是在课堂中每当发现他有进步和表现优秀我就及时表扬他,给予肯定;作业即便有错误我也想办法找到优点告诉他;考试成绩再差也找出提高的方面。一学期下来,我所教的学科这位同学不但从不及格上升到了良好,成绩提升跨越幅度之大在全校数第一,而且学校打架事情再也没有他的份。
因此,要善于挖掘学困生的“闪光点”, 饱绽激情地加以赞许,态度诚恳地予以肯定和赞美,促使他们在为班级和同学服务中表现自己,施展才华,进而受到激励,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那么闪光之点定会蔓延开去,弥散开来。
对学困生优点,一定要给与赞美,因为赞美是春风,它使人温馨和感激;请不要小看赞美,因为赞美是火种,它可以点燃心中的憧憬与希望。果能如此,转化学困生指日可待。
2、对学困生“点燃爱的火花”
“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对学困生的高度热爱,其他就无法谈起”。关爱学困生,把爱洒向每个学困生的心田,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教师爱的温暖,这是转化学困生必不可缺少的。这种爱的前提是首先要理解、信任与尊重每个学困生。一个教师只有理解、信任并尊重所教的学困生,才会反过来被学困生尊重、信任与爱戴。他们才能从心底喜欢自己的老师,才能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兴趣,从而为转化找到突破口。学困生,他们本来就缺乏自尊心、自信心、意志薄弱、自制力差。所以,当学困生违反了纪律、完不成作业、做错了题或迟交作业时,我们不能一位地批评、指责他们,而要耐心、和蔼地给予理解、引导和帮助。因此,我在实际教学中对学困生更加关爱,对做错了的作业、迟交的作业都耐心问明白原因,帮助他们解决;对上课听讲厌烦、违反纪律的学困生,我总是对他们不发火、不怒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们从我的言谈举止中感受到尊重、友爱和温暖。例如我教的上一届八年级三班里有一个学生,人比较聪明,但好打架,学习没信心,各门学科成绩多很差,上课根本不听,不是睡觉就是讲话,教师看到他很烦,认为无药可救。而我则从另一个角度去看他,上课很关心他总是提问他。没有笔就送给他,没有课本我就把我的教本先拿给他用(他很多时候连课本都不带),讲义没了再给他。不论哪一次考试,我都会在成绩公布之后单独跟他谈话,给他指出存在的问题,介绍一些合理的学习方法,并提出一些建议和要求。把爱洒向了他的心田,真诚与理解温暖了他,我终于成了他所信赖的知心朋友。几个月下来这位同学很配合我上课,课本再也不会放在家里不带,时而也能举手回答问题,而且考试也认真对待。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我教的学科出奇地达到了及格线(同办公室的老师们认为简直是天方夜谭)。
3、利用丰富的情感教态和激励语言,关注学困生
著名的美学家狄德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风格都不能打动人。”同样,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教育都无法感化人。我国最早的教育家夏沔尊在翻译的《爱的教育》序言中说:“没有爱的教育就像池塘里没有水一样,不成其为池(下转第79页)(上接第80页)塘。”爱的关注对学困生像一股神奇的力量,有如温度于水。“升温则水,降温则冰。”学困生如果缺失了教师爱的关注,那么,最终只会导致愈来愈“不可救药”。因此,我在课堂上,尽可能让语言富有激励性,让自己在举手投足间蕴含丰富的情感教态。我知道如果自己能面带亲切的笑容、眼含期待的目光,用适当的手势等教态组织教学、与学生交流互动,会带给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共鸣。不仅如此,我还及时地对学困生给予肯定评价与鼓励,哪怕是一个默许的眼神、一句不经意的鼓励话语、一份由衷的表扬,因为这都能极大地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课堂上当学生不能正确地回答我所提问题时,我会这样说:“再想一想”、“如果一时还想不出来先坐下,等想出来之后举手再回答好吗?”这样让学困生觉得老师没有批评他、没有嫌弃他、没有让自己因此丢面子。如此对待学困生,换来了他们跟我关系非常融洽,对我很友好、很尊敬,很乐意学我教的学科。
另外,我对学困生的作业从不在班上公布,而是把他们叫到办公室里单独面批。
总之,利用情感对学困生进行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找到开启心灵的钥匙,重新找回自信,从而把他们塑造成有用之才。
没有情感投入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没有情感注入的学困生转化也必定会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