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作者】 赖瑞娣

【机构】 江西省龙南县南亨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又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也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但在新一轮课改如火如荼进行之时,可是我们有些语文老师并没有完全在课堂上落实这句话。有的老师怕失去课霸主堂地位仍然搞一言堂,不给学生留下一点儿读课文的时间。老师讲得多,而学生读课文的时间太少了。老师讲的东西一点儿也记不住,也没有兴趣听。这是我们没把时间交给学生,违背了教学规律,忘记了学生才是主体,对学生没有信心,担心学生离开自己就学不好。因此我们需要大胆把时间交给学生,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读前设计好明确而具体的问题和任务,让他们通过读自己解决问题,从中获得一种成就感,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 
        语文教学中读的方式很多,有泛读,齐读,领读,自由阅读,集体读等。如何在教学中开展朗读教学?
        一、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首先教师的读要正确标准。给学生范读,就是读的标准规范,这就需要老师普通话标准,吐字清晰,否则会错误引导学生。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时间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让位给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通过多读才能把握作者的感情,读者的感情可以体现出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用心去感知课文,体会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中渗透的作者情感因素,这样有利于文章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去,和他们一起参与学习,学生学起来更有兴趣。 
        二、扩大朗读训练面。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有时进行竞读或者分角色朗读。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和独特个性。新课标要求发展学生的个性,竞读或分角色朗读就能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的张扬。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错误,读错字,断错句,轻重音不明显。老师要认真听,对出现的错误 ,重点是读音方面和词语破读现象,要及时纠正。对于同学们的朗读,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可以检查他们对作者感情的把握和文章的理解程度。最后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教师在读之前要设置一些问题,可以分小组进行解决。让他们带着教师设置的问题去读,与小组的同学讨论、解决,让他们感到读是可以解决问题的,即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又增强其阅读的兴趣。   
        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三、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一次,听一位教师上《春》一课,仅仅理清了文章脉络后,她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还说:“春天的景色这么美,请大家美美地读出来。”为何“美美”,景色美又在何方?课后,我问学生:“景色美在哪儿脑中有画面吗?”“哪些词句写出了景色美?”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诚然,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
        四、精选练点,锤锤有声。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激昂,委婉处还它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
        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也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少一点分析,说教,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还给朗读。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者,让朗朗读书声再次回到明净的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