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怎样克服学生的“自我中心”

【作者】 庞春洪

【机构】 江苏海安

【摘要】
【关键词】
【正文】以自我为中心是现在小学生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首先提出“自我中心”这一概念。意思是指一个人只从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眼光和感情去看待周围世界,处理所遇到的问题。皮亚杰认为,人在儿童时期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中心倾向,以为处在不同视角的别人所看到的东西与自己看到的一样,自己的行为总是对的。应该说,与儿童最初的毫无自我意识甚至不知道自己身体的存在相比,他们形成“自我中心”意识是一个进步。但个体的成长并未让这种意识自行消失,反而使人格幼稚化。妨碍人们的理智,妨碍人们的感情交流,妨碍相互真正意义的理解,导致这样那样的人际冲突。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家庭中他们处在中心的地位,就曾有小学生说过:“在家里爸爸听妈妈的话,妈妈听爷爷奶奶的,而爷爷奶奶听我的,家里我老大!”在家庭中形成这种自我为中心的个性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也是以自我为中心,希望别人服从自己,而且以自己的眼光去评判周围的事物,不能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
  要克服“自我中心”,就需要学会心理换位。心理换位就是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互相换位置,在人际交往中对所遇到的问题,能设身处地地从他人从对方所处的位置、角色、情境去思考、理解和处理,深刻体察他人潜在的行为原因,不以自己的心态简单地看待问题、对待他人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通俗地说明了这种心理活动特点。
  第一,让孩子学会尊重别人,学会与人共处。告之孩子若要受人尊重,首先要尊重别人,尤其要正视别人的优点和长处。要让独生子女懂得人的多多样性,人和人之间是相互依存的,谁也不可能单独存在于世界上。独生子女的自我感强,这样的孩子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虚荣心,家长可以适当利用他的虚荣心、自尊心刺激他的竞争意识,使孩子积极努力;并告诉孩子:“你希望成功,别的孩子也希望成功,在大家都努力的情况下,结果可能这次你胜利了,下次变成他胜利了。”在竞争中培养完善的人格,这样的孩子既希望自己获胜,也能在心理上接受别人的成功。
  第二,引导孩子正确竞争。很多孩子好胜心强,总希望自己处处超越别人,这是不大切合实际的。这时,家长和教师要帮孩子找出自身不足,并鼓励他们努力去克服。要让孩子知道“山外青山楼外楼”,比自己强的人有很多。别人领先获胜后,自己要做的事情不是生气,而是应该激发起自己的斗志,敢于和对方展开竞赛,争取下次超过对方。同时,要让孩子懂得,别人获得成功肯定有许多优点值得自己去学习,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这样自己才能不断进步,取得成功。
  第三,让孩子学会理解,学会宽容。俗话说:“原谅与宽恕是最好的礼物。”宽容能获得信任和支持,有宽容才能有合作。在学习或生活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难免磕磕绊绊,只有宽容,才能使怨恨烟消云散,才能轻松地生活,与他人和谐相处。要让孩子知道,在小事上忍让,并不说明自身软弱,恰恰能够表现出较高的涵养;否则,只会给自己带来烦恼。
  第四,让孩子完善个性,树立自信。心胸狭窄,敏感多疑、孤僻、偏激等不良个性在今天的独生子女中比较普遍。这些性格特征除了会导致人际交往障碍外,还会使孩子产生强烈的妒忌心。所以,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用鼓励、表扬的方式对待孩子。当然,这种鼓励和表扬是适度的,不夸大其词,这样,孩子就会形成自信的心理。自信的孩子比较乐观,在对待别人的成功时,心态平和,而且相信自己同样会成功,也会接受别人的成功。
  第五,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在日常生活中,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这就是所谓的言传身教。为此家长首先要养成开朗、豁达的个性,不要为一些事斤斤计较。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抱怨,长此以往,孩子稍有不顺,就会牢骚满腹,凡事只会考虑自己。相反,如果家长为孩子树就立了良好的榜样,久而久之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将逐步形成豁达的个性,凡事就会为他人着想,懂得理解与尊重,形成良好个性。
  总之,解决学生自我为中心的顽疾,需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配合,坚持正面引导,持之以恒,方能结成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