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教育智慧:“童心”囊括诸多“心”──评李镇西老师的《童心万岁》

【作者】 曾俊莉

【机构】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耿家庄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在面对同样的教育问题时,其他教师都手足无措,而李镇西老师却能迎刃而解,原因并不是因为此时的李老师已经是一个名满天下的教育教学专家了——他本身就拥有众多高妙的教育教学方法乃至于深邃复杂的教育智慧的缘故,而是因为比之于其他老师,李老师能够更加真诚地放下自己所谓的教师“架子”,也能够更为注重在与学生交流时必带的“一颗心”,即本案例《童心万岁》中李老师所深情呼吁的“童心”。
  深受儒家师道尊严影响和濡染的中国教师,他们集体无意识地——无论男女老幼,无论城乡古今,都早已习惯了在学生面前以“长者”自称、以“严父”自居,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装扮成中性的“教师爷”形象——高高在上地动辄就教育甚至于教训着自己的学生——好像这些学生们不是我们的孩子,不算生命,没有情感,没有烦恼,不需要成长,也无需去呵护,更不能随便就展露天性,亦或是犯一点小错,否则,就被视为顽劣不化、不遵守纪律、孺子不可教也,甚至于大逆不道。本案例中那一群手足无措的教师就是传统文化浸染下典型的老派教师形象,站在新时代却缺乏新观念与新方法,而他们的教育对象呢?是一群群鲜活又叛逆的80、90后初二学生,可以说,案例中的现象绝不是个例,而是这个时代令众多中学教师和家长们头疼不已的一个教育热点话题。李老师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拿起能准确打开孩子心灵大门的钥匙:童心。然后,用童心走近童心、用童心去打动童心、用童心去唤醒童心,最终得到孩子们的认可与尊重。
  只要细细品味,我们便会发现在本案例中,李镇西老师所倡导的“童心”,并不是可以简单或笼统地只做“童真的心”“孩子一样的心”去理解的,李老师在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丰富充盈的“童心”,还是“永远美好的心”“永远纯洁善良的心”的意思,我们完全可以这么认为,这颗心同时还包括了以下几颗“心”的共同参与:
  一、 真心
  即无比真诚之心。
  当各科老师都黔驴技穷而纷纷抱怨与逃避的时候,李老师是“真的”为这个班级的乱象着急、为这群正在迷途上脱缰与脱轨的孩子们着急。所以,鉴于这种现状,他当机立断,采取的是用游戏形式与孩子们沟通的办法,而游戏这一“在玩耍中学习”的形式本身,就贯穿着“童心”与“童趣”。要求同学们观赏自己婴儿时的照片——通过聚焦于孩子们儿时那一双双明亮的眼睛,首先把同学们带入了纯真无邪的年代,不经意间就唤起了他们对儿时美好生活的回忆,与此同时,也让同学们观赏老师自己不同时期的照片——这是一种语重心长的现身说法,更是一种推心置腹的坦白与真诚,同学们从泛黄的照片上看到了那个像自己一样可爱的婴孩、一样虎头虎脑的学生,他居然就是自己眼前这个沉稳、慈祥、渊博而又大名鼎鼎的李老师!李老师借机和同学们娓娓谈心:“人就是这样长大的。人的一生其实很快。我觉得我好像昨天都还在幼儿园,可现在已经五十多岁了。”一个50多岁的老师还在跟一代又一代的同学们深情缱绻地细说着童年,这样的既像亲人又像朋友一样的——随和友善而又亲切可爱的老师,学生们能不喜欢吗?
  二、 爱心
  不把学生的调皮捣蛋武断地上纲上线,也不把自己的教育对象随意地分成三六九等来区别对待。与许多普通教师对待“差生”“坏学生”歧视冷淡、唯恐避之不及的鄙视态度以及过分表现截然不同的是,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是能够尽量做到爱护每一个学生如爱护自己的孩子,他们俨然就是上帝:能够把自己的光芒照到好人身上,也同时照到歹人身上。
  李镇西老师面对这群孩子,他的选择就是不推辞、不逃避、不发火、不训斥、不说教、不指责、不歧视、不放弃,而是循循善诱,开始动之以情,然后晓之以理。举办一次内容特别的主题班会,其用意就在于: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于无声处教育孩子们,最终唤醒同学们日益淡漠与麻木的美好情愫。同学们好奇地拿来了各自的婴儿照片,试想一下:这些个性另类、桀骜不驯的十三四岁的孩子们是否也早已脱尽了婴孩时的许多印记?当同学们兴奋地纷纷忙着猜测照片上的孩子究竟是谁时,李老师却不失时机地反复提醒和引导他们要注意看这些照片里大家的眼睛为什么都那么明亮和纯洁?同学们的回答水到渠成: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但是,李老师接着就谆谆教诲起来:任何一个人呀,在最初的时候,都是这样纯洁无邪的,包括一些罪犯,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的人眼睛便变得浑浊起来,甚至凶恶起来,因为他的心变了。旁敲侧击之下,可以想象,同学们自然会受益颇深。李老师告诉同学们,照片上看有些人是变老了——但他身上尚有一些不变的东西,那就是童心;另一些人却变坏了,比如罪犯,但还另有一些人,在爱心的守护下,从一个坏孩子的阴影里也能尽快走出来,再次变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比如李老师给同学们讲述的他的两个捣蛋学生的故事,就完全是爱心守护下彻底改变了的两个由反面而后走向正面的学生形象。
  三、 耐心
  即在面对孩子们的问题时不操之过急,也不急于求成,而是给教育者及教育对象各自都留一些时间。一方面,允许教育者去冷静地面对现实,寻找最为妥当的一种方法,乃至于最终达到圆满解决问题的目的。另一方面,也给予受教育者的错误以理解和宽容之态度,允许他们在挫折、失败中去成长,也允许他们去改正、去改变。    
  当李镇西接受了任老师的请求并准备以班会形式来帮助其解决这个班的混乱问题时,最初的他并不是信心满满,当机立断,而是也经历过一番犹豫的:“如果我带着杀气去上课,学生胆颤心惊地听我训斥,当然不行。但如果还是讲道理,显然还是不会真正有效果的。我决定从游戏开始。”第一,李老师对自己与学生究竟该以什么样的关系而相处先进行了一番慎重地选择。既不能太厉害,俨然是个校领导,固然能震慑住学生,但无法改变现状;也不能太婆婆妈妈,那么多任课教师都无计可施,说明讲道理已经对这些学生没有作用了,他决定出其不意地和同学们先玩一场游戏。第二,他决定温和地、像个朋友一样地慢慢走向这些孩子们的生活,继而渐次打开他们心灵的一扇扇窗户。正如他后来在班会上所表现的,时时有耐心,处处见耐心:又是和孩子们一起看同学们的婴儿照,又是展示自己的代表性照片给同学们看;时而让同学们说感受,时而又是自己谈人生、说成长,从变与不变之类的认识中来形象生动地阐述童心的重要性,以及童心是怎么在细节中遗失的,以此来告诫同学们:审视一下自己是否也在丢失着童心?
  四、 慧心
  即睿智之心、机巧之心、聪慧之心,就教育方法而言,一般指教育过程中的神来之笔,乍看是随心所欲地徐徐展开,实际上却环环相扣,令人拍案称奇,比如《童心万岁》这一节班会课的整个设计就充满了此种慧心。
  首先,是这个主题班会在形式上所体现出的巧思与慧心。游戏本身是低幼儿童课堂里才偶尔穿插一下的活动,在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在儒家传统思想“勤为功,戏无益”的严厉教化下,很多教师都视游戏为浪费时间的代名词,而李镇西老师却能不拘一格在初二这样的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里灵活使用,不但不显得幼稚,反而消解了与同学们的代沟,拉近了与这些半大不小的孩子们的关系;其次,是班会内容与主题定位所体现出的巧思与慧心。《童心万岁》既表示了对同学们“孩子”身份的认定,对他们目前所存在问题的宽容,又表明老师自己对“童心”的热爱与倚重。再次,是整个教学环节运行过程中节奏上的张弛有度与严丝合缝。看似游戏,看似谈心与玩耍,但老师要寓教于乐,要摆事实讲道理的目标始终很明确,无论是看同学们的照片、老师的照片,还是老师与他的同学们的合影,无论是诉说、交流还是讲故事——“看”和“说”的目的性都很强,案例中,李镇西老师就像一个放风筝的人,话题荡开了,荡得很远很远——但很快就被他“嗖”地收回来了,他手里的那根红线收放自如、洒脱得体,正如他对“童心”的阐述与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