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作者】 欧 珠

【机构】 西藏日喀则地区谢通门县孜许乡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小学语文学科极具工具性,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应视之为正常现象。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他(她)们有足够的动力去不断探索新的知识领域。诚如苏格拉底所言:“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在语文课中,重视并加强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从长远来看,也是创造发明的前奏。   
        一.进行能力训练,丰富学生的问题储备
        一般说来,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都是根植于知识的理解,加强双基教学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和前提。
  首先,应注意观察能力的培养。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小学生观察常常不分主次,马马虎虎的现象。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使他们懂得观察要有重点。例如,可以采用提供中心句的方式,帮助学生确定重点,如“课外兴趣小组多有趣呀!”或“我校喜事多!”,其重点分别是“有趣”和“喜”。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有选择地围绕重点进行观察,头脑中自然而然地萌生出“怎样有趣?”或“喜在哪里?”等问题。此外,还要注意进行“有次序”、“细致”、“抓住事物的特点”等方面的训练。
        其次,应加强思维方面的训练
  思维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一般的和本质的特征,它总是与问题联结在一起的。加强思维方面的训练,对于问题意识的培养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教材的重点字、词、句等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如《司马光》一课,有位老师抓住“慌”字,从字音、字形尤其是从偏旁入手,启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要用竖心旁?”“一起玩的小朋友怎么慌?”“司马光慌不慌?他怎么做?”如此等等。教师循此进行一环紧扣一环的思维训练,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大大较强了。
  当然,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离不开想象成分的参与。事实上,想象总是与观察、思维等环节相伴相随。教师应该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引导学生就人物、情境、事件等方面进行合理的想象,萌生出与理解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来。
  二.营造民主平等的宽松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成功教学的基础,因为学生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才能使自己感到心情愉悦,精力集中。值得一提的是,现在许多语文老师仍然顾着自己的教案而对学生的疑问听而不闻;有的从头到尾不见一点笑容地讲解课文……凡此种种,学生只能沿着老师既定的轨道前进,个性受到了压抑。这种被动的接受性学习方式显然与问题意识的培养是背道而驰的。
  1.师生双方应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
  课堂是师生双方活动的空间,情感因素对教与学双方都有重大的影响,我们提倡以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第三次全教会特别强调讨论法的运用,正是要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课堂上应进行充分的交流与沟通。语文学科的答案常常不是唯一,我们应该而且必须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例如词义的解释或课文段落的划分、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等等,只要言之有理,均应视为正确。师生之间应崇尚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本着解决问题的初衷一起分析、讨论、归纳。这一过程的本身既培养了师生的情感,也使学生感到舒畅,对问题的不同看法也就敢于表露。同时,当学生怀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进行探究,可以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这就有助于强化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很显然,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是有益于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的。
  2.要掌握适当的教学节奏
  节奏是伴随着客观事物的运动而发生的一种现象。教学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可以说无处不存在着节奏。语文教学所依据的教科书,每课基本是一篇文章,而“文章是最要有节奏的”。合理地营构和调控教学节奏,可以增强艺术感染力量,学生的问题意识必然受到点燃与启发。
  三.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多方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的培养,并非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达到目的。教师必须认识到这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应注意问题情境的精心创设,多方面、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1.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给学生予鲜明生动的视听刺激
        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之一在于能够化动为静,化抽象为直观。从这一点来看,是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也是当今教改的一个努力方向。语文课上的课件演示也正是看中这一功能而方兴未艾。以《十里长街送总理》为例,在介绍完周总理的生平后可先放课文的配乐朗诵,伴随着低沉的乐声,师生沉浸在悲痛的气氛中,带着强烈的感情进入了文中,接着用幻灯片分别显示人们等待灵车到来的动作、神态,学生观看之后提出了许多问题,教师抓住重点不放,围绕“作者为什么只写老奶奶青年夫妇红领巾这几个人物?他们的动作、表情、心情怎样?”再让学生自己解答,学生自己“看”得见、“听”得到,远比老师单纯讲解的效果好得多。
  2.注意问题设置的难度和密度
  问题的设置应有一定的难度,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活动,要使他们通过努力能够达到“最近发展区”,可以“跳一跳,摘果子”;同时应疏密有间,有一定的停顿时间,以适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特别注意不要一直问个不停,否则学生应付都来不及,哪来的时间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此外,还要注意质疑环节的安排,这应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而定。
  3.培养自学能力,促进问题意识的发展
  鼓励和指导学生自学,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完成教学任务,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种基本训练。自学能使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钻研问题。善于自学就能活跃思维,发展能力。自学往往是求知欲所驱动的,而求知欲又是“问题”开始的。比如阅读课文一般安排在每一组课文的后面,其阅读的方法基本在本组的前面课文中已讲解过,教师就应该放手让他们学习,切忌把阅读课上成讲读课,讲得过多反而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也不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