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借力信息化教学,展现民族地区数学教学“新亮点”
【作者】 关冬梅
【机构】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和实施,高中数学教学将进行新一轮的变革。民族地区的高中数学教学也将迎来崭新的变化,本文作者结合长期高中教学经验仅就如何借力信息化教学来引领民族地区数学模式的优化。
关键词: 信息化;民族地区;教学模式
我国中小学教学实践中长期以来普遍采用接受教学模式,其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以及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但也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它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性思维被束缚、被禁锢,学生的主动性无从发挥。而对于我们边远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而言,高中数学的教与学还存在了很多的问题。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受环境和自身因素的影响,数学基础差,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难,对数学不感兴趣等一系列的不良现象,导致学习成绩相对其他学科较差;另一方面,我们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相对滞后,很多老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既不符合新课改的教学改革要求,也束缚了学生更好地发展,更不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现状,因此,迫切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展现数学“新亮点”,以下就是我提出的几点借力信息化教学,展现数学“新亮点”的看法:
信息化教学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支持,调动尽可能多的教学媒体、信息资源,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具体说来,借力信息化进行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利用丰富的信息源信息源,创设合理的学习情境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课堂教学所提供的教学环境,使得课堂上信息来源变得丰富多彩,教师和课本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多种媒体的运用不仅能够扩大知识信息的含量,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例如:学习用一个平面从不同方位截正方体产生的截面的形状,传统教学往往借助切萝卜或橡皮泥等实物情景活动来比划讲解,结果大部分同学还是一知半解。如果说对截面是三角形、正方形、梯形、矩形的情形,学生还能理解的话,那么对截面是五边形或六边形的情形学生就很难想象了。现在利用信息手段,一切都迎刃而解。通过演示,学生能真切感受截割的过程。如果人手一机的话,学生就可以亲自动手,改变平面的位置,从不同的方位感受截面的形状了。
2.让多媒体和网络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加入,尤其是多媒体和网络的加入,教师的主要作用不再是提供信息,而是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指导学生的学习探索活动,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可设计展翅飞翔的蝴蝶动画,让静止的图形“动”起来,形象生动,学生较容易理解轴对称图形这一个概念,同时也把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给点燃了起来。这样就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在整个进程中教师有时处于中心地位(以便起主导作用),但并非自始至终如此;学生有时处于传递――接受学习状态(这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帮助学生建立“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联系以便使学生实现有意义的学习),但更多的时候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主动思考与探索;教学媒体有时作为辅助教学的教具,有时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教材既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的内容,也是学生建构意认的对象。可见,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计算机交互,实现个别化教学和因材施教
计算机的交互,给学生提供了个别化学习的可能,学习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完整呈现学习内容与过程,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难易、进度,并随时与教师、同学进行交互。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所构造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可逐步摆脱传统的教师中心模式,学生由传统的被迫学习变为独立的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包含更多的主动获取知识、处理信息、促进发展的万分,有利于因材施教。
4.互助互动,培养协作式学习
计算机网络特性有利于实现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在网络的帮助下,学习者通过互相协同、互相竞争或分角色扮演等多种不同形式来参加学习,这对于问题的深化理解和知识的掌握运用很有好处,而且对训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5.利用信息化,培养创新精神和信息能力的发展
多媒体的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为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信息加工能力营造了理想的环境。众所周知,因特网是世界是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这些知识库和资源库都是按照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因而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的学习,这样就为学生发散必思维、创造性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化教育技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要求进入了更高的阶段,教育理论、教学模式将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和趋势,信息化成为了这一时期的突出重点。相比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信息化教学模式就更具有教学优势,展现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新亮点”,也更符合新课改对当今教学模式的要求,能更好地改变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使他们真正在数学课堂的教学中受益,从而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养。
参考文献:
[1]高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2]肖华;对新课改下高中教学方法的认识[J];考试周刊;2012年18期
[3]宋艳萍;傅敏;信息技术与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整合的现状、存在问题及求解策略[J];数学教学研究;2012年01期
关键词: 信息化;民族地区;教学模式
我国中小学教学实践中长期以来普遍采用接受教学模式,其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以及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但也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它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性思维被束缚、被禁锢,学生的主动性无从发挥。而对于我们边远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而言,高中数学的教与学还存在了很多的问题。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受环境和自身因素的影响,数学基础差,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难,对数学不感兴趣等一系列的不良现象,导致学习成绩相对其他学科较差;另一方面,我们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相对滞后,很多老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既不符合新课改的教学改革要求,也束缚了学生更好地发展,更不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现状,因此,迫切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展现数学“新亮点”,以下就是我提出的几点借力信息化教学,展现数学“新亮点”的看法:
信息化教学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支持,调动尽可能多的教学媒体、信息资源,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具体说来,借力信息化进行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利用丰富的信息源信息源,创设合理的学习情境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课堂教学所提供的教学环境,使得课堂上信息来源变得丰富多彩,教师和课本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多种媒体的运用不仅能够扩大知识信息的含量,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例如:学习用一个平面从不同方位截正方体产生的截面的形状,传统教学往往借助切萝卜或橡皮泥等实物情景活动来比划讲解,结果大部分同学还是一知半解。如果说对截面是三角形、正方形、梯形、矩形的情形,学生还能理解的话,那么对截面是五边形或六边形的情形学生就很难想象了。现在利用信息手段,一切都迎刃而解。通过演示,学生能真切感受截割的过程。如果人手一机的话,学生就可以亲自动手,改变平面的位置,从不同的方位感受截面的形状了。
2.让多媒体和网络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加入,尤其是多媒体和网络的加入,教师的主要作用不再是提供信息,而是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指导学生的学习探索活动,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可设计展翅飞翔的蝴蝶动画,让静止的图形“动”起来,形象生动,学生较容易理解轴对称图形这一个概念,同时也把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给点燃了起来。这样就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在整个进程中教师有时处于中心地位(以便起主导作用),但并非自始至终如此;学生有时处于传递――接受学习状态(这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帮助学生建立“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联系以便使学生实现有意义的学习),但更多的时候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主动思考与探索;教学媒体有时作为辅助教学的教具,有时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教材既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的内容,也是学生建构意认的对象。可见,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计算机交互,实现个别化教学和因材施教
计算机的交互,给学生提供了个别化学习的可能,学习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完整呈现学习内容与过程,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难易、进度,并随时与教师、同学进行交互。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所构造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可逐步摆脱传统的教师中心模式,学生由传统的被迫学习变为独立的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包含更多的主动获取知识、处理信息、促进发展的万分,有利于因材施教。
4.互助互动,培养协作式学习
计算机网络特性有利于实现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在网络的帮助下,学习者通过互相协同、互相竞争或分角色扮演等多种不同形式来参加学习,这对于问题的深化理解和知识的掌握运用很有好处,而且对训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5.利用信息化,培养创新精神和信息能力的发展
多媒体的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为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信息加工能力营造了理想的环境。众所周知,因特网是世界是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这些知识库和资源库都是按照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因而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的学习,这样就为学生发散必思维、创造性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化教育技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要求进入了更高的阶段,教育理论、教学模式将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和趋势,信息化成为了这一时期的突出重点。相比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信息化教学模式就更具有教学优势,展现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新亮点”,也更符合新课改对当今教学模式的要求,能更好地改变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使他们真正在数学课堂的教学中受益,从而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养。
参考文献:
[1]高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2]肖华;对新课改下高中教学方法的认识[J];考试周刊;2012年18期
[3]宋艳萍;傅敏;信息技术与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整合的现状、存在问题及求解策略[J];数学教学研究;2012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