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数学课堂教学中兴趣的激发和保持

【作者】 刘 彬

【机构】 辽宁省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松林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学习兴趣是学生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知识,不断探求真理过程中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在学习中,学生对某一事物产生了兴趣,就会接近它,并能态度积极、心情愉快地学习,久而不厌。可见,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是学习的强化剂,是学习获得成功的十分重要的条件。
  一、兴趣的激发
  著名的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s说过:“只有当知识变成精神生活的因素吸引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的时候才称之为真正的知识。”因此,教师要使学生获得真正的知识,提高素质,首先应在课堂教学中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针对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巧设导语,引发兴趣
  一篇上乘的新闻稿件无不都有一个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导语。同样,一堂唤起学生兴趣、发展学生智力的数学课堂,也要有一段上下贯连、通俗易懂而又趣味无穷的导语。俗话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遵循针对性、趣味性、吸引性的原则,创设童话般的情境,充分引发学生的兴趣。巧设导语,自然过渡,使其及早进入最佳状态。在教学《9的认识》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境:动物王国要开演唱会,各种小动物都赶来参加。(在大屏幕上出示带有序号1~8的动物卡片)问:你们知道小狗排在第几位吗?小鸡呢?那排在第三位的是谁?第八位呢?“喵——喵——”伴随着两声小猫咪的叫声,同时出示小猫的卡片。说:这时,小猫咪也来了,他很想知道自己排在第几位。今天,我们学完了《9的认识》这节课后,老师请同学们来告诉它。如此,在这样神秘的故事情境中,学生疑中生趣,于是,带着强烈的好奇心,积极地步入了探究新知的状态中。
  (二)降低难度,强化兴趣
  1、教具(课件)演示,强化兴趣
  乌申斯基指示:“一般来说,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这说明,儿童认识事物比较直观,而数学知识往往是抽象的,对于这样抽象难懂的知识,学生表现得难以接受,从而失去学习这些知识的兴趣。教具作为教师的辅助教学工具,常常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比较直观地表述知识的内容,降低知识的难度,起到了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
  2、学具操作,强化兴趣
  在揭示规律中,除了教师的教具演示之外,可以把握操作时机、内容,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动手操作,强化兴趣。比如,在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我先放手让学生操作:(1)、每次摆3根小棒,摆4次,一共摆了几根小棒?怎样列式?(3+3+3=12)(2)、每次摆2朵小花,摆3次,一共摆多少朵?怎样列式?(2+2+2=6)(3)、每次摆4张马的卡片,摆2次,一共摆几张马的卡片?(4+4=8)。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学生已建立了相同加数的表象,这时,结合算式,引导学生观察:这三道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每组算式的加数都是几?有几个这样的加数?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像这样,几个一样的数相加的算式可以换一种形式来写。板书:3×4=12
    2×3=6
   4×2=8
  这就是乘法,水到渠成地抽象出乘法的意义:乘法是求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经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学生积极主动探究,避免了注入式教学,减轻记忆负担,降低知识难度,强化了学习的兴趣。
  3、组织游戏,净化兴趣
  低年级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一直是情绪化的,兴趣常决定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的程度,一旦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和调动,新知识就很容易被接受。为了达到难忘的目的,我常在课堂教学中组织游戏,把低年级单调、枯燥、雷同的数学知识游戏化。“夺红旗”、“摘苹果”、“对口令”都是孩子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通过游戏,净化兴趣,使之悟出道理,巩固并掌握知识。
  二、兴趣的保持
  在低年级数学课堂的教学中,我常想方设法运用引人入胜的手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否则的话,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失去学习兴趣。长时间下去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认为有意思就学,没有意思就不学,学习缺乏持久性。怎样才能让学生保持长久,旺盛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除了想法设法地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主观上,根本上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有了这种主观兴趣,才能保持一定的自觉性和稳定性。这种主观兴趣的培养,则在于自信心的培养。正如心理学家所说:“兴趣总是和成功连在一起。”在教学中,我会尽量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经常性的成功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保持浓厚的兴趣。
  1、恰当的提问,增强信心,保持兴趣
  由于学生的素质不同,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有这种现象:智力较好的学生,思维活跃常常表现得比较积极;智力较差的学生,思维迟钝,常表现得比较消极。为了全面地调动学生,以便使他们在参与中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从而增强信心,我常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同,恰当地提问:稍难的问题让智力好的同学回答,稍简单的问题让智力差的学生回答。这样,同学们会不同程度地获得满足,成功的喜悦使他们的自信心增强了。这种内驱力的建立,使他们的兴趣得以保持。
  2、适当的表扬,增强信心,保持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老师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适当的表扬,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信心。在教学“8加几”时,学生有了“9加几”的口算基础,当我提示学生用学过的“9加几”的口算方法来口算“8加4”时,一名学生很完整地表达了“8加4”的口算思考过程,我对他说:“方法好极了!只是语言组织的不太流畅,以后多多注意语言表达就更棒了!”另一名同学在回答“8加5”的口算方法时,尽管没有说对,但我对他说:“你的问题虽然没有答对,但你回答问题的声音却很响亮,同样值得大家学习。”这样,同学在不同方面得到表扬,获得了不同的成功体验,大大增强了自信心。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依旧不败。
  数学是抽象、深奥的。浓厚的兴趣是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是学习成功的先导,也是学习主动性的体现。直接影响教学的进程和结果。学习兴趣的激发和保持尤显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