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善用教学资源,激活思品课堂
【作者】 石伟锋
【机构】 山东省临沭县第三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过去的思想品德课大都只依赖“教材”,教“教材”,课堂教学低效或者无效。实施新课程后,呼唤我们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把教学资源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知识性与趣味性,从而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教学资源;教学效率
初中思想品德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然而,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教师上课照本宣科,学生听课索然无味;有的教师尽管自己口若悬河,侃侃而谈,学生在课堂上却没精打采,昏昏欲睡,整个课堂犹如一潭死水。教师讲得多,学生接受的东西却很少,课堂上能吸引学生的兴奋点少。这样的课堂是低效或者说是无效的。如何激活思品课堂、提高思品课堂教学的实效?笔者尝试开发和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并把这些教学资源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知识性与趣味性,从而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勤用故事,激发兴趣
故事通俗易懂,告诉我们为人做事的道理,让人印象深刻、回味无穷;故事人人爱听,由于中学生处于特定的年龄层次,其直观思维很强,同样爱听故事。如果在思想品德课上,教师紧扣课文内容,把握适度时机,有针对性地讲述一些哲理故事,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他们把精力集中到学习上来,往往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如在讲“团结就是力量”时,我讲授了《天堂与地狱》的哲理小故事,让学生明白只有团结才有力量,只有合作才能共赢的道理。以故事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故事讲授新知识,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调控学生的注意力;以故事为课堂结语,能酿造教学余味。老子说:“大音希声,大道无形。”故事是最生动、最丰富的教育素材,只要我们善于挖掘,选材得当,故事的魅力是无穷的。通过每节课的小故事,让学生推开一扇又一扇虚掩的智慧之门,去捕捉故事中的智慧精灵,并从中学到知识,增长见识,培养能力,受到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善用音乐,调节课堂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备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学起来难免就觉得枯燥乏味,失去学习的兴趣。而音乐在初中学生中是受到普遍欢迎的一种艺术形式。音乐是生活的调节剂,音乐会使生活变得多姿多彩;音乐也是学习的调节剂,音乐能使学习变得有声有色。如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适时、有机、巧妙地将音乐穿插于教学之中,则可以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思想品德教材的理解,其教学所带来的课堂效果则会事半功倍。一个MP3和一个迷你音箱是我上课时常随身携带的东西。在讲授“感悟青春”时,我播放欢快的音乐《舞动的青春》;在学习“我爱我家”时,我播放煽情的《让爱驻我家》;在讲授“同学、朋友”时,我播放《同桌的你》、《朋友》……音乐不以说理方式来传播,而是更多地通过熏陶及感染的途径,潜移默化地来影响人的心灵,使人更多地得到美的滋润,心灵的幸福。
三、利用视频,创设情景
恰当利用视频来创设特定的形、声、色情景,借助这些情景的直观性、形象性,对孩子们的感官产生强烈的刺激,使之进入情景氛围中,就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笔者曾观摩过一位专家讲授《维护消费者权益》这一内容,教室里鸦雀无声,巨幅的银幕上放映着南方某游览区缆车坠落事故的全过程,血肉横飞,哭声震天,惨不忍睹的画面配以雄浑沉重的画外音强烈地震振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突然,画面和声音嘎然而止。紧接着,该教师便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很有感情地引导:“这一案例让我们触目惊心,然而痛定思痛,我们应该怎样避免这种悲剧的重演?当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如何拿起法律武器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老师借鉴电视台主持人的某些风格,使课堂气氛显得庄重严肃,这样,就能把孩子们的注意力牢牢地抓住,开启学生积极思维的闸门。
四、活用广告,以情激学
在当代经济生活中,广告可以说是铺天盖地,有不少还脍炙人口。广告短小精悍、活泼生动、寓含哲理,如若仔细推敲,市面上很多广告,特别是公益广告,教师如果能灵活加以利用,往往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化,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五、运用漫画,发散思维
漫画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极富趣味性和幽默感。它以特殊的方式针砭时弊、扬美抑丑。运用漫画这些特点,恰当地把漫画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不仅能增强思想品德课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还会使广大学生身临其境、倍感亲切;同时也有助于发挥孩子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六、巧用“他山之石”, 加强学科渗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蕴涵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并挖掘其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成分,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方法之一。知识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各个领域是相互关联的,思想品德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潜心挖掘,有机整合,借助其他学科知识,不仅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轻松掌握本学科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除了以上所说的几种资源外,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能够利用的教学资源还很多,如:小品、flash动画、学生动态、教材资源、时政热点、乡土资源等等。教有法,但无定法,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对象的差异,灵活地选择,但无论选择何种资源,如果要做到有效甚至高效,需要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其一,选用的资源必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我们所选的资源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而不能脱离教学内容。如果资源与内容脱节,不管资源本身有多么别致、精彩、吸引入胜都不可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其二,所选的教学资源要简明扼要。尽可能用少量的语言说明课题要学习的内容、意义和要求,不能漫无目的,有太多的随意性,以免让学生抓不住听课重点,而使学生的注意力发生转移,影响听课的效果。其三,对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启发性。选择的资源要对学生接受新内容具有启发性,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新知识。总之,要让所选择的教学资源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发挥其最大的实效。
关键词:教学资源;教学效率
初中思想品德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然而,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教师上课照本宣科,学生听课索然无味;有的教师尽管自己口若悬河,侃侃而谈,学生在课堂上却没精打采,昏昏欲睡,整个课堂犹如一潭死水。教师讲得多,学生接受的东西却很少,课堂上能吸引学生的兴奋点少。这样的课堂是低效或者说是无效的。如何激活思品课堂、提高思品课堂教学的实效?笔者尝试开发和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并把这些教学资源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知识性与趣味性,从而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勤用故事,激发兴趣
故事通俗易懂,告诉我们为人做事的道理,让人印象深刻、回味无穷;故事人人爱听,由于中学生处于特定的年龄层次,其直观思维很强,同样爱听故事。如果在思想品德课上,教师紧扣课文内容,把握适度时机,有针对性地讲述一些哲理故事,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他们把精力集中到学习上来,往往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如在讲“团结就是力量”时,我讲授了《天堂与地狱》的哲理小故事,让学生明白只有团结才有力量,只有合作才能共赢的道理。以故事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故事讲授新知识,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调控学生的注意力;以故事为课堂结语,能酿造教学余味。老子说:“大音希声,大道无形。”故事是最生动、最丰富的教育素材,只要我们善于挖掘,选材得当,故事的魅力是无穷的。通过每节课的小故事,让学生推开一扇又一扇虚掩的智慧之门,去捕捉故事中的智慧精灵,并从中学到知识,增长见识,培养能力,受到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善用音乐,调节课堂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备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学起来难免就觉得枯燥乏味,失去学习的兴趣。而音乐在初中学生中是受到普遍欢迎的一种艺术形式。音乐是生活的调节剂,音乐会使生活变得多姿多彩;音乐也是学习的调节剂,音乐能使学习变得有声有色。如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适时、有机、巧妙地将音乐穿插于教学之中,则可以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思想品德教材的理解,其教学所带来的课堂效果则会事半功倍。一个MP3和一个迷你音箱是我上课时常随身携带的东西。在讲授“感悟青春”时,我播放欢快的音乐《舞动的青春》;在学习“我爱我家”时,我播放煽情的《让爱驻我家》;在讲授“同学、朋友”时,我播放《同桌的你》、《朋友》……音乐不以说理方式来传播,而是更多地通过熏陶及感染的途径,潜移默化地来影响人的心灵,使人更多地得到美的滋润,心灵的幸福。
三、利用视频,创设情景
恰当利用视频来创设特定的形、声、色情景,借助这些情景的直观性、形象性,对孩子们的感官产生强烈的刺激,使之进入情景氛围中,就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笔者曾观摩过一位专家讲授《维护消费者权益》这一内容,教室里鸦雀无声,巨幅的银幕上放映着南方某游览区缆车坠落事故的全过程,血肉横飞,哭声震天,惨不忍睹的画面配以雄浑沉重的画外音强烈地震振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突然,画面和声音嘎然而止。紧接着,该教师便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很有感情地引导:“这一案例让我们触目惊心,然而痛定思痛,我们应该怎样避免这种悲剧的重演?当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如何拿起法律武器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老师借鉴电视台主持人的某些风格,使课堂气氛显得庄重严肃,这样,就能把孩子们的注意力牢牢地抓住,开启学生积极思维的闸门。
四、活用广告,以情激学
在当代经济生活中,广告可以说是铺天盖地,有不少还脍炙人口。广告短小精悍、活泼生动、寓含哲理,如若仔细推敲,市面上很多广告,特别是公益广告,教师如果能灵活加以利用,往往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化,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五、运用漫画,发散思维
漫画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极富趣味性和幽默感。它以特殊的方式针砭时弊、扬美抑丑。运用漫画这些特点,恰当地把漫画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不仅能增强思想品德课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还会使广大学生身临其境、倍感亲切;同时也有助于发挥孩子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六、巧用“他山之石”, 加强学科渗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蕴涵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并挖掘其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成分,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方法之一。知识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各个领域是相互关联的,思想品德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潜心挖掘,有机整合,借助其他学科知识,不仅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轻松掌握本学科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除了以上所说的几种资源外,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能够利用的教学资源还很多,如:小品、flash动画、学生动态、教材资源、时政热点、乡土资源等等。教有法,但无定法,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对象的差异,灵活地选择,但无论选择何种资源,如果要做到有效甚至高效,需要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其一,选用的资源必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我们所选的资源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而不能脱离教学内容。如果资源与内容脱节,不管资源本身有多么别致、精彩、吸引入胜都不可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其二,所选的教学资源要简明扼要。尽可能用少量的语言说明课题要学习的内容、意义和要求,不能漫无目的,有太多的随意性,以免让学生抓不住听课重点,而使学生的注意力发生转移,影响听课的效果。其三,对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启发性。选择的资源要对学生接受新内容具有启发性,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新知识。总之,要让所选择的教学资源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发挥其最大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