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西藏农牧区汉语文教学设计

【作者】 李 静

【机构】 西藏日喀则地区上海实验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时代的呼唤,事业的使命,教育的责任,激励着学校的每位主管领导精心耕耘,激励着每位教师孜孜追求,不断进取,以一颗赤诚之心共同托起教育光辉灿烂的明天。西藏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进一步深化改革、突出特色,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主义新西藏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时代的召唤,要求所有的在藏教育工作者以新课改为契机,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在融入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激励着我们的学生,在追求知识的进程中,寻求个性发展,追求自我,全面发展。
  多媒体计算机进一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就《贝壳》一文,将从信息技术的新教学理念,来阐述多媒体对于推进教学实效的积极作用。
   贝壳
  一、教材分析
  席慕蓉的《贝壳》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区编教材)八年级汉语第四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席慕蓉是位画家,又是位诗人,内心细腻敏感,特别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海边的一枚小小的贝壳就打动了她。本文用了直入主题的方法,一上来就赞美贝壳的美:贝壳非常坚硬、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是一件舍不得与他人交换的宝贝!
  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并没有就此停笔,而是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却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因为爱美,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或者因为热爱生命,她加倍喜欢美。在作者的心中和笔下,这生活中的美和生命的感激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她才会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仔细、一丝不苟。
  《贝壳》是由具体细微的物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作者对物的观察、描摹都很细致入微。本文语言柔美、细腻的感情尤为突出。
    二、学情分析
    教学的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八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大多数学生都喜欢写景的美文,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三、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文章中出现的生字、生词,了解他们的意义和用法;揣摩词句含义,品读文章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叙述风格和深蕴其中的哲理。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讲授,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品味一篇美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引导学生用心去发现生命,热爱生命,感悟生命
  四、教学重点
  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五、教学难点
  ①理解“为了这样一个短暂和细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小居中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呢! ”。
  ②生命的意义。
  六、 教学方法
  讲授法(以教师为主导,运用点拨,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品味语言,运用课内外结合的方法,引进学生的生活体验,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同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教学情景,对教材进行拓展延伸,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表达的欲望。)
  七、教学准备
  ①学生预习课文,读准生字,理解词语。
  ②教师准备《贝壳》音频,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理解生命的精致,欣赏语言美。
  八、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增强直观性,体现人文性
  九、教学过程
  (一)聆听录音,导入新课,欣赏图片,感知课文
  1、导入课文
  ①欣赏图片,认识贝壳。
     ②学生聆听录音,在音乐中,和教师一起走进贝壳的世界。
【设计意图:在五彩斑斓的PPT图片中,欣赏实体,领略文章之美,感受作者思想感情】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示范朗读。
  2、作者简介与文体
  席慕蓉(1943年-),蒙古族,全名穆伦·席连勃,生于重庆,著有诗集《七里香》《乡愁》等等。《贝壳》是作者由眼前的贝壳引发的对生命的感悟之作。
  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3、学文识字:
  贝壳  精致  花纹  色泽  短暂  脆弱  卑微  砂粒  一丝不苟
  【设计意图:通过音频手段,初步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帮助学生简单梳理、把握内容的要点,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为下面合作探究打好基础。】
  (三)合作探究
  想一想:
  1、阅读课文后,思考作者如何得到这一枚贝壳贝壳?这样一枚贝壳有什么样的特征,让作者如此的喜欢?(勾画重点字词)
  2、这一枚贝壳使作者联想到了什么?(勾画重点字词)
  3、作者托物言志,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设计意图:图文结合,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教师适时启发,最终让学生挖掘出课文主旨、体会文章的生命之美。】
  ⑴在海边拾起贝壳,贝壳非常坚硬、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
  ⑵首先想到了贝壳里的生命,贝壳的生命是短暂、细小、脆弱、卑微;居所却是精致、一丝不苟。从而想到自己的生命。)
  ⑶作者托物言志,想到自己的生命,自己停留在世间的时间和空间,都比贝壳的生命要更长更多些,作者希望自己,也能像贝壳一样,活的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一丝不苟!从而感情得到升华,热爱生命
珍惜生命,积极乐观,一丝不苟的生活态度应运而生。
  (四)课堂小调查
  课堂提问:
  你们有没有平日里:如何看待生命?
  ★ 生如夏花之绚烂
  【设计意图:思想是人们对生命感悟的最大启迪者,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学生通过感受贝壳的精致和一丝不苟,从而使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得到升华。】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贝壳》一文中,我们不仅学习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也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希望同学们认真对待每一天,认真做好每一件事。让你的生命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六)布置作业
  写一段50字以内的真情语句,请以“生命”为主题,送给你的亲人或朋友,表达自己的内心,让所有的人一起热爱生命,珍爱生命。
  附:
  板书设计
   坚硬  精致  花纹
          捡贝壳          物
   居所精致  仔细  一丝不苟
贝壳
   生命精致  仔细  一丝不苟
         悟贝壳        志
  珍爱生命  积极乐观
  多媒体教育技术飞速发展,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越来越普遍。我们应该在学习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同时,更多的去关注教育理论的发展,随时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多媒体教学,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通过本次教学设计,我们着实的感受到,多媒体教学对于课堂教学的辅助性和积极性。因此,积极有效的信息技术是推动课堂教学的必备手段,将是我们未来教学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