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析生态林业建设
【作者】 徐 鹏
【机构】 山东省东明县沙窝镇政府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分析生态林业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就如何以提高生态林业建设水平为抓手,促进生态林业建设的完善提出建议。
关键词:生态林业建设;现状;问题;策略
1、我国生态林业建设情况分析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我国的森林资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持续的生态林业建设增加了人工林的面积,使林地覆盖率从1950年的5.12%增加到1998年的16.15%。
然而,森林覆盖率的增加并不意味着森林质量的提高,既没有缓解全国范围内木材紧缺的现状,也没有解决我国生态恶化和环境破坏的问题。因此,恢复和保护天然林成为我国21世纪进程中的重要战略问题。1998年,我国提出天然林保护工程计划,意味着我国真正在行动上开始考虑森林的生态功能.然而,被动保护不是长远之计,科学地经营森林生态系统才是主动解决我国林业问题的办法。
2、提高生态林业建设水平的策略
2.1生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为生态林业建设的生命力所在,生态林业的建设、经营一定要和政府可持续发展战略合拍。在不损害后代人利益的基础上,建设可以造福当代人利益的生态林业,让林业资源可以有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可以符合群众对林业资源的需要,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达到生态、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共赢。生态林业建设必须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实施科学完善的规划部署,科学的按部就班的建设不但可以优化生态环境,还可以促进林业资源的生态林业。目前的生态林业基本是自然保护区、原生林、海岸线与风沙带地区的森林系统为主,同时包括库渠、居民区、道路、田野周边、水域两岸等地段的防护林。生态林业有着点、面、带、线相贯穿的网络状布局特点,是结构清晰、重点突出的和谐生态环境,可以在整体上确保生态林业的科学规划,可以多方发挥出生态林业的自身作用,达到环境改善与经济增收的要求。
2.2生态林业的稳定和形式多样化由于林业的长期性,生态林业的规划结构要保持稳定,可以充分的起到优化的社会、环境与经济效益。由于各个省市的气候、生态、地质、经济状况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纯林式、牧业式、林工式与林渔式等林业建设方式大量的应用在我国的生态林业建设中。包含许多生物种类、各种层次结构的生态林业可以更大程度的保障林业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化和结构稳定,达到科学的使用森林资源。
2.3生态林业的均衡适应性建设生态林业是否能够适应各地区的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需要,是否能够适应地区森林资源的发展与利用。生态林业的建设要能够起到良好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就需要按照经济的客观发展水平实施科学规划,符合所在地的现有经济条件与客观自然条件,达到有着完备作用和良好效益的生态林业链。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优化生态环境、增长林业资源,维护生态均衡,而这些内容都是随着环境条件是动态变化的,因此要在规划中科学考察其均衡性与适应性。
2.4生态林业的一体化和多功能化建设生态林业本身以及与外部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可以协调发挥每个结构部分的作用。建设生态林业不但可以治理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现象,而且可以明显的产生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形成了两性的前后内外、上下左右彼此促进的良性循环。生态林业不但是有着明显的经济目的的人工工程,而且是生态环境的改善工程。生态林业在环境保护和林业资源的生产使用上都明显强国不科学的人工生态系统与原有自然森林等。生态林业要有着完备的作用,完善的生态林业系统里要把各个产业融汇在一起,如把种植业、畜牧业、加工业、渔业等算到生态林业的建设规划里去。在管理经营上,生态林业能够为群众提供木材纸张等相关产品;在污染治理与环境改善上,生态林业可以起到保持水土、低档风沙、改良空气等效果。
2.5专业技术
2.5.1进行相关人员技术培训因为生态林业建设人员平时的工作较为繁忙,完全脱产来学习的时间非常少,各单位可以实施上午工作,下午学习的形式,为生态林业建设人员开展多种多样的专业培训班与技术交流活动,或举办业务知识、工程规范等多方面的学习课,从而让生态林业建设人员可以对工作情况与重要性有着充分的掌握,能够学习到优秀的生态林业建设知识与新技术。
2.5.2根据实际效果不断改进,促进生态林业建设工作一体化生态林业建设方式要在实践中检验运行效果,观察分析期间出现的问题。就目前的生态林业建设的施工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来看,要不断完善生态林业建设工作模式,扭转各自生态林业建设的局面,促进生态林业建设工作一体化。
2.6人员管理
2.6.1提高生态林业建设人员责任感在生态林业建设工作中,提高生态林业建设人员的责任感具有重要作用。平时的工作中,要培养相关人员学习生态林业建设专业知识,生物技术、经济知识、相关规定等。在林业建设中,许多单位制定了一些条例,但是许多都没有起到作用。只有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工作管理制度,才能对生态林业建设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现实的解决依据,为生态林业建设的工作提供岗位职责、加强工作质量。
2.6.2加强各部门人员的的协调沟通协调能力是良好运行的关键,为此,要在生态林业建设工作中要有信息交流与共享的部分。由于林业建设周期较长,设计人员较多,建设期间单位内部组织结构也渐渐多样化、复杂化。面对各部门之间的差异时,生态林业建设人员要能够利用不同的方式来交流协调。
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致力于环境的和谐,原有的粗放式发展正逐渐改变。环境的恶化,对我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对我国新时期生态林业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生态林业建设工作涉及面广、触及点多、社会影响大,必须要站在战略发展的高度,把它纳入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整体规划,把如何保障林业建设的顺利高效作为林业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来研究,因此,各单位的生态林业建设工作要进行协调,做到以人为本、长远考虑、统筹兼顾、稳妥推进,促进我国生态林业建设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生态林业建设;现状;问题;策略
1、我国生态林业建设情况分析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我国的森林资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持续的生态林业建设增加了人工林的面积,使林地覆盖率从1950年的5.12%增加到1998年的16.15%。
然而,森林覆盖率的增加并不意味着森林质量的提高,既没有缓解全国范围内木材紧缺的现状,也没有解决我国生态恶化和环境破坏的问题。因此,恢复和保护天然林成为我国21世纪进程中的重要战略问题。1998年,我国提出天然林保护工程计划,意味着我国真正在行动上开始考虑森林的生态功能.然而,被动保护不是长远之计,科学地经营森林生态系统才是主动解决我国林业问题的办法。
2、提高生态林业建设水平的策略
2.1生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为生态林业建设的生命力所在,生态林业的建设、经营一定要和政府可持续发展战略合拍。在不损害后代人利益的基础上,建设可以造福当代人利益的生态林业,让林业资源可以有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可以符合群众对林业资源的需要,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达到生态、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共赢。生态林业建设必须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实施科学完善的规划部署,科学的按部就班的建设不但可以优化生态环境,还可以促进林业资源的生态林业。目前的生态林业基本是自然保护区、原生林、海岸线与风沙带地区的森林系统为主,同时包括库渠、居民区、道路、田野周边、水域两岸等地段的防护林。生态林业有着点、面、带、线相贯穿的网络状布局特点,是结构清晰、重点突出的和谐生态环境,可以在整体上确保生态林业的科学规划,可以多方发挥出生态林业的自身作用,达到环境改善与经济增收的要求。
2.2生态林业的稳定和形式多样化由于林业的长期性,生态林业的规划结构要保持稳定,可以充分的起到优化的社会、环境与经济效益。由于各个省市的气候、生态、地质、经济状况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纯林式、牧业式、林工式与林渔式等林业建设方式大量的应用在我国的生态林业建设中。包含许多生物种类、各种层次结构的生态林业可以更大程度的保障林业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化和结构稳定,达到科学的使用森林资源。
2.3生态林业的均衡适应性建设生态林业是否能够适应各地区的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需要,是否能够适应地区森林资源的发展与利用。生态林业的建设要能够起到良好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就需要按照经济的客观发展水平实施科学规划,符合所在地的现有经济条件与客观自然条件,达到有着完备作用和良好效益的生态林业链。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优化生态环境、增长林业资源,维护生态均衡,而这些内容都是随着环境条件是动态变化的,因此要在规划中科学考察其均衡性与适应性。
2.4生态林业的一体化和多功能化建设生态林业本身以及与外部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可以协调发挥每个结构部分的作用。建设生态林业不但可以治理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现象,而且可以明显的产生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形成了两性的前后内外、上下左右彼此促进的良性循环。生态林业不但是有着明显的经济目的的人工工程,而且是生态环境的改善工程。生态林业在环境保护和林业资源的生产使用上都明显强国不科学的人工生态系统与原有自然森林等。生态林业要有着完备的作用,完善的生态林业系统里要把各个产业融汇在一起,如把种植业、畜牧业、加工业、渔业等算到生态林业的建设规划里去。在管理经营上,生态林业能够为群众提供木材纸张等相关产品;在污染治理与环境改善上,生态林业可以起到保持水土、低档风沙、改良空气等效果。
2.5专业技术
2.5.1进行相关人员技术培训因为生态林业建设人员平时的工作较为繁忙,完全脱产来学习的时间非常少,各单位可以实施上午工作,下午学习的形式,为生态林业建设人员开展多种多样的专业培训班与技术交流活动,或举办业务知识、工程规范等多方面的学习课,从而让生态林业建设人员可以对工作情况与重要性有着充分的掌握,能够学习到优秀的生态林业建设知识与新技术。
2.5.2根据实际效果不断改进,促进生态林业建设工作一体化生态林业建设方式要在实践中检验运行效果,观察分析期间出现的问题。就目前的生态林业建设的施工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来看,要不断完善生态林业建设工作模式,扭转各自生态林业建设的局面,促进生态林业建设工作一体化。
2.6人员管理
2.6.1提高生态林业建设人员责任感在生态林业建设工作中,提高生态林业建设人员的责任感具有重要作用。平时的工作中,要培养相关人员学习生态林业建设专业知识,生物技术、经济知识、相关规定等。在林业建设中,许多单位制定了一些条例,但是许多都没有起到作用。只有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工作管理制度,才能对生态林业建设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现实的解决依据,为生态林业建设的工作提供岗位职责、加强工作质量。
2.6.2加强各部门人员的的协调沟通协调能力是良好运行的关键,为此,要在生态林业建设工作中要有信息交流与共享的部分。由于林业建设周期较长,设计人员较多,建设期间单位内部组织结构也渐渐多样化、复杂化。面对各部门之间的差异时,生态林业建设人员要能够利用不同的方式来交流协调。
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致力于环境的和谐,原有的粗放式发展正逐渐改变。环境的恶化,对我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对我国新时期生态林业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生态林业建设工作涉及面广、触及点多、社会影响大,必须要站在战略发展的高度,把它纳入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整体规划,把如何保障林业建设的顺利高效作为林业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来研究,因此,各单位的生态林业建设工作要进行协调,做到以人为本、长远考虑、统筹兼顾、稳妥推进,促进我国生态林业建设的良性发展。